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𝓈𝓊𝓀𝒾
2020-11-23T12:14:23+00:00
先说结论吧:
1、医生的高收入(真灰色收入以外的部分,就是所谓“奖金”)就是吃医保的结果;
2、长期以来国家对医院的投入其实并不多,医院其实就是个企业,多数情况都是靠下图这种模式来吸引维持医生的高收入的。
3、带量采购实际上的矛盾还是医保吃紧,现有的模式尽管不健康,但是事实上维持了医生的收入符合其劳动强度和教育水平。
4、在有些帖子里说了,再重复一次,按照事业单位的收入水准来说,我认识的很多大三甲博士们国家给的实际收入只有大概2000不到,当然算上奖金就多了,带量采购很多人都会说会影响实际主刀的主管大夫的灰色收入,对小大夫没啥影响,其实并不然,很多基层住院医师是没资格吃回扣的,就靠奖金,看完下图你大概就明白奖金也会受冲击,是走是留人才流失是其次,如果搞得基层医院积极性减退,一味的往上推病人,大公立开始学外国的歪风邪气开始排队,到时候倒霉的还是病人…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11/24/-7Q5-2hpgZcT3cSuo-j6.jpg[/img]
以某个耗材500元为例,这500元实际包括的费用大概包括了这5方面。
实际上如果一个病人没有医保纯自费的话就是跳过了医保报销这部分而已。
住院时,每个病人会实实在在的掏这500出来给医院,出院结算时进进行报销。
医保局会根据医保类型不同划分报销比例,以我曾经的工作经验来说,最普通的医保(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报销后的比例基本上跟医院的出厂价格(成本+厂家利润)是接近的。
这样钱就变成了两部分,医保局会把钱给医院,患者也会根据自己报销比例把剩余部分交给医院。
医院拿到这部分以后,扣除进医院的加成,这部分实际上会变成医院的运营成本支出,并且会变成所谓的“科室绩效”
厂家拿到医院给的部分以后会把药代和主管医师的部分给药代,药代单独按人头给主管大夫,这就形成了所谓“灰色收入”
所以之前我一直说普通大夫收入是靠的吃医保资金过活的,很多人不理解,看完了应该能明白为啥了吧。
医保局采购完成给医院,实际上,厂家跟医保局是双赢的,药贩子,主管大夫,医院还有没回扣吃的普通大夫是输家。
我支持把药贩子的钱打没,但是医保局能不能把省下来的钱再给对应的医生和科室呢?让他们维持一个实际的高收入水平?这需要打问号,目前来看并没有这个意思,毕竟节约了医保资金可是很大的功劳。
有人说为啥患者没赢?很简单…之前哪怕进口药,报销完了自己掏的钱实际上基本就是成本价,加上0差价以后从医院买出来的药报销后跟你直接跟厂家买没区别。现在的问题是集采完了以后对应品类的进口药死绝,你还是用跟厂家那一样的钱在买东西而已,不少地方连选择的余地都没,患者赢在哪了……?
有人说支架便宜了是好事,确实是好事,一定程度上能把滥放支架的歪风邪气刹车,但是凡事总有两方面,你把主刀收入砍的太狠,我吃着射线氪命给你放完了回头发现我一分钱都拿不到,难道是用爱发电吗?别说什么大夫不能拒诊患者……我值个急诊班送过来的病号都特么是底下县医院拒诊的,人家直接来一句我们治不了就把病人打发走了。
真正有能力开展支架手术的大三甲碰见这种情况真的是两难,人推到你这不能不治,治了病人自己折寿,折完寿还啥都落不着,可以预见的人才流失可能就会发生,最恶劣的情况莫过于病人来了以后发现没人会做了,只能去私立医院做了,私立医院能做但是不能用医保,请全自费……到时候真的就热闹了
1、医生的高收入(真灰色收入以外的部分,就是所谓“奖金”)就是吃医保的结果;
2、长期以来国家对医院的投入其实并不多,医院其实就是个企业,多数情况都是靠下图这种模式来吸引维持医生的高收入的。
3、带量采购实际上的矛盾还是医保吃紧,现有的模式尽管不健康,但是事实上维持了医生的收入符合其劳动强度和教育水平。
4、在有些帖子里说了,再重复一次,按照事业单位的收入水准来说,我认识的很多大三甲博士们国家给的实际收入只有大概2000不到,当然算上奖金就多了,带量采购很多人都会说会影响实际主刀的主管大夫的灰色收入,对小大夫没啥影响,其实并不然,很多基层住院医师是没资格吃回扣的,就靠奖金,看完下图你大概就明白奖金也会受冲击,是走是留人才流失是其次,如果搞得基层医院积极性减退,一味的往上推病人,大公立开始学外国的歪风邪气开始排队,到时候倒霉的还是病人…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11/24/-7Q5-2hpgZcT3cSuo-j6.jpg[/img]
以某个耗材500元为例,这500元实际包括的费用大概包括了这5方面。
实际上如果一个病人没有医保纯自费的话就是跳过了医保报销这部分而已。
住院时,每个病人会实实在在的掏这500出来给医院,出院结算时进进行报销。
医保局会根据医保类型不同划分报销比例,以我曾经的工作经验来说,最普通的医保(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报销后的比例基本上跟医院的出厂价格(成本+厂家利润)是接近的。
这样钱就变成了两部分,医保局会把钱给医院,患者也会根据自己报销比例把剩余部分交给医院。
医院拿到这部分以后,扣除进医院的加成,这部分实际上会变成医院的运营成本支出,并且会变成所谓的“科室绩效”
厂家拿到医院给的部分以后会把药代和主管医师的部分给药代,药代单独按人头给主管大夫,这就形成了所谓“灰色收入”
所以之前我一直说普通大夫收入是靠的吃医保资金过活的,很多人不理解,看完了应该能明白为啥了吧。
医保局采购完成给医院,实际上,厂家跟医保局是双赢的,药贩子,主管大夫,医院还有没回扣吃的普通大夫是输家。
我支持把药贩子的钱打没,但是医保局能不能把省下来的钱再给对应的医生和科室呢?让他们维持一个实际的高收入水平?这需要打问号,目前来看并没有这个意思,毕竟节约了医保资金可是很大的功劳。
有人说为啥患者没赢?很简单…之前哪怕进口药,报销完了自己掏的钱实际上基本就是成本价,加上0差价以后从医院买出来的药报销后跟你直接跟厂家买没区别。现在的问题是集采完了以后对应品类的进口药死绝,你还是用跟厂家那一样的钱在买东西而已,不少地方连选择的余地都没,患者赢在哪了……?
有人说支架便宜了是好事,确实是好事,一定程度上能把滥放支架的歪风邪气刹车,但是凡事总有两方面,你把主刀收入砍的太狠,我吃着射线氪命给你放完了回头发现我一分钱都拿不到,难道是用爱发电吗?别说什么大夫不能拒诊患者……我值个急诊班送过来的病号都特么是底下县医院拒诊的,人家直接来一句我们治不了就把病人打发走了。
真正有能力开展支架手术的大三甲碰见这种情况真的是两难,人推到你这不能不治,治了病人自己折寿,折完寿还啥都落不着,可以预见的人才流失可能就会发生,最恶劣的情况莫过于病人来了以后发现没人会做了,只能去私立医院做了,私立医院能做但是不能用医保,请全自费……到时候真的就热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