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把玩家当成理性消费者,就永远不可能进步

Mark.-avatar

Mark.

2020-07-07T17:24:38+00:00

在《紫塞秋风》(以及其他国产单机)被喷的时候,通常都能看到以下几种辩护观点:
1.88块的游戏你还想有300块游戏的体验吗?手游一单648为什么又愿意氪?
2.没钱没技术做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3.起步需要长期积累,现阶段不好是可以接受的
4.国外也有很多辣鸡游戏,你只是没玩到

但仔细想想,这些理由似乎全部都赋予了玩家一种奇怪的义务,好像人们玩游戏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找愉悦,而是在为国家崛起而付出。但这样的辩护终归是不可能成立的:

*1.文化作品不是买面包,玩家需要的不是50%的价格换取50%的体验,事实上他们只愿意消费市场上最优质的产品。为什么?因为玩游戏所需的时间也是一种高昂的成本。在整个游戏过程中,玩家会比较的应该是继续玩一分钟能得到多少快乐——而一款粗糙的游戏带来的甚至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不好吃的面包也能果腹,但不好玩的游戏只会导致净损失。用电影来做例子就很好理解了:《小时代》的票价降到10块钱,它就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了么?不会,你看了的话只会心疼自己浪费了两小时。另一方面,为什么手游大佬愿意氪金?因为他们的需求本来就是社交炫耀,而给当前的游戏氪金是市场中最能满足他需求的选项;相反,对单机玩家来说,国产游戏还远不足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他完全有理由去寻找其他替代选项。

*2.扪心自问,作为玩家你希望玩到的是精巧完善的小品级游戏,还是只搭了个框架的“大作”?如何确定自己的能力可以做出怎样的项目本身就是商业必修课。贾跃亭的框架够大么?当然够了,但他没意识到乐视的基础还不足以支撑他造车,落得今天下场也没多少人同情。同样,你只有十几个人甚至几个人,还没钱没资金,却想做大型3D游戏,那么从一开始这个立项方向就是错的,消费者没有理由为不自量力的商业决策买单。同样拿电影做例子,如果你做不出好莱坞特效,那么做独立电影也是很有出路的;如果要做特效,至少要做成《寻龙诀》或者《流浪地球》这些达到国际二线水准的才能得到消费者的支持;但很遗憾,大多数国产单机只能说是《阿修罗》。

*3.说国产游戏需要长期积累的人,似乎把“国产游戏制作者”这么个抽象的概念当成是同一个人了。但不同的国产游戏制作者根本就是不同的团队,很难说他们有什么“遗产”可以继承。可以说绝大多数国产单机制作者都没有长期耕耘这一领域的打算,他们赚到了钱也不会投入到再生产中,而是落袋为安回家买房,支持他们真的对国产游戏有帮助吗?也许可以说实践项目有利于培养人才,但现代视频游戏是高度专业化的产业,最出色的作品不太可能出自这些半路出家的、玩票性质的技术人员之手。如果中国未来出了什么好的单机游戏,它的制作者也更可能是在成熟的大公司中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

*4.国外也有很多辣鸡游戏,但这不能说明国产游戏就不是辣鸡了。就像在谈到社科书籍的筛选技巧时,有经验的人都会说“尽量看国外引进的书,不看国内非一流学者的书”,这不是说国外就没有灌输的低质量著作了,而是说能经过筛选被引进的,整体水平会比鱼龙混杂的国内著作好得多。要记得*1中说过,在文化消费上人们需要的是最优质的产品,人们会用国外优质游戏做比较,本身就是因为它们是经过市场筛选出来的标杆。而玩家真正想玩的,确实就只有这些“标杆”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