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ccles
2020-08-19T01:35:34+00:00
原文:“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这两句话直译过来就是“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丝绸了”、“七十岁的人可以吃肉了”,这里的“衣帛食肉”应该是描述一种盛世的美好景象
读书的时候我一直以为是“资源丰富了,不仅仅是贵族阶层才能衣帛食肉,平民活到了五十岁七十岁也能因为长寿老人地位尊崇穿丝绸吃肉食了”
——————
但既然是描述一种美好社会,那应该是往达成难度高了说才能触动人心,要吹美好盛世肯定吹所有人都能吃上肉而不是只有古稀之年的老人才能吃上肉
此处语境里,老人应该是最后一批吃上肉的,而不是第一批吃上肉的。让老人能衣帛食肉是最高难度,老人能吃肉相当于全民能吃肉
这与古代的孝文化背景不合啊
——————
直到早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到古代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不是越古代越惨,在早期因为人口少,所以底层人民的生活水平反而比明末清末这种惨兮兮的时代要好,甚至自耕农都能在农忙时节吃几片肉补充体力,比清末一些小地主都滋润
这时我才意识到,肉食是可以帮助劳动力恢复体力的,在古代吃肉并不一定仅仅为了口腹之欲,还有可能是为了更高的生产效率
那么古文中的“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就可以说得通了
七十岁的老人不能提供劳动力也自然没资格吃肉补充体力,盛世资源富余,不能提供劳动力的捞人也可以单纯为了口腹之欲吃肉
至于“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也可以从劳动的角度出发解释
五十岁的老人还要从事重体力劳动不能穿着丝绸衣服,盛世资源富余,五十岁只用轻体力劳作甚至不用劳作,自然可以穿丝绸
[s:ac:茶]大家觉得那种解释更合理?
1、五十岁的人可以衣帛,七十岁的人可以食肉,是因为地位尊崇,所以可以率先享受丝绸和肉食
2、五十岁的人可以衣帛,是因为资源富余不用劳作,七十岁的人可以食肉,是因为资源富余可以把补充体力的肉食用作口腹之欲享乐
这两句话直译过来就是“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丝绸了”、“七十岁的人可以吃肉了”,这里的“衣帛食肉”应该是描述一种盛世的美好景象
读书的时候我一直以为是“资源丰富了,不仅仅是贵族阶层才能衣帛食肉,平民活到了五十岁七十岁也能因为长寿老人地位尊崇穿丝绸吃肉食了”
——————
但既然是描述一种美好社会,那应该是往达成难度高了说才能触动人心,要吹美好盛世肯定吹所有人都能吃上肉而不是只有古稀之年的老人才能吃上肉
此处语境里,老人应该是最后一批吃上肉的,而不是第一批吃上肉的。让老人能衣帛食肉是最高难度,老人能吃肉相当于全民能吃肉
这与古代的孝文化背景不合啊
——————
直到早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到古代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不是越古代越惨,在早期因为人口少,所以底层人民的生活水平反而比明末清末这种惨兮兮的时代要好,甚至自耕农都能在农忙时节吃几片肉补充体力,比清末一些小地主都滋润
这时我才意识到,肉食是可以帮助劳动力恢复体力的,在古代吃肉并不一定仅仅为了口腹之欲,还有可能是为了更高的生产效率
那么古文中的“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就可以说得通了
七十岁的老人不能提供劳动力也自然没资格吃肉补充体力,盛世资源富余,不能提供劳动力的捞人也可以单纯为了口腹之欲吃肉
至于“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也可以从劳动的角度出发解释
五十岁的老人还要从事重体力劳动不能穿着丝绸衣服,盛世资源富余,五十岁只用轻体力劳作甚至不用劳作,自然可以穿丝绸
[s:ac:茶]大家觉得那种解释更合理?
1、五十岁的人可以衣帛,七十岁的人可以食肉,是因为地位尊崇,所以可以率先享受丝绸和肉食
2、五十岁的人可以衣帛,是因为资源富余不用劳作,七十岁的人可以食肉,是因为资源富余可以把补充体力的肉食用作口腹之欲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