[求教氵] 回不了学校,在家写写小说,先写了个序章,算是明朝平行时空的修仙文,请各位老哥指教一下

CentaurWorks-avatar

CentaurWorks

2022-04-24T17:03:33+00:00

以前想着修仙文里修道之人和凡人应该怎么相处,自己试着写了一个,各位老哥见多识广,看看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或者哪里设定什么写的不好的。
序章 ...
日临京师,景朝伊始。景朝开国皇帝景太祖入主京城至今已有三百年。
景太祖名黄淮右,扬州人氏,早年是贫农出身,家有薄田几亩,勉强维持生计,举家供其读书,盼太祖能靠科举出人头地。太祖也不负众望,十三岁就中了秀才,之后在外北上游学三年,遍览民生苦楚,当时十室九空,州县多是流民,又逢数年大旱,多地颗粒无收,百姓民不聊生,太祖见之要不忍,立志救民水火。十六岁赴秋闱后归家,发现自家和乡邻田产已被地主侵占,全家流离失所,父母与幼弟不知所踪,据传均已暴尸荒野。太祖愤而落草为寇,逐渐在扬州一带小有势力。后来加入推翻元朝的起义军中,经年征战,不仅将前朝覆灭,残余势力赶至北海以北,还击败了其余实力强劲的起义军,入主京城,立国号为“景”,景,日光也,寓意日耀九州。因百姓称颂其励精图治,内政修明,时称明皇。明皇引发的变革,是前无古人的,极可能也是后无来者的。
明皇因为早年的经历,对于地主兼并贫农土地的现象深恶痛绝,遍览史书,觉各朝代末期饿殍遍地,流民起义的祸患也由此而生,若想江山千秋万载,必须根绝此患。明皇在早年起义军战争中就在思考这个问题,登基之后,随即颁布了一项惊世骇俗的政令,史称“田亩归一令”,其内容通俗来讲讲就是天下良田尽归皇家所有,人人所种之地需于衙门登记,仅可耕种不许私人买卖,至于如何分配由家庭劳力和当地田亩情况决定,即“按丁授田”。如此前所未有的政令虽然受到了贫民们的欢迎,但触动了几乎所有朝中官员和地主乡绅的利益,自然而然的遭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反对,当时有风言讽刺明皇:“少时田亩被夺,老时便夺天下人田。”甚至某些地域有残余前朝势力趁机起兵,意图再乱天下。
明皇自幼通读经史,少年大才,自然想到了这些,随即对反对的势力进行拉拢,分化与打压。首先是朝中官员,一向支持明皇的沈大学士虽然没有明确反对,但也上奏:“天下战乱将息,宜养民生,不宜大动干戈。陛下若有想法,可徐徐图之,不在一日。”明皇批复道“:如今州县流民甚多,田地荒芜,十室九空,此番政令,一可安置流民,二可实录民籍,三可充盈国库,四可清算残党,可谓一石四鸟,此举为民制产,令耕者有其田。而且如不雷厉风行,趁此新朝百废待兴之良机,沿袭旧朝制,日后形成利益纠葛,再开新政就是千难万难。朕此番心意已决。”
对于其他的官员,明皇提出“有功可赏,万世不夺”,就是可以将田亩赏赐给开国有功的大臣,永久有效,对于赏赐的田亩还会颁发有丹书铁券,以证田赏。随明皇打江山的功臣自不必说,而其他降臣新将也有渠道,可以“捐功”,比如当时黄河水患,朝廷国库空虚,若为治水捐大笔银子,就可视为“捐功”,能够赏赐良田。对于私底侵吞田产的现象,若有举报,经查实,举报者也在捐功之列,被举报者根据侵吞情况进行处罚。官员考校多年优异者,也可赏赐田产。至于种种尺度把握,自有皇上定夺,其中事务繁多,由此催生了吏部的赏查使这一官职出现。 此外,对于旧朝欺压百姓,侵吞田产的民间地主乡绅。一律抄没财产,判处流刑。其余地主,除去家中人口配额的田产,其余田产每亩所产粮食要多上缴当年均亩产量的两成,收成不佳时以银钱补足。对于家有有额外壮丁,即可申请新田,有人去世则归还土地。其中制度繁多,不再赘述。
其实“按丁授田”古来已有,北魏均田制,初唐实行的租庸调制便是如此,均田虽然能使人人有安身立命之所,但却极度依赖详尽的户籍登记,需年年统计核对垦田数与户口册,麻烦颇多。初唐时户籍登记详尽时不显其弊,经年累月,登记错漏累积,难以为继,为了省去麻烦,才改为两税制,允许民间自由买卖,按田收税,虽然如此省去了登记的麻烦,但却令土地兼并的现象愈演愈烈,各地随意摊派的税制也使穷者愈穷,富者愈富。
