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zzy
2020-06-18T22:39:15+00:00
看见许多读者抱怨网文注水,做为一个写手,我想说明一下为什么要注水。
以前看过金庸的一个采访,金庸说自己一天写2000字,1000多字的小说,800多字的社评。就这样,金庸还是做不到按时交稿,经常在印刷厂,工人等他出稿子。因为当时铅字印刷,工人要排字。
即便如此,金庸小说的报纸连载版和我们后来看到的三联版以及世纪新修版也不一样,连载版质量要低很多,也没有类似《天龙八部》三联版那种精致的诗词回目,比较流畅的剧情内容。
就拿《射雕英雄传》为例,连载的时候其实架构也很臃肿,比如杨过的母亲在连载版是秦南琴,而不是穆念慈。后来金庸完全删除了秦南琴这个人物,以及一系列剧情。
又比如《天龙八部》连载版金庸甚至找倪匡代笔过,倪匡代笔的痕迹现在也能看出来,倪匡讨厌阿紫,所以阿紫眼睛瞎了,倪匡想象力丰富,所以逍遥派的打斗近乎玄幻。金庸为了把阿紫眼睛修好,直接加了外科手术的设定,说实话,是有些突兀的。
我们看到是金庸小说,是三联版,是金庸精力旺盛的时候修订过一次的。在连载版时期,金庸不仅写的量很少,而且质量也没这么高,并且同样出现过读者暴动的内容。比如小龙女被x事件,就是典型的作者喂屎事件,金庸直接被读者威胁了。
如果是现在是网文读者,去金庸时代追金庸的小说,那一定也不会满意。金庸倒是注水不多,但意外也会发生,而且一本70万字的书,前后两年完成,这得被读者骂死。
……
……
在金庸的同时代,也有类似网络写手的存在,那就是倪匡。倪匡用手日更万字,量是金庸的几倍,并且同时写好几部书。效率提升了,问题也就来了,其实你看倪匡的卫斯理系列,毛病和网文如出一辙。
水!
真水!
卫斯理系列之中,废话很多,罗里吧嗦一大堆。
还有就是文笔很粗糙。
倪匡写的快,文笔自然就不能保证。甚至经常会一句话翻来覆去的强调,这也是很多网文作者的毛病。例如天蚕土豆的“恐怖如斯”,倪匡则是一直重复“我受过严格的中国武术训练……”
还有就是水平低。
卫斯理系列之中,偶尔有佳作,但是大部分的水平,和网文也大差不差。
而且和网文一样,卫斯理系列套路化严重,我自己就能总结出一条公式。
开局怪事发生—卫斯理不相信—调查怪事—发现怪事—悬疑—经历怪事—这一切都是外星人干的!
一百本卫斯理系列,90本都是重复这个套路。
……
……
我举出金庸和倪匡的例子,只是为了说明,所有人类都是正常人,正常人的精力有限,构思也有限。要写出质量高的作品,就得慢功出细活,就得反复修改。曹雪芹还反复删改五次,就这样,我们看的版本,还是太监的呢……
可见真正精品的诞生之困难。
金庸修改了很多次,一直到世纪新修版,但是小说之中的瑕疵,依旧非常多。
比如世纪新修版之中,金庸就为张无忌让掉帝位,打了补丁,有具体下层士兵认识朱元璋,为朱元璋欢呼,而对张无忌不认识的内容。也有张无忌见朱元璋有人望,而自己无野心,遂说明教归明教,朝廷归朝廷。自己仍然担任明教教主,以天下无敌的武功,震慑朱元璋,让他做一个好皇帝。
如此艰辛的修改,如此打补丁,才让金庸小说的质量,可以被放在书柜之中而不寒碜。
但是金庸的同时代,倪匡一样可以活的很滋润,为什么?
量大管饱!
