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u
2020-05-12T09:42:50+00:00
史官会为尊者隐这一点是存在的,但这种隐不会彻底掩盖事实,只要认真读史的话,其实是能理解其中的含义的。
最简单的就是三国志,这里面魏国是正统,因为只有魏国是正统,禅位继承的晋才是正统,这里面存在这么一个逻辑,进而为了维护这个逻辑就会出现一些奇葩的记载。
比方说二爷仅次于威震华夏的战绩,也就是绝北道,魏国的记载是这样的:
徐晃与满宠讨关羽于汉津,与曹仁击周瑜于江陵——《三国志?徐晃传》;
文聘与乐进讨关羽于寻口,又攻羽辎重于汉津,烧其船于荆城——《三国志?文聘传》;
乐进留屯襄阳,击关羽、苏飞等,皆走之——《三国志?乐进传》;
关羽绝北道,李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三国志?李通传》;
感觉全程关羽在被打一样,实际上这么多场战争就发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关羽看似全程被打,实际上换一个眼光就是,关羽这是超神了,一个人挑了魏国所有的援军。
想想看,一个军团如何能在十几倍于己方的敌军圈踢的情况,屡败屡战,那只能说明一个情况,那十几倍敌军根本搞不死关羽,全程圈踢,解决不了问题,而且附加战场时间之后,就明白,这是关羽在拖时间,更重要的是完成了战略目标。
至于上面那群打赢的家伙,说个实话,只是给个面子而已,好好看书的都会明白这是什么鬼情况,
关羽可是只有两千人啊,这两千人除非是亡灵大军,否则的话屡败屡战早就完蛋了,怎么可能和这么多人交手,并且将这么多人拖住。
历史这东西,有时候不是史官没记叙对,而是你看的角度有问题,光想着关羽每场都战败了,凭什么算名将,问题在于这种记叙你需要换个角度去思考,两千人的军团,拖住了十几倍于自己的魏国援军,还打了一年,让魏国这群名将率领的军团愣是没过来。
这已经不是开挂了,这是找GM下台代打的节奏了,这也是为什么史书调侃蜀国名将唯羽而已,实在是关羽后期往着开挂的方向走起了,都说失荆州是关羽的锅,问题在于翻演义你都能感觉到关羽当时开了多大的挂了吧。
当时的局势,可以说除了除了蜀国的名将,当时所有活着的有名有姓所有的上将军师全部聚齐,就跟打boss一样,开本聚集了这个游戏里面绝大多数有名有姓的人物,就这样还是用背刺的阴招才搞定的,关羽都快成神仙了。
可能感觉关羽在失荆州的时候败的很快,但实际上关羽已经开挂了,荆州被夺了之后,魏国和吴国那票子人上手试了试没打过,关羽调头居然还要去搞吴国,也就是说当时关羽还有战斗力……
这boss的强度感觉已经超纲了,之后击败关羽的方式和当年韩信对付霸王的没啥区别,四面楚歌,鸿雁家书,就这样关二爷依旧莽开了一条路,这要是按照蜀国的角度写的话,又是一个楚霸王。
这也是为什么先汉的时候提勇力都是项羽,魏晋之后都是二爷,因为两个最后开的其实是一个画风,只是史书写的角度不一样而已。
要说其中有没有乱写的地方,这种大事件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出入,就算有些问题,也最多是记述者所站的角度的问题。
陈寿的三国志在这一方面还算可以,虽说黑蜀汉的地方看起来不少,但当时的大环境必须要打压蜀汉,维护魏晋正统,但实际上三国志这本书叫三国志,其实就已经承认了一个事实,蜀吴并非是所谓的地方分裂势力,而是标准的国家。
只是碍于需要维护晋国正统,必须要以禅位的方式方式让魏国的正统,进而以相同的方式维护属晋国的地位,以至于蜀汉的记载就明显就有些边缘化的意思。
