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zaku_Shizuo
2021-09-20T00:29:02+00:00
《针对女性的猎巫从未停止》
15-18世纪的欧洲兴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猎巫运动。猎巫运动结合了农业经济的低迷、巫术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冲突、社会焦虑和从众心理,而女性作为弱势群体,轻易地因个人私欲未得到满足、或被评定为违背公序良俗、或被指责与各种灾害联系紧密而成为猎巫运动最大的牺牲者。
关于猎巫与女性的研究文献已经有非常多了,我也自认没有能力再写出一篇具有学术价值的文章继续探讨其间的联系,仅仅是从《The Reckoning》(女巫清算)这部电影出发,聊一聊女性如何轻易地成为猎巫对象,以及女性如何屈服于强权成为猎巫运动的“帮凶”。
在《The Reckoning》这部电影中,女主角Grace“成为”女巫的原因非常简单:农场主垂涎她的外貌,想要占有她,于是借由当时肆虐的鼠疫设计害死了她的老公Joseph。而Grace早已察觉到农场主的意图,坚决反抗。农场主强/奸未遂,还因此受了伤,“男子气概”被折损,于是诱导其余的村民“判定”Grace是女巫。
这里便呈现出人们畏于强权和不经思考的从众心理。明明是和自己没有任何恩怨的人,却因为不敢驳斥(得罪)上位者,害怕提出异议会成为下一个被“围攻”的对象,同时也需要一个特定对象以发泄面对鼠疫时的无奈和恐惧,一个个毫无逻辑和关联性的“证词”接连不断地从人们口中说出。于是,在公共舆论场,一个女巫“诞生”了。
这一场景,我们并不陌生。
去年夏天杭州朗某和何某拍下取快递女性的照片并“杜撰”背景后传遍全网,致使当事女性在经济上和心理上都遭受巨大损失和创伤。
去年冬天那个感染肺炎的女生被冠上“转场皇后”的头衔,无关女性的照片莫名成为当事人被疯转。
前不久中大数十名女生(包括几名男性)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成为”淫乱的代名词。
成年人需要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需要明辨事理的能力,甚至需要最简单的不对自己不了解的事实妄加评判和定义的能力。
在公共空间,本该有效的、合乎逻辑和伦理的讨论,因为缺少以上基本常识性基础能力,往往变为以讹传讹、将公共议题和个人私德混为一谈模糊焦点。
而女性,因为整体社会的厌女氛围,更易成为舆论场中被攻击的对象。外貌、职业、处理亲密关系的方式、消费习惯.....和女性相关的任一切点都可以成为女性被污名被攻击的理由。对这个厌女的父权社会来说,不存在“完美”女性。
为了自保,成为“好女人”,避免成为攻击对象,一部分女性妥协于这样的价值判断,和男性站在一起成为针对女性的猎巫运动的帮凶。
在《The Reckoning》,曾经也被指认为女巫的Ursula具有非常显著的代表性。在她自认是一个清白无辜的普通女性时,她没能抵挡住父权社会以宗教名义对她施加的虐待和羞辱。于是她屈服于强权,接受了上位者的洗脑,成为其中的参与者,并利用自己的女性身份迫使其她女性更快地屈服、“认罪”。
Ursula当然也质疑过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正确,因为她在这场针对Grace的迫害中看到了Grace身上闪光的人性优点。而女巫猎手Judge Moorcroft对她施与的洗脑话术我们也不陌生:
坚决地否定你的主观感受;
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正当化、高尚化,富于其各种意义以使你继续;
暗示你曾经的(或可能犯的)错误已被“原谅”(可被“原谅”),因此你应该心怀感激,坚定立场;
指出你的不可替代性。
这套话术,很多女性可能在亲密关系或公共生活中都遭遇过。
女性被父权社会施加的规训太多,得到的正面鼓励太少,于是被迫养成了自省反思的习惯。每一个女性,包括女权主义者,一生都在无时无刻地反思。
自我怀疑、自我贬低、自我打压,这些是女性从小习得的“天赋”。
女性的自信和自爱大部分是在成年后,经历漫长的自省过程,最终和自己达成和解后培养出来的。所谓的性别红利,并没有让女性因此脱离这个过程,反而陷入更加焦虑的境地--因为标准和规则是父权社会制定的,为了能够持续享受性别红利,女性必须不断地将自己他者化,弱化甚至漠视自己的感受,合理化自己的慕强心态,并拒绝承认周遭女性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甚至是压迫。
