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tUrSocks
2021-05-17T16:29:43+00:00
起点的《出笼记》
一开始还是吐槽作者一如即往的对政治推演的老旧陈腐顽固,最近几年3本书了还认为美国有能力打全面核战,并在承受核打击后自行恢复成强国。
以前老书甚至认为美国能在废墟里立刻复活,互扔核弹打几十年核战。
结果跳出个护主的说美国媒体应该能压下千万级伤亡,打核战没问题。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5/27/-7Q2o-j8lmZdT1kShs-11j.jpg.medium.jpg[/img]
先不说才千万级伤亡你是哪门子的核战。
千万级的伤亡对美国是每个人都有几个乃至十几个亲朋好友死了,媒体工作者与政府公务员都不例外,压得住个鬼。
二战日本打了八年7200万人口也才死了263万人,其中只有78万人是平民,最后日本还有多少士气?
然后么。
全面核战是会第一波干掉对方所有大一点的地表城市与地表战略设施的,美国还沒有真正的民用避难所。第一波伤亡不上亿都是不可能的。
美国民用避难所搞的最好的纽约,所谓避难所也只是公共建筑地下室放两个星期食水。
绝大多数地区民众只能指望后院挖的手摇换气地窖。
更绝的是这些民用避难所基本都是60年代挖的,70年代就开始废弃了。
最重要的是,现在美国还有几个技工与工程师去玩战后重建?连现有基建维护翻新都搞不定了好吧
算了。
随便贴篇文章让大伙感受下盎撒政府的真实核战准备好了
但是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在地下室生活两个星期。这个要求源自大多数美国政府部门发布的生存手册,官员们经过统计和估算,认为在两个星期的时间内战争便能告一段落,进入地下避难的民众就可以成功获救。所以,美国民众修建的避难所必须拥有超过两周以上的自持能力
除此之外,避难所通风是不可避免的核心问题。首先,一家老小需要在长达两个星期的时间里生活在地下狭小的空间中,势必需要在地面上安置通风口和排风口,倚靠气泵引入新鲜空气。但是核弹爆炸后,空气中会充满放射性的尘埃。如果使用普通的气泵进行抽气,很有可能会扬起这些尘埃,并且吸入到核避难所中,危害到在里面避难的民众。因而,地下避难所中一般使用活塞气泵或者卡尼空气泵进行循环通风。这两种设备可以让空气从通风管中自然流入和排出,避免扬起放射性烟尘。不过,它们的缺点在于需要人力摇动,才能提供通风的动力。对于在地下掩体中百无聊赖的民众来说,这也许还能算是一种锻炼和打发时间的额外功能。
实际上,这些由普通民众和建筑承包商建造、外貌千奇百怪的“家用避难所”,其真正的防护能力,可能不会比《辐射》游戏中讽刺的普罗斯基个人核防护所好到哪里去。当肯尼迪总统上台执政之后,他立刻更改了艾森豪威尔政府一直奉行的修建家庭避难所方案,决心让美国政府亲自出资,修建正规化的大型核避难所。不过,肯尼迪政府也承认,不可能让所有避难所都拥有抵御核弹直接攻击的防御力——这等于把整个北美大陆都建成一个巨大的混凝土掩体。
于是,新一届政府退而求其次,开始在国内大规模修建能够抵御核爆后核辐射侵害的避难所。这些由政府出资修筑的避难所,通常没有防护核爆冲击波的能力,仅仅只能为群众提供一个能够隔离辐射的避难场所。这些避难所一般会位于大型公共建筑物的底层或者中间楼层,并且规模足以容纳数百人。当发生核爆后,民众可以快速地跟随指示,进入到这些避难所中求生。按照政府的标准,在避难所内部存放有大量的补给品,足以让在里面避难的民众至少坚持两个星期。与此同时,由于这些避难所的位置是公开的,便于核战后搜救人员迅速展开救援行动
尽管肯尼迪做出了这样的倡议,但是有不少民众还是信不过政府,更热衷于在自家的后院修建避难所。与之相对应,商业公司推出的形形色色的避难所依然大卖特卖。在古巴导弹危机时期,美国民众针对核战争的恐惧感上升至最高点,有不少美国民众都相信美苏之间的核大战将不可避免。于是乎,他们纷纷上街抢购食物,然后躲进了在自家后院修建的核避难所之中,等待着蘑菇云从地平线上升起
实际上,大多数美国民众的直觉是正确的。直到古巴导弹危机开始之时,由政府带头兴建的大规模避难所才建成了区区五个,如果苏联政府当时不顾后果当真引发核大战,美国绝大多数的民众只能倚靠自家修建的简陋避难所,根本无法得到有效的庇护!不过,因为古巴导弹危机,在政府的努力推动之下,到了1965年,美国境内已经修建了一千多个类似的大型避难所,随时可以投入使用
一开始还是吐槽作者一如即往的对政治推演的老旧陈腐顽固,最近几年3本书了还认为美国有能力打全面核战,并在承受核打击后自行恢复成强国。
以前老书甚至认为美国能在废墟里立刻复活,互扔核弹打几十年核战。
结果跳出个护主的说美国媒体应该能压下千万级伤亡,打核战没问题。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5/27/-7Q2o-j8lmZdT1kShs-11j.jpg.medium.jpg[/img]
先不说才千万级伤亡你是哪门子的核战。
千万级的伤亡对美国是每个人都有几个乃至十几个亲朋好友死了,媒体工作者与政府公务员都不例外,压得住个鬼。
二战日本打了八年7200万人口也才死了263万人,其中只有78万人是平民,最后日本还有多少士气?