金庸就像是高档餐厅是高档食品,好吃固然好吃,但是不可能一直吃,天天吃。
倪匡就好比路边摊,固然有着种种毛病,不干净不卫生,但可以敞开吃。
只不过因为商业模式,两者价格是一样的。
而不能天天吃金庸,也只是因为作者自身产能的问题,倪匡是高度商业化写作,以高产能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读者其实是想要质量,也想要数量的。
但是毕竟作者只是地球人。
就造成了,质量一般,但是量大管饱的作品,反而充斥市场。那些难产的精品,反而是少数。
……
……
网文,是高度商业化的写作模式。
一开始,走的就是倪匡的路子。
日更万字,在网文作者里,只是中等效率。
高等效率的作者,甚至一天几万字,就例如《全球高武》的作者,一天更新两万字,量大管饱,喂饱了读者。
而成绩方面,数量是可以弥补质量的。
而一天两万字,不灌水不套路,正常人类根本写不出来。
起点的大神作者,现在普遍一天更新6000字,这6000字已经是高强度了,能以这种强度,出现《诡秘之主》这样的作品,只能说乌贼这种作者天赋异禀。
如果乌贼也像金庸一样,一天两千字,完本之后修改个十来年,《诡秘之主》也会是收藏级的通俗小说。
但是这根本不可能。
网络小说的性质就是快餐,一天2000字的结果就是成绩下滑,这直接关乎了作者的收入。
而且由于阅文太厉害了,作品的版权,和作者无关,作者也不可能辛辛苦苦帮阅文改作品,最后一毛钱不挣,还倒贴钱。
而且起点想要修改作品,也是非常困难的,这有入v后的一系列麻烦,也涉及到了404的问题。
种种因素导致了,可以做的更好,但不能那么做。
以中等效率作者的日更万字来看,能不灌水不依靠套路的,那是神仙。这种神仙,我还真没见过。
不是作者想灌水,只是网文就好比路边小炒,你就炒个河粉,容不得你摆盘,容不得你认真研究口味。
真正的顾客,也是吃快餐来了,你一天提供2000字,结果就是顾客跑路。
而且由于市场的特殊性,文化产品的定价是一样的。你看《小时代》
也不会比你看《我不是药神》便宜。
……
……
有人举过刘慈欣的例子,动不动说《三体》
。
我是刘慈欣的老读者了。
在《三体》荣获雨果奖之前,刘慈欣一直都不敢说自己可以靠科幻吃饭,否则也不会一直苟在发电站了。
刘慈欣当年就已经是中国最负盛名的科幻作家之一了,但是按照刘慈欣的说法,整个中国科幻文学界,能够靠科幻吃饭的作者,一只手就数的过来。
那可是一个十几亿人国家的科幻文学界!
就只能养活三四个人!
而光一个起点,养活的作者,就有上万人了。
……
……
这一切是为什么?
我们既不能怪作者,更不能怪读者。
只能说,市场如此。
人总是要吃饭的。
生产者总是要迎合市场的。
日更万字,大量注水,严重套路化,其实恰恰是以市场为导向的。
也就是说,目前的市场环境,你只能这样赚到钱。
作者也很无奈。
中国的几大游戏公司,经费比国外的游戏公司少吗?
但为什么做不出值得称道的游戏?
市场已经形成了。
当年扎死国产单机游戏的每一把刀,当年国产良心厂商流的每一滴血,都报应在现在铺天盖地的氪金手游上了。
当年也有人精心做出过《秦殇》这样的高质量游戏。
但是奈何盗版横行,销量惨淡。
市场告诉大家,一百个《秦殇》不如一个《贪玩蓝月》挣钱,那怎么选择,还用问吗?
网文依市场而动。
你知道作者得到的市场反馈是什么吗?
是那些索要精品的老白,最难伺候,最爱看盗版,指望他们,就扑街吧!