Grace的朋友Kate则给出了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一个模式:由曾经的围观者、幸存者,成为反抗者。Kate嫁给了一个经常对她家暴的男人,在发现男人参与了逮捕Grace的行动后,出于朴素的人类情感向他提出了抗议。而使她噤声的方法也很简单,一个巴掌,一句威胁就足以起到震慑作用。直到亲临现场目睹这场所有人促成的迫害,被Grace的坚毅感染打动后,Kate觉醒了,成为唯一一个敢于抗议、为Grace发声的人,并且不再屈服于家暴,第一次对自己的男人还手了。
因为和Grace的友谊,Kate接受到了来自女性的力量和勇气,第一次为自己做出了选择。为了回馈这份友谊,她收留了Grace的女儿。这个情节于我来说,就像是一个关于多元成家的彩蛋。
因为小时候目睹了自己的母亲是如何被猎巫运动迫害的,Grace坚守住了心中的“truth",也轻易地识破了Ursula的“为你好”的话术。在整个被猎巫的过程中,她不是没有动摇过:如果屈服了承认了,或许她就能摆脱折磨,彻底解脱。但她不能步母亲的后路--也即无数女性(包括Ursula)的后路,为了自己的小孩、为了不再被虐待羞辱而屈服于强权,接受污名。影片最后,Grace不仅自己反抗成功,也一并解救了同样被污名而关进牢狱的女性。
饰演Grace的演员Charlotte Kirk同时也是这部电影的编剧,因此该角色某种程度上来说被塑造为了一个比较讨喜的“独立女性”的角色。但这部电影总归是男性执导,不可避免地存在“男本位”意识:即便是“独立女性”,也是因为男性(丈夫去世)而“独立”;存在取悦男性(不排除包含导演本身)的不必要的裸露和性/爱情节;女性必须依靠男性才能“成功”等等。
《The Reckoning》算不上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但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部可以理解针对女性的猎巫运动的入门电影,其中涵盖的性别相关的内容也值得发散思考。
对猎巫运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相关文献进一步了解。
[wb重要原创文章搬运]
15-18世纪的欧洲兴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猎巫运动。猎巫运动结合了农业经济的低迷、巫术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冲突、社会焦虑和从众心理,而女性作为弱势群体,轻易地因个人私欲未得到满足、或被评定为违背公序良俗、或被指责与各种灾害联系紧密而成为猎巫运动最大的牺牲者。
关于猎巫与女性的研究文献已经有非常多了,我也自认没有能力再写出一篇具有学术价值的文章继续探讨其间的联系,仅仅是从《The Reckoning》(女巫清算)这部电影出发,聊一聊女性如何轻易地成为猎巫对象,以及女性如何屈服于强权成为猎巫运动的“帮凶”。
在《The Reckoning》这部电影中,女主角Grace“成为”女巫的原因非常简单:农场主垂涎她的外貌,想要占有她,于是借由当时肆虐的鼠疫设计害死了她的老公Joseph。而Grace早已察觉到农场主的意图,坚决反抗。农场主强/奸未遂,还因此受了伤,“男子气概”被折损,于是诱导其余的村民“判定”Grace是女巫。
这里便呈现出人们畏于强权和不经思考的从众心理。明明是和自己没有任何恩怨的人,却因为不敢驳斥(得罪)上位者,害怕提出异议会成为下一个被“围攻”的对象,同时也需要一个特定对象以发泄面对鼠疫时的无奈和恐惧,一个个毫无逻辑和关联性的“证词”接连不断地从人们口中说出。于是,在公共舆论场,一个女巫“诞生”了。
这一场景,我们并不陌生。
去年夏天杭州朗某和何某拍下取快递女性的照片并“杜撰”背景后传遍全网,致使当事女性在经济上和心理上都遭受巨大损失和创伤。
去年冬天那个感染肺炎的女生被冠上“转场皇后”的头衔,无关女性的照片莫名成为当事人被疯转。
前不久中大数十名女生(包括几名男性)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成为”淫乱的代名词。
成年人需要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需要明辨事理的能力,甚至需要最简单的不对自己不了解的事实妄加评判和定义的能力。