然后么。
全面核战是会第一波干掉对方所有大一点的地表城市与地表战略设施的,美国还沒有真正的民用避难所。第一波伤亡不上亿都是不可能的。
美国民用避难所搞的最好的纽约,所谓避难所也只是公共建筑地下室放两个星期食水。
绝大多数地区民众只能指望后院挖的手摇换气地窖。
更绝的是这些民用避难所基本都是60年代挖的,70年代就开始废弃了。
最重要的是,现在美国还有几个技工与工程师去玩战后重建?连现有基建维护翻新都搞不定了好吧
算了。
随便贴篇文章让大伙感受下盎撒政府的真实核战准备好了
但是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在地下室生活两个星期。这个要求源自大多数美国政府部门发布的生存手册,官员们经过统计和估算,认为在两个星期的时间内战争便能告一段落,进入地下避难的民众就可以成功获救。所以,美国民众修建的避难所必须拥有超过两周以上的自持能力
除此之外,避难所通风是不可避免的核心问题。首先,一家老小需要在长达两个星期的时间里生活在地下狭小的空间中,势必需要在地面上安置通风口和排风口,倚靠气泵引入新鲜空气。但是核弹爆炸后,空气中会充满放射性的尘埃。如果使用普通的气泵进行抽气,很有可能会扬起这些尘埃,并且吸入到核避难所中,危害到在里面避难的民众。因而,地下避难所中一般使用活塞气泵或者卡尼空气泵进行循环通风。这两种设备可以让空气从通风管中自然流入和排出,避免扬起放射性烟尘。不过,它们的缺点在于需要人力摇动,才能提供通风的动力。对于在地下掩体中百无聊赖的民众来说,这也许还能算是一种锻炼和打发时间的额外功能。
实际上,这些由普通民众和建筑承包商建造、外貌千奇百怪的“家用避难所”,其真正的防护能力,可能不会比《辐射》游戏中讽刺的普罗斯基个人核防护所好到哪里去。当肯尼迪总统上台执政之后,他立刻更改了艾森豪威尔政府一直奉行的修建家庭避难所方案,决心让美国政府亲自出资,修建正规化的大型核避难所。不过,肯尼迪政府也承认,不可能让所有避难所都拥有抵御核弹直接攻击的防御力——这等于把整个北美大陆都建成一个巨大的混凝土掩体。
于是,新一届政府退而求其次,开始在国内大规模修建能够抵御核爆后核辐射侵害的避难所。这些由政府出资修筑的避难所,通常没有防护核爆冲击波的能力,仅仅只能为群众提供一个能够隔离辐射的避难场所。这些避难所一般会位于大型公共建筑物的底层或者中间楼层,并且规模足以容纳数百人。当发生核爆后,民众可以快速地跟随指示,进入到这些避难所中求生。按照政府的标准,在避难所内部存放有大量的补给品,足以让在里面避难的民众至少坚持两个星期。与此同时,由于这些避难所的位置是公开的,便于核战后搜救人员迅速展开救援行动
尽管肯尼迪做出了这样的倡议,但是有不少民众还是信不过政府,更热衷于在自家的后院修建避难所。与之相对应,商业公司推出的形形色色的避难所依然大卖特卖。在古巴导弹危机时期,美国民众针对核战争的恐惧感上升至最高点,有不少美国民众都相信美苏之间的核大战将不可避免。于是乎,他们纷纷上街抢购食物,然后躲进了在自家后院修建的核避难所之中,等待着蘑菇云从地平线上升起
实际上,大多数美国民众的直觉是正确的。直到古巴导弹危机开始之时,由政府带头兴建的大规模避难所才建成了区区五个,如果苏联政府当时不顾后果当真引发核大战,美国绝大多数的民众只能倚靠自家修建的简陋避难所,根本无法得到有效的庇护!不过,因为古巴导弹危机,在政府的努力推动之下,到了1965年,美国境内已经修建了一千多个类似的大型避难所,随时可以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