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lackHound
2020-08-19T00:41:56+00:00
[url]https://www.sohu.com/na/414087720_120687558[/url]
人生最重要的时刻之一:金榜题名时!寒窗苦读12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可谓苦尽甘来,光宗耀祖。
但紧接着会迎来人生最艰难的时刻之一:高考志愿填报时。很多家长与考生面对复杂的高考志愿填报,感觉力不从心,这是第一重苦恼,但更上一层楼的苦恼是:家长与孩子意见不统一,谁也无法说服对方,进而大吵特吵,父子母女关系闹得很僵。
我女儿是四川的考生,学的理科,今年高考678分。我没有名校情结,不奢望她考清华北大。
我想让她读医学院或者北师大,将来毕业后可以安稳一点,当老师或者医生,不用为就业问题而发愁。但怎么跟她说她都不肯,非要报考中国人民大学。
现在好了,被人大调剂到理科实验班,十分冷门的专业,看到结果,我气得住了院,心脏病和抑郁症都气出来了。
我认为专业不好,对于我们这些普通家庭来说,北大清华也救不了你。专业对于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说,远远比学校的名气重要。
我想叫她复读,明年只报医学院或者公费师范生,她不肯,跟我大吵了一架。
现在她特别反感我,已经回她奶奶家不和我说话了,完全闹僵了。
哎,我该怎么办?
这是一名母亲向“新高考前沿”进行的求助。家长与孩子都很有主见,两个人遇到一起,更年期遇上青春期,有如火星撞地球。
从本质上来讲,这里涉及到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高考报志愿时,专业优先还是学校优先,这一点上,“新高考前沿”同意这位母亲的想法:专业更加重要。
当然能两全其美最好,但有时“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有人说人大的理工科也不差,孩子虽然是被调剂过去的,但不是普通调剂,理科实验班是现在学校的教研重心,等于重点班。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笑话,没有不敬的意思,但是确实能反映出人大理科的尴尬地位。
人大有一个笑话:说没有信息院之前,人大全国排名第三;有了信息院之后,成了全国前十;后来有了理科,成了全国前二十了……人大的理科很差,大概全国排名两百多,但是人大的社会科学的确相当强。
前几年忽然发现人大有了物理,化学等纯理工专业,这种情况好比让董明珠的格力去造手机,也类似于让蒸馒头的去做烤鸭,需要毁多少只鸭子多长时间才能凑合吃?人大的理科实验班就是如此,所以地位与处境十分微妙与尴尬。
人大的理科试验班设在信息学院,专业方向是信息与数学。今年是第二届招生,被调剂肯定是六个专业志愿都没有录取,才会被调剂。
考生678这个分数已经很高了,一个理工科学生本身就不适合人大,结果去了人大,还学不了自己最喜欢的专业,是不是很遗憾?理科实验班说是教研重心,等于重点班,但哪个名校的重点班需要调剂,才会招生满员?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新高考前沿”认同家长的思维,没有一个好专业,就是名声再大的学校,对于孩子未来发展来说,也没有太多帮助。毕竟如今不比以前,名牌大学毕业大学生遍地走,已经不再是过去的物以稀为贵。
就算话说回来,哪怕是当老师与学医,好大学好专业的毕业后,都不一定能找到满意工作,更何况现在是专业不行。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家长逼迫孩子去复读,“新高考前沿”觉得太过强势了。
我非常赞成你的想法,但是已经报过了,录取了,孩子也愿意,那就接受吧。气出病也不值,逼孩子复读,更不应该。
高三这一年本来就很辛苦,对孩子来说,不到万不得已,没人想经历第二次。
何况是逼迫孩子复读,如果孩子真去复读,每一天都会度日如年,明年能考多少分就更加说不准了。万一考低了,那孩子就会恨家长一辈子。而哪怕考得还很高,但是报志愿时,又跟今年一样,大家互不相让,无法说服对方,那复读这一年还有什么意义,不是自寻烦恼吗?