而那些[战神归来,女儿住狗窝][少爷,家族对您的封印已经解除了][练气十万年,纵横无敌]的玩意,他们的受众群体,反而容易满足,乐意花钱。
反正从作者的角度来说,我真不乐意伺候龙空的老白,这群人毒抗太差,或者说太挑剔了。就和落魄的八旗子弟一样,钱没几个,口味却刁,排出五文大钱来,就要用王爷府的膳食来品评你。
以前看过金庸的一个采访,金庸说自己一天写2000字,1000多字的小说,800多字的社评。就这样,金庸还是做不到按时交稿,经常在印刷厂,工人等他出稿子。因为当时铅字印刷,工人要排字。
即便如此,金庸小说的报纸连载版和我们后来看到的三联版以及世纪新修版也不一样,连载版质量要低很多,也没有类似《天龙八部》三联版那种精致的诗词回目,比较流畅的剧情内容。
就拿《射雕英雄传》为例,连载的时候其实架构也很臃肿,比如杨过的母亲在连载版是秦南琴,而不是穆念慈。后来金庸完全删除了秦南琴这个人物,以及一系列剧情。
又比如《天龙八部》连载版金庸甚至找倪匡代笔过,倪匡代笔的痕迹现在也能看出来,倪匡讨厌阿紫,所以阿紫眼睛瞎了,倪匡想象力丰富,所以逍遥派的打斗近乎玄幻。金庸为了把阿紫眼睛修好,直接加了外科手术的设定,说实话,是有些突兀的。
我们看到是金庸小说,是三联版,是金庸精力旺盛的时候修订过一次的。在连载版时期,金庸不仅写的量很少,而且质量也没这么高,并且同样出现过读者暴动的内容。比如小龙女被x事件,就是典型的作者喂屎事件,金庸直接被读者威胁了。
如果是现在是网文读者,去金庸时代追金庸的小说,那一定也不会满意。金庸倒是注水不多,但意外也会发生,而且一本70万字的书,前后两年完成,这得被读者骂死。
……
……
在金庸的同时代,也有类似网络写手的存在,那就是倪匡。倪匡用手日更万字,量是金庸的几倍,并且同时写好几部书。效率提升了,问题也就来了,其实你看倪匡的卫斯理系列,毛病和网文如出一辙。
水!
真水!
卫斯理系列之中,废话很多,罗里吧嗦一大堆。
还有就是文笔很粗糙。
倪匡写的快,文笔自然就不能保证。甚至经常会一句话翻来覆去的强调,这也是很多网文作者的毛病。例如天蚕土豆的“恐怖如斯”,倪匡则是一直重复“我受过严格的中国武术训练……”
还有就是水平低。
卫斯理系列之中,偶尔有佳作,但是大部分的水平,和网文也大差不差。
而且和网文一样,卫斯理系列套路化严重,我自己就能总结出一条公式。
开局怪事发生—卫斯理不相信—调查怪事—发现怪事—悬疑—经历怪事—这一切都是外星人干的!
一百本卫斯理系列,90本都是重复这个套路。
……
……
我举出金庸和倪匡的例子,只是为了说明,所有人类都是正常人,正常人的精力有限,构思也有限。要写出质量高的作品,就得慢功出细活,就得反复修改。曹雪芹还反复删改五次,就这样,我们看的版本,还是太监的呢……
可见真正精品的诞生之困难。
金庸修改了很多次,一直到世纪新修版,但是小说之中的瑕疵,依旧非常多。
比如世纪新修版之中,金庸就为张无忌让掉帝位,打了补丁,有具体下层士兵认识朱元璋,为朱元璋欢呼,而对张无忌不认识的内容。也有张无忌见朱元璋有人望,而自己无野心,遂说明教归明教,朝廷归朝廷。自己仍然担任明教教主,以天下无敌的武功,震慑朱元璋,让他做一个好皇帝。
如此艰辛的修改,如此打补丁,才让金庸小说的质量,可以被放在书柜之中而不寒碜。
但是金庸的同时代,倪匡一样可以活的很滋润,为什么?
量大管饱!
