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zywa
2021-01-28T12:28:41+00:00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2/02/jmQbj2c-8h96ZpT3cSu0-ix.jpg.medium.jp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2/02/jmQbj2c-b4suZoT3cSu0-gl.jpg.medium.jp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2/02/jmQbj2c-c71cZqT3cSu0-hp.jpg.medium.jp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2/02/jmQbj2c-4d9bZ13T3cSu0-i5.jpg.medium.jpg[/img]
首先假设这个ppt全部成立
我有三个地方不理解
第一,这个体外循环的原理是控制人通过质押获取外部资金,这个步骤审计应该是很容易发现的吧。然后他通过假卖货品把货品转到经销商那边,货品怎么处理呢?一直放在那边?还是压根没有货品?
第二,前5客户和前5供应商高度重叠和体外循环的关系是什么?南极电商公司又是怎么回应的
第三,应收帐款可以随便就变成流动资产或者非流动资产吗?审计这边怎么过
[quote][tid=25382428]Topic[/tid] Post by [uid=42480026]圣光的正义失败了[/uid] (2021-02-02 20:29):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2/02/jmQbj2c-8h96ZpT3cSu0-ix.jpg.medium.jp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2/02/jmQbj2c-b4suZoT3cSu0-gl.jpg.medium.jp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2/02/jmQbj2c-c71cZqT3cSu0-hp.jpg.medium.jpg[/img]
[img]./mon_202102/02/jmQbj2c-4d9bZ13T3cSu0-i5.jpg.me[/quote]第一,资金是实控人通过股权质押获取的,审计并不需要审计实控人的银行账户,而且这个账户的资金变动和公司也无关。
南极电商以高价把货物销售给客户,货物是实际转移的,合同是实际签署的,资金是确实支付的。客户收到货以后自行处理,南极电商再通过体外资金把收到的客户货款返还,实现了销售额的放大。同时以低价向供应商采购产品,同样通过体外支付补足采购款,实现了成本的压低。
在这个过程中,货品的转移是真的,资金是确实支付的,合同是签了的,请问审计能查出个啥来?
当然其中一部分是没有支付体外资金的,但客户也不支付货款或者只支付一部分,那部分的应收就长期挂账直至核销。
第二,这么操作要有一个或者几个和公司穿一条裤子的客户/供应商配合公司干这个事,如果找不到的话就会用一个主体同时做客户和供应商,不是必然关系,只是一种常见的迹象。客户和供应商通常也不可能重合,如果有重合的话本身就是一个造假的特征。
第三,直接提坏账了,16年就把江阴卓尔的应收账款提了坏账。至于其他流动资产或者特殊科目,一般是不能随便计入的,但是南极电商这个案例里它的其他流动资产金额相对应收账款也不算大,个人认为他们没有在这个科目里操作。16年其他流动资产高,号称是买理财了,个人认为和财务造假无关。15年的特殊报表科目是应收融资租赁款,应该也没关系。
这一套操作的逻辑就是,实控人股权质押融资-体外循环做大公司营收和净利-估值上涨股价上涨-实控人股权质押解套,继续质押融资-重复上述循环,这玩法早就成体系了,很多都这么玩。
解释啥啊,雪球早就分析完了,人家真金白银12亿回购还不能说明啥啊。
[quote][pid=490262731,25382428,1]Reply[/pid] Post by [uid=17486376]越活越美丽[/uid] (2021-02-02 21:33):
解释啥啊,雪球早就分析完了,人家真金白银12亿回购还不能说明啥啊。[/quote]不能说明啥,这只能说明实控人有钱,实控人有钱和公司财务是不是造假毛关系没有。
证监会都出来背书了,严查了三年的财务报表,查完有没有发函?没有?那不就完了
[quote][pid=490264383,25382428,1]Reply[/pid] Post by [uid=144388]bertoni[/uid] (2021-02-02 21:40):
不能说明啥,这只能说明公司有钱,公司有钱和公司财务是不是造假毛关系没有。[/quote]那我我只能认为你和我对南极电商的商业模式有分歧。
没仔细看数字,只看了那个什么前排供应商和客户重合。
相对比较合理,基本都认识或者合作过。我们投资过一个人做过南极人电商,做倒闭了,所以接触过。
南极人的模式是品牌授权模式,和一般的品牌厂家不一样。
他们线下的我不知道不了解,仅仅说下线上。
南极人自己没生产厂家的,都是找的第三方,签署了合作协议。
南极人公司卖商标给厂家,比如保暖内衣的一份商标和唛头之类的比如8元还是多少的。
这个时候,这些工厂就是它的客户,向南极人买商标。
然后,撮合网络卖家和供货商对接,卖家直接向厂家订货,正常情况下库存和资金流水和南极人没有任何关系。
那这几个厂家也有可能南极人自己也会采购一部分或者干嘛之类的,具体不清楚,那也有可能也会供货给南极人,所以就成了前几的供货商。
南极人最牛逼的就是老张的这个授权模式做通了,自己不背库存。不像美特斯邦威啊海澜之家之类的饱受库存之苦。库存被积压在厂家或者卖家手上。
他之前做彩棉因为库存被压死,重起依靠这个模式很是牛逼。
以上是13年14年的了解,后面就不接触这个行业了。信息可能未更新。
这个票要是能在往下走20%,是绝对的香
参见雪球上一堆人暴捶几年的亿联网络,在报表体系里无懈可击不断创新高
又看了最后一张图,上半部分的单位应该是万元,下半张是亿元。
那么数字相对比较合理。
以2014年的营业收入2.7个亿为例。如果是按照当时主打产品黄金甲为例,按30元出厂成本计算,是900万件。
而根据当时的天猫销量,应该是不止这么多件数,具体不记得了,但应该不止这个数,卖的好的前几店铺单月几十万件,加上还有线下呢。
所以它这个2.7亿应该是卖标的钱。
而应收款也正常,因为工厂向它拿商标也不是马上付款的,一般都要等工厂把货卖给经销商后。而且工厂也不是盲目生产,都是根据手上接到的经销商合同数量生产的。
因为实际上南极人就出一个基本的生产规范,实际上我没看到它作为品牌方会对厂家有什么约束。除非是出现恶劣且影响大的事情,它可能会以老大哥的身份坐下来协调下厂家和经销商。
后来它的授权范围越来越广,除了开始的保暖内衣为主打的加一些周边的打底裤啊内裤啊袜子之类,后来延伸出去无止境……
所以玩授权一块它确实是牛逼。确实要承认老张牛逼。
虽然我们投资失败了撤出了,但也是我们投资的那个人做天猫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