简单来讲,不是关羽不厉害,而纯粹是陈寿不能像太史公学习,将敌方当boss来写,否则,反过来思考樊襄之战,以及之后关羽威震华夏,再之后败走麦城,那妥妥就是项王的翻版。
真要换司马迁写项羽的画风来写关羽,失荆州那就是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孤身突围,力战被俘,最后慷慨赴死。
敌方阵容豪华的都无法直视了,而己方还被友军给背刺了,在这种情况下,关羽还有余力回转救援,最后要不是吕蒙陆逊等给搞的荆襄家书,将关羽麾下的士卒分而化之,魏国和吴国联手,近乎倾巢而出的大手笔,在背刺之后都要被关羽杀穿了。
三国志要这么写,关二爷的评价立马再飙升三个层次,要说上述说的是不是真的,还真是,要问历史记录的是不是真的,也是的,只是站的立场不一样,角度不一样,宣传手法也不太一样。
史书从不温柔,史官下笔也颇为狠辣,但是在对待一些事情的时候,他们不同的记叙方式会对于后人造成很大的影响。
因为后世之人翻阅史册,真正研究的并不多,多是翻看一二,史官记述的角度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至于说这种记述方式对于真正看史书的人有没有影响,完全没有。
真正看这些玩意儿的,要么是研究的,要么就是有着和史册之中同样经历之人,李靖推崇诸葛亮至极,有人言及三国志说诸葛亮无能,李靖只回了一句刀笔吏所做,岂能明白其中之理。
这个说法并非是李靖说是三国志是伪书,而是他很清楚陈寿那些杂鱼根本没有办法用几页书文记录下诸葛亮的恢弘一生,很多战术,很多战略,说的过分一些,陈寿的记录只是流于表面,根本不懂得其中内在,而李靖懂,知兵者,善用兵。
正因为懂,所以才能从那些寥寥数语之中感受到诸葛亮的恐怖,这也是史官记录的时候不掩盖事实的重要原因,因为有些东西普通看书的人看不出来,真正懂得人能看出来是真是假。
最简单的就是三国志,这里面魏国是正统,因为只有魏国是正统,禅位继承的晋才是正统,这里面存在这么一个逻辑,进而为了维护这个逻辑就会出现一些奇葩的记载。
比方说二爷仅次于威震华夏的战绩,也就是绝北道,魏国的记载是这样的:
徐晃与满宠讨关羽于汉津,与曹仁击周瑜于江陵——《三国志?徐晃传》;
文聘与乐进讨关羽于寻口,又攻羽辎重于汉津,烧其船于荆城——《三国志?文聘传》;
乐进留屯襄阳,击关羽、苏飞等,皆走之——《三国志?乐进传》;
关羽绝北道,李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三国志?李通传》;
感觉全程关羽在被打一样,实际上这么多场战争就发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关羽看似全程被打,实际上换一个眼光就是,关羽这是超神了,一个人挑了魏国所有的援军。
想想看,一个军团如何能在十几倍于己方的敌军圈踢的情况,屡败屡战,那只能说明一个情况,那十几倍敌军根本搞不死关羽,全程圈踢,解决不了问题,而且附加战场时间之后,就明白,这是关羽在拖时间,更重要的是完成了战略目标。
至于上面那群打赢的家伙,说个实话,只是给个面子而已,好好看书的都会明白这是什么鬼情况,
关羽可是只有两千人啊,这两千人除非是亡灵大军,否则的话屡败屡战早就完蛋了,怎么可能和这么多人交手,并且将这么多人拖住。
历史这东西,有时候不是史官没记叙对,而是你看的角度有问题,光想着关羽每场都战败了,凭什么算名将,问题在于这种记叙你需要换个角度去思考,两千人的军团,拖住了十几倍于自己的魏国援军,还打了一年,让魏国这群名将率领的军团愣是没过来。