高考志愿填报,毕竟是一件关乎孩子与家庭命运的大事,所以家长一定要参与,但到底该如何参与,这是每个家庭都面临的重要课题。
有时候孩子经事少,考虑少,或者考虑不周,凭自己一时意气报志愿,有可能将来会后悔;而家长考虑周全,一心为了孩子着想,都是为了孩子好,爱子心切之下难免又会干预过度。
所以高考报志愿,最理想的方式就是两方结合着报,不能任由孩子自己报,也不能不尊重孩子意见。
少些干涉多点理解,让每一个家庭都和和睦睦,开开心心,家和万事兴,与儿女亲情比起来,其他杂事都显得并没有那么重要。
人生最重要的时刻之一:金榜题名时!寒窗苦读12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可谓苦尽甘来,光宗耀祖。
但紧接着会迎来人生最艰难的时刻之一:高考志愿填报时。很多家长与考生面对复杂的高考志愿填报,感觉力不从心,这是第一重苦恼,但更上一层楼的苦恼是:家长与孩子意见不统一,谁也无法说服对方,进而大吵特吵,父子母女关系闹得很僵。
我女儿是四川的考生,学的理科,今年高考678分。我没有名校情结,不奢望她考清华北大。
我想让她读医学院或者北师大,将来毕业后可以安稳一点,当老师或者医生,不用为就业问题而发愁。但怎么跟她说她都不肯,非要报考中国人民大学。
现在好了,被人大调剂到理科实验班,十分冷门的专业,看到结果,我气得住了院,心脏病和抑郁症都气出来了。
我认为专业不好,对于我们这些普通家庭来说,北大清华也救不了你。专业对于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说,远远比学校的名气重要。
我想叫她复读,明年只报医学院或者公费师范生,她不肯,跟我大吵了一架。
现在她特别反感我,已经回她奶奶家不和我说话了,完全闹僵了。
哎,我该怎么办?
这是一名母亲向“新高考前沿”进行的求助。家长与孩子都很有主见,两个人遇到一起,更年期遇上青春期,有如火星撞地球。
从本质上来讲,这里涉及到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高考报志愿时,专业优先还是学校优先,这一点上,“新高考前沿”同意这位母亲的想法:专业更加重要。
当然能两全其美最好,但有时“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有人说人大的理工科也不差,孩子虽然是被调剂过去的,但不是普通调剂,理科实验班是现在学校的教研重心,等于重点班。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笑话,没有不敬的意思,但是确实能反映出人大理科的尴尬地位。
人大有一个笑话:说没有信息院之前,人大全国排名第三;有了信息院之后,成了全国前十;后来有了理科,成了全国前二十了……人大的理科很差,大概全国排名两百多,但是人大的社会科学的确相当强。
前几年忽然发现人大有了物理,化学等纯理工专业,这种情况好比让董明珠的格力去造手机,也类似于让蒸馒头的去做烤鸭,需要毁多少只鸭子多长时间才能凑合吃?人大的理科实验班就是如此,所以地位与处境十分微妙与尴尬。
人大的理科试验班设在信息学院,专业方向是信息与数学。今年是第二届招生,被调剂肯定是六个专业志愿都没有录取,才会被调剂。
考生678这个分数已经很高了,一个理工科学生本身就不适合人大,结果去了人大,还学不了自己最喜欢的专业,是不是很遗憾?理科实验班说是教研重心,等于重点班,但哪个名校的重点班需要调剂,才会招生满员?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新高考前沿”认同家长的思维,没有一个好专业,就是名声再大的学校,对于孩子未来发展来说,也没有太多帮助。毕竟如今不比以前,名牌大学毕业大学生遍地走,已经不再是过去的物以稀为贵。
就算话说回来,哪怕是当老师与学医,好大学好专业的毕业后,都不一定能找到满意工作,更何况现在是专业不行。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家长逼迫孩子去复读,“新高考前沿”觉得太过强势了。
我非常赞成你的想法,但是已经报过了,录取了,孩子也愿意,那就接受吧。气出病也不值,逼孩子复读,更不应该。
高三这一年本来就很辛苦,对孩子来说,不到万不得已,没人想经历第二次。
何况是逼迫孩子复读,如果孩子真去复读,每一天都会度日如年,明年能考多少分就更加说不准了。万一考低了,那孩子就会恨家长一辈子。而哪怕考得还很高,但是报志愿时,又跟今年一样,大家互不相让,无法说服对方,那复读这一年还有什么意义,不是自寻烦恼吗?
高考志愿填报,毕竟是一件关乎孩子与家庭命运的大事,所以家长一定要参与,但到底该如何参与,这是每个家庭都面临的重要课题。
有时候孩子经事少,考虑少,或者考虑不周,凭自己一时意气报志愿,有可能将来会后悔;而家长考虑周全,一心为了孩子着想,都是为了孩子好,爱子心切之下难免又会干预过度。
所以高考报志愿,最理想的方式就是两方结合着报,不能任由孩子自己报,也不能不尊重孩子意见。
少些干涉多点理解,让每一个家庭都和和睦睦,开开心心,家和万事兴,与儿女亲情比起来,其他杂事都显得并没有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