在公共空间,本该有效的、合乎逻辑和伦理的讨论,因为缺少以上基本常识性基础能力,往往变为以讹传讹、将公共议题和个人私德混为一谈模糊焦点。
而女性,因为整体社会的厌女氛围,更易成为舆论场中被攻击的对象。外貌、职业、处理亲密关系的方式、消费习惯.....和女性相关的任一切点都可以成为女性被污名被攻击的理由。对这个厌女的父权社会来说,不存在“完美”女性。
为了自保,成为“好女人”,避免成为攻击对象,一部分女性妥协于这样的价值判断,和男性站在一起成为针对女性的猎巫运动的帮凶。
在《The Reckoning》,曾经也被指认为女巫的Ursula具有非常显著的代表性。在她自认是一个清白无辜的普通女性时,她没能抵挡住父权社会以宗教名义对她施加的虐待和羞辱。于是她屈服于强权,接受了上位者的洗脑,成为其中的参与者,并利用自己的女性身份迫使其她女性更快地屈服、“认罪”。
Ursula当然也质疑过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正确,因为她在这场针对Grace的迫害中看到了Grace身上闪光的人性优点。而女巫猎手Judge Moorcroft对她施与的洗脑话术我们也不陌生:
坚决地否定你的主观感受;
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正当化、高尚化,富于其各种意义以使你继续;
暗示你曾经的(或可能犯的)错误已被“原谅”(可被“原谅”),因此你应该心怀感激,坚定立场;
指出你的不可替代性。
这套话术,很多女性可能在亲密关系或公共生活中都遭遇过。
女性被父权社会施加的规训太多,得到的正面鼓励太少,于是被迫养成了自省反思的习惯。每一个女性,包括女权主义者,一生都在无时无刻地反思。
自我怀疑、自我贬低、自我打压,这些是女性从小习得的“天赋”。
女性的自信和自爱大部分是在成年后,经历漫长的自省过程,最终和自己达成和解后培养出来的。所谓的性别红利,并没有让女性因此脱离这个过程,反而陷入更加焦虑的境地--因为标准和规则是父权社会制定的,为了能够持续享受性别红利,女性必须不断地将自己他者化,弱化甚至漠视自己的感受,合理化自己的慕强心态,并拒绝承认周遭女性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甚至是压迫。
Grace的朋友Kate则给出了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一个模式:由曾经的围观者、幸存者,成为反抗者。Kate嫁给了一个经常对她家暴的男人,在发现男人参与了逮捕Grace的行动后,出于朴素的人类情感向他提出了抗议。而使她噤声的方法也很简单,一个巴掌,一句威胁就足以起到震慑作用。直到亲临现场目睹这场所有人促成的迫害,被Grace的坚毅感染打动后,Kate觉醒了,成为唯一一个敢于抗议、为Grace发声的人,并且不再屈服于家暴,第一次对自己的男人还手了。
因为和Grace的友谊,Kate接受到了来自女性的力量和勇气,第一次为自己做出了选择。为了回馈这份友谊,她收留了Grace的女儿。这个情节于我来说,就像是一个关于多元成家的彩蛋。
因为小时候目睹了自己的母亲是如何被猎巫运动迫害的,Grace坚守住了心中的“truth",也轻易地识破了Ursula的“为你好”的话术。在整个被猎巫的过程中,她不是没有动摇过:如果屈服了承认了,或许她就能摆脱折磨,彻底解脱。但她不能步母亲的后路--也即无数女性(包括Ursula)的后路,为了自己的小孩、为了不再被虐待羞辱而屈服于强权,接受污名。影片最后,Grace不仅自己反抗成功,也一并解救了同样被污名而关进牢狱的女性。
饰演Grace的演员Charlotte Kirk同时也是这部电影的编剧,因此该角色某种程度上来说被塑造为了一个比较讨喜的“独立女性”的角色。但这部电影总归是男性执导,不可避免地存在“男本位”意识:即便是“独立女性”,也是因为男性(丈夫去世)而“独立”;存在取悦男性(不排除包含导演本身)的不必要的裸露和性/爱情节;女性必须依靠男性才能“成功”等等。
《The Reckoning》算不上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但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部可以理解针对女性的猎巫运动的入门电影,其中涵盖的性别相关的内容也值得发散思考。
对猎巫运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相关文献进一步了解。
[wb重要原创文章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