这已经不是开挂了,这是找GM下台代打的节奏了,这也是为什么史书调侃蜀国名将唯羽而已,实在是关羽后期往着开挂的方向走起了,都说失荆州是关羽的锅,问题在于翻演义你都能感觉到关羽当时开了多大的挂了吧。
当时的局势,可以说除了除了蜀国的名将,当时所有活着的有名有姓所有的上将军师全部聚齐,就跟打boss一样,开本聚集了这个游戏里面绝大多数有名有姓的人物,就这样还是用背刺的阴招才搞定的,关羽都快成神仙了。
可能感觉关羽在失荆州的时候败的很快,但实际上关羽已经开挂了,荆州被夺了之后,魏国和吴国那票子人上手试了试没打过,关羽调头居然还要去搞吴国,也就是说当时关羽还有战斗力……
这boss的强度感觉已经超纲了,之后击败关羽的方式和当年韩信对付霸王的没啥区别,四面楚歌,鸿雁家书,就这样关二爷依旧莽开了一条路,这要是按照蜀国的角度写的话,又是一个楚霸王。
这也是为什么先汉的时候提勇力都是项羽,魏晋之后都是二爷,因为两个最后开的其实是一个画风,只是史书写的角度不一样而已。
要说其中有没有乱写的地方,这种大事件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出入,就算有些问题,也最多是记述者所站的角度的问题。
陈寿的三国志在这一方面还算可以,虽说黑蜀汉的地方看起来不少,但当时的大环境必须要打压蜀汉,维护魏晋正统,但实际上三国志这本书叫三国志,其实就已经承认了一个事实,蜀吴并非是所谓的地方分裂势力,而是标准的国家。
只是碍于需要维护晋国正统,必须要以禅位的方式方式让魏国的正统,进而以相同的方式维护属晋国的地位,以至于蜀汉的记载就明显就有些边缘化的意思。
简单来讲,不是关羽不厉害,而纯粹是陈寿不能像太史公学习,将敌方当boss来写,否则,反过来思考樊襄之战,以及之后关羽威震华夏,再之后败走麦城,那妥妥就是项王的翻版。
真要换司马迁写项羽的画风来写关羽,失荆州那就是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孤身突围,力战被俘,最后慷慨赴死。
敌方阵容豪华的都无法直视了,而己方还被友军给背刺了,在这种情况下,关羽还有余力回转救援,最后要不是吕蒙陆逊等给搞的荆襄家书,将关羽麾下的士卒分而化之,魏国和吴国联手,近乎倾巢而出的大手笔,在背刺之后都要被关羽杀穿了。
三国志要这么写,关二爷的评价立马再飙升三个层次,要说上述说的是不是真的,还真是,要问历史记录的是不是真的,也是的,只是站的立场不一样,角度不一样,宣传手法也不太一样。
史书从不温柔,史官下笔也颇为狠辣,但是在对待一些事情的时候,他们不同的记叙方式会对于后人造成很大的影响。
因为后世之人翻阅史册,真正研究的并不多,多是翻看一二,史官记述的角度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至于说这种记述方式对于真正看史书的人有没有影响,完全没有。
真正看这些玩意儿的,要么是研究的,要么就是有着和史册之中同样经历之人,李靖推崇诸葛亮至极,有人言及三国志说诸葛亮无能,李靖只回了一句刀笔吏所做,岂能明白其中之理。
这个说法并非是李靖说是三国志是伪书,而是他很清楚陈寿那些杂鱼根本没有办法用几页书文记录下诸葛亮的恢弘一生,很多战术,很多战略,说的过分一些,陈寿的记录只是流于表面,根本不懂得其中内在,而李靖懂,知兵者,善用兵。
正因为懂,所以才能从那些寥寥数语之中感受到诸葛亮的恐怖,这也是史官记录的时候不掩盖事实的重要原因,因为有些东西普通看书的人看不出来,真正懂得人能看出来是真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