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DoneBidoof
2024-08-10T07:23:54+00:00

看到知乎上的这篇回答有感。
遥想我小学的时候,暑假最喜欢干的事就是守着点播台,蹭《圣斗士星矢》《龙珠》《灌篮高手》《火影忍者》《名侦探柯南》《数码宝贝》这些动画看。
其实按现代父母的立场来看,这些作品里有的充斥着暴力、血腥、甚至色情,有的毫不避讳地暴露人性黑暗面,一个一年级小学生看这些完全不合适。
但当时的我,冥冥之中有一种直觉:虽然这些动画有些剧情看不太懂,但能从中感受到被当做“观众”而非“小孩子”对待,同期那些国产动画,完全是大人们想当然地向小孩们灌输“这是小孩应该喜欢的”内容,世界观像纸扎的一样虚假,人物像机器人一样虚浮。
(当然,那时候的国产动画也远远比现在的什么可爱星、叶罗丽、新大头儿子强多了)
现在想想,我能拥有还算不错的作品包容度和审美能力,一大部分要归功于小时候真的没得选。
点播台有时候也会放一些我不想看的内容,但为了不错过动画,我也在努力地思考、努力地感受那些港台影视剧的魅力。
像图里的小孩的问题,我也曾经有过。
我也曾经觉得,《火影忍者》里的我爱罗好丑(小学生的蜜汁审美


但现在选择太多了,放弃一部作品是根本没有损失的,所有动画都列在数据库里了。
有人说,这不是好事吗?
但这样几乎必然导致了劣币驱逐良币,一部能被小孩子六边形包裹全盘接受、全域处于孩童舒适区内的作品,一定是低龄低智的文化垃圾。
哪怕是老少咸宜的《猫和老鼠》,都有“他们都不会说话”的(在小孩看来的)雷点。
就像图里的小孩觉得《星际宝贝》的角色很丑,我以前也觉得我爱罗很丑。
但他们实际上并不丑,恰恰相反,他们的造型设计很超前。是我们当时的审美无法理解这种独特。
而我们那一代和现在这代孩子的不同是,
我们的审美在不停的(被迫)挑战舒适区外的作品中提高,可以理解更复杂的剧情、更独特的创作风格;
而他们在大数据和短视频的精心“培育”下,再也不会往舒适圈外走半步。小时候看《疯狂小糖》《可爱星》《新大头儿子》,大了听中专说唱、抖音古风神曲,看《热辣滚烫》

哦对了,他们还不能像小时候的我们那样放假打游戏(每周只有三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