明皇此举恢复古制,确实是切中土地兼并之要害,但还有紧要的问题,一是户籍登记之难:传统人为删改录入,活字印刷的技术难以适应一年一录的要求,长此以往也会走上唐朝改制的老路;二是信息流通,景朝疆域广阔,各边疆地区赶至中央,即便是快马加鞭,星夜兼程,最快也需要一年半载,若是携带各地户籍资料,未等入京就已过时,更不用提入库核对,长期耗费巨量人力物力又无时效可言。还有其他种种弊病,不一而足。明皇对于诸如此类指出弊病的上书暂时保持了沉默,偶有老臣咄咄相逼,也是敷衍道有解决之法,却不详谈如何解决,只说未到时候。终有一日,明皇正式提出了解决这所有问题的办法,其内容震惊寰宇,人世间也因此陡然巨变,细说其间故事万字长篇也说不尽,其总体四字道来,就是[仙人入世]。
关于仙人的传说,从古至今未曾断绝,从春秋战国起,到了秦汉时期更加详尽。秦始皇曾派徐福东渡寻仙求长生药;西汉刘向曾著有《列仙传》记载了上古时期到西汉初年的众多仙人;司马迁的《史记》也多次提到仙人;葛洪著有《抱朴子》也提到了修仙之法。总体来说,世人对仙人的印象都是远离红尘,在世人眼中神秘而遥远。对仙人是否存在也将信将疑。当明皇在朝堂之上昭示仙人存在,并且仙人还现场施展了几个仙术,满朝文武鸦雀无声,更有几个大臣哆哆嗦嗦的跪倒在地上,在地上不住的磕头,不知是在叩仙人还是叩皇上。要知道,明皇不喜跪拜之礼,朝堂现行之法类似春秋战国,上朝行站立礼即可,然后诸位大臣分列朝堂两侧,相对席地而坐,并不需要像前朝一般磕头,足以见得这几个大臣内心是有多么震惊。
仙人骤现,相信当时的世人有千万个问题想问,但归根结底,要先从三个问题开始:第一,明皇是怎样与仙人结识的;第二,仙人为什么出现。第三,仙人与解决明皇政令的问题有什么关系。明皇当场向诸位大臣说明了与仙人结识的过程,即在明皇起义军基本夺得大统之际,仙人某日私下来访,与其达成了一些协议。而至于仙人为什么过去数千年遁离红尘,如今却堂而皇之的出现,官方解释是,仙人要布道天下,广传修道之法,至于为什么此时布道,却语焉不详。
与仙人出现相比,有关明皇政令的问题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不过明皇在朝堂之上,详细解释了如何解决户籍登记以及物流的问题。这和明皇与仙人的协议有关,当时仙人向明皇提出将要入世,欲广收慧种,希望世俗王朝能为各宗派供奉日常所需,也协调仙凡和谐相处。至于条件的话由明皇来提,双方同意即可,并且提醒,诸如护佑景朝千秋万载,或者想要长生不老的要求是断然不行的。明皇思索片刻,问道:“常人修道,成功几何?”仙人答曰即便入门,亦是万中无一。明皇再问:“凡人修仙,寿元几何。”仙人答:“修道乃逆天行事,寿元二三百载,已是道法高深。”明皇再问及入世收徒的缘由,仙人没有再正面回答,只提到此间有大因果,凡人不便知晓。明皇再与仙人交流了许久,最终提出,仙家需要向景朝提供炼制的玉册,动念即可录入,凡人稍加训练便能使用;仙人还要提供自行之车,修道入门即可驾驭,跋山涉水如履平地。这两点是进行全国均田的关键。如此便敲定了初步的协议内容。待明皇正式登基,昭告仙人入世之后,又补充和修订了诸多协议内容,史称《九州备忘录》,其内容包括如宗派内门弟子不能入朝为官等诸多日常仙凡相处之法。而各宗派也占据各名山大川,广收门徒。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由此展开。
FloopoDoopo-avatar

FloopoDoopo

我个人是感觉有逻辑硬伤的,有的地方经不起推敲。
如果是为了自娱自乐的话,水平绝对在我之上。
如果你有赚钱想法的话,我建议你再多写点,先把字数堆上去。
AsianAndABlazin-avatar

AsianAndABlazin

除非是脑洞文玩设定的或者有粉丝基础,不然不要写序[s:ac:哭笑]
CentaurWorks-avatar

CentaurWorks

[quote][pid=607497985,31724877,1]Reply[/pid] Post by [uid=61065322]芝士肉酱薯条[/uid] (2022-05-02 01:56):

除非是脑洞文玩设定的或者有粉丝基础,不然不要写序[s:ac:哭笑][/quote]哦哦,这样啊,我确实是没有经验,回头改改写法。[s:a2:不明觉厉]
AsianAndABlazin-avatar

AsianAndABlazin

Reply to [pid=607498729,31724877,1]Reply[/pid] Post by [uid=62941148]囚水[/uid] (2022-05-02 02:03)我觉得直接从主角视角开始,然后在正文里掺杂设定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