金庸就像是高档餐厅是高档食品,好吃固然好吃,但是不可能一直吃,天天吃。
倪匡就好比路边摊,固然有着种种毛病,不干净不卫生,但可以敞开吃。
只不过因为商业模式,两者价格是一样的。
而不能天天吃金庸,也只是因为作者自身产能的问题,倪匡是高度商业化写作,以高产能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读者其实是想要质量,也想要数量的。
但是毕竟作者只是地球人。
就造成了,质量一般,但是量大管饱的作品,反而充斥市场。那些难产的精品,反而是少数。
……
……
网文,是高度商业化的写作模式。
一开始,走的就是倪匡的路子。
日更万字,在网文作者里,只是中等效率。
高等效率的作者,甚至一天几万字,就例如《全球高武》的作者,一天更新两万字,量大管饱,喂饱了读者。
而成绩方面,数量是可以弥补质量的。
而一天两万字,不灌水不套路,正常人类根本写不出来。
起点的大神作者,现在普遍一天更新6000字,这6000字已经是高强度了,能以这种强度,出现《诡秘之主》这样的作品,只能说乌贼这种作者天赋异禀。
如果乌贼也像金庸一样,一天两千字,完本之后修改个十来年,《诡秘之主》也会是收藏级的通俗小说。
但是这根本不可能。
网络小说的性质就是快餐,一天2000字的结果就是成绩下滑,这直接关乎了作者的收入。
而且由于阅文太厉害了,作品的版权,和作者无关,作者也不可能辛辛苦苦帮阅文改作品,最后一毛钱不挣,还倒贴钱。
而且起点想要修改作品,也是非常困难的,这有入v后的一系列麻烦,也涉及到了404的问题。
种种因素导致了,可以做的更好,但不能那么做。
以中等效率作者的日更万字来看,能不灌水不依靠套路的,那是神仙。这种神仙,我还真没见过。
不是作者想灌水,只是网文就好比路边小炒,你就炒个河粉,容不得你摆盘,容不得你认真研究口味。
真正的顾客,也是吃快餐来了,你一天提供2000字,结果就是顾客跑路。
而且由于市场的特殊性,文化产品的定价是一样的。你看《小时代》
也不会比你看《我不是药神》便宜。
……
……
有人举过刘慈欣的例子,动不动说《三体》
。
我是刘慈欣的老读者了。
在《三体》荣获雨果奖之前,刘慈欣一直都不敢说自己可以靠科幻吃饭,否则也不会一直苟在发电站了。
刘慈欣当年就已经是中国最负盛名的科幻作家之一了,但是按照刘慈欣的说法,整个中国科幻文学界,能够靠科幻吃饭的作者,一只手就数的过来。
那可是一个十几亿人国家的科幻文学界!
就只能养活三四个人!
而光一个起点,养活的作者,就有上万人了。
……
……
这一切是为什么?
我们既不能怪作者,更不能怪读者。
只能说,市场如此。
人总是要吃饭的。
生产者总是要迎合市场的。
日更万字,大量注水,严重套路化,其实恰恰是以市场为导向的。
也就是说,目前的市场环境,你只能这样赚到钱。
作者也很无奈。
中国的几大游戏公司,经费比国外的游戏公司少吗?
但为什么做不出值得称道的游戏?
市场已经形成了。
当年扎死国产单机游戏的每一把刀,当年国产良心厂商流的每一滴血,都报应在现在铺天盖地的氪金手游上了。
当年也有人精心做出过《秦殇》这样的高质量游戏。
但是奈何盗版横行,销量惨淡。
市场告诉大家,一百个《秦殇》不如一个《贪玩蓝月》挣钱,那怎么选择,还用问吗?
网文依市场而动。
你知道作者得到的市场反馈是什么吗?
是那些索要精品的老白,最难伺候,最爱看盗版,指望他们,就扑街吧!
而那些[战神归来,女儿住狗窝][少爷,家族对您的封印已经解除了][练气十万年,纵横无敌]的玩意,他们的受众群体,反而容易满足,乐意花钱。
反正从作者的角度来说,我真不乐意伺候龙空的老白,这群人毒抗太差,或者说太挑剔了。就和落魄的八旗子弟一样,钱没几个,口味却刁,排出五文大钱来,就要用王爷府的膳食来品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