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chlegend
2020-09-19T08:04:05+00:00
欢迎关注:股海慢游
从营收角度,短期看,蚂蚁是50%的小贷+33%的支付软件+17%的理财保险。长期看,支付类的营收占比还会继续下降,但不变的是支付端的流量,小贷则是当下流量变现的主要手段,理财保险是成长中的变现途径。
核心逻辑即是,通过高频的支付场景为基础,输出解决金融产品低频的方案。得流量者得天下。
而蚂蚁的挑战,除了来自政策面的风险,则是老对手腾讯旗下的腾讯金融。
2019年,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业务合计营收为1014亿元,对应毛利率27.2%,其中云计算业务收入超过170亿元,测算腾讯金融科技业务营收在844亿元左右,主要收入来源包括:支付、微众银行分润、理财通等,占2019年公司整体收入比重为22%。
腾讯支付平台已经接入约8亿月活用户,日交易量超过10亿,按用户规模、日均交易笔数计算,国内排名第一,按交易额计算,仅次于支付宝平台。
对比一下蚂蚁的数据,2019年蚂蚁的营收为1206亿,月活用户7.11亿,未披露日交易量,日交易额按数据测算,2019年6月-2020年6月,日均0.32万亿。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按交易额计算,目前腾讯支付、支付宝在移动支付市场的份额占比分别在40%、55%左右,最近两年来相对份额基本保持稳定。
不难看出,依托微信支付+QQ钱包的腾讯在流量入口上丝毫不逊色于蚂蚁旗下的支付宝触点。而排名第一的日均交易笔数与排名第二的交易额,恰好反应了在使用场景上,腾讯更为高频的优势。这也正是背靠社交入口的难以复制的护城河,也是马云当年期望用钉钉切入这个市场的主要原因。
当然,蚂蚁同样也有自己优势的地方,就是在月活商家数量上,仍以8000万对5000万,保持着比较明显的优势。
基于这个数据,一方面主流的商家目前几乎都能做到支付宝微信共同支持,相信在长久的未来也必然会是双方共存的状态,3000万的差异应该更多的是来自于线上场景;另一方面月活商家与月活用户以及日均交易量的反差,可能的原因是微信支付中包含了更多的社交类交易(红包、转账,2019年约占48%),而支付宝的交易更多的是基于真实支付场景,以及阿里旗下其他子公司带来的支付场景(淘宝、天猫、飞猪等)。
如果说社交属性是腾讯的护城河,消费属性就是阿里的奠基石。数字金融类的公司,核心逻辑都是用底层支付流量为基础,带来在小贷、理财、保险等金融领域的变现。
腾讯支付数量更多,蚂蚁支付质量更高。相比之下,蚂蚁或许更能为金融场景的变现进行赋能。
所以,对于蚂蚁的投资,一方面要关注隐性的作为基石的支付场景份额变动情况,另一方面要关注的是基于流量的变现能力,当下是微贷科技半边天,期望能更多的赋能于理财、保险乃至其他的泛金融领域。
从营收角度,短期看,蚂蚁是50%的小贷+33%的支付软件+17%的理财保险。长期看,支付类的营收占比还会继续下降,但不变的是支付端的流量,小贷则是当下流量变现的主要手段,理财保险是成长中的变现途径。
核心逻辑即是,通过高频的支付场景为基础,输出解决金融产品低频的方案。得流量者得天下。
而蚂蚁的挑战,除了来自政策面的风险,则是老对手腾讯旗下的腾讯金融。
2019年,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业务合计营收为1014亿元,对应毛利率27.2%,其中云计算业务收入超过170亿元,测算腾讯金融科技业务营收在844亿元左右,主要收入来源包括:支付、微众银行分润、理财通等,占2019年公司整体收入比重为22%。
腾讯支付平台已经接入约8亿月活用户,日交易量超过10亿,按用户规模、日均交易笔数计算,国内排名第一,按交易额计算,仅次于支付宝平台。
对比一下蚂蚁的数据,2019年蚂蚁的营收为1206亿,月活用户7.11亿,未披露日交易量,日交易额按数据测算,2019年6月-2020年6月,日均0.32万亿。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按交易额计算,目前腾讯支付、支付宝在移动支付市场的份额占比分别在40%、55%左右,最近两年来相对份额基本保持稳定。
不难看出,依托微信支付+QQ钱包的腾讯在流量入口上丝毫不逊色于蚂蚁旗下的支付宝触点。而排名第一的日均交易笔数与排名第二的交易额,恰好反应了在使用场景上,腾讯更为高频的优势。这也正是背靠社交入口的难以复制的护城河,也是马云当年期望用钉钉切入这个市场的主要原因。
当然,蚂蚁同样也有自己优势的地方,就是在月活商家数量上,仍以8000万对5000万,保持着比较明显的优势。
基于这个数据,一方面主流的商家目前几乎都能做到支付宝微信共同支持,相信在长久的未来也必然会是双方共存的状态,3000万的差异应该更多的是来自于线上场景;另一方面月活商家与月活用户以及日均交易量的反差,可能的原因是微信支付中包含了更多的社交类交易(红包、转账,2019年约占48%),而支付宝的交易更多的是基于真实支付场景,以及阿里旗下其他子公司带来的支付场景(淘宝、天猫、飞猪等)。
如果说社交属性是腾讯的护城河,消费属性就是阿里的奠基石。数字金融类的公司,核心逻辑都是用底层支付流量为基础,带来在小贷、理财、保险等金融领域的变现。
腾讯支付数量更多,蚂蚁支付质量更高。相比之下,蚂蚁或许更能为金融场景的变现进行赋能。
所以,对于蚂蚁的投资,一方面要关注隐性的作为基石的支付场景份额变动情况,另一方面要关注的是基于流量的变现能力,当下是微贷科技半边天,期望能更多的赋能于理财、保险乃至其他的泛金融领域。
海龟交易法则观后感 ...
整体的观感,这种海外著作的译本,在行文结构上往往都略显拖沓。全书的核心在于展示海龟交易法则的内容,但前面花了大量的篇幅,用于描述作者在投资中的一些经历或者是一些与核心内容关联度不高的内容。
全文真正的精华在于222页开始的“原版交易法则”。核心内容包括:
1、买卖什么:参与哪个市场,文中指的是不同的期货市场,可以借鉴为选择A股,H股,不同的行业板块等。
2、买卖多少:仓位管理,或者说风险控制。
3、什么时候买:买入的逻辑。
4、什么时候卖:包括止损和止盈的时间点。
5、怎么买卖:交易方式。
交易的市场:
由于作者主要投资于各类的期货市场,和我们主要交易的股票市场有神似而非形似的地方。例如不同的期货目标(白银、可可、石油),类似于我们选择不同的股票市场,或同一个股票市场中的不同行业板块。这里的核心点,是要选择有足够流动性的市场/板块。
我理解背后的逻辑,一个是避免流动性枯竭带来的折价,一个是避免低流动性时交易产生的冲击成本,再则则是高流动性的市场/板块,相对来说交易规则也能更行之有效,避免被非正常交易影响。
交易的规模:
核心逻辑是用仓位与波动值相匹配,抹平不同标的之间波动差异,确保大小波动都能对应同样规模的盈亏。目的是为了风控。
一份持仓的规模=账户净值的2%/(真实波动幅度均值*每手交易对应的人民币);
以账户净值100万,能接受波动幅度为2%,计划买入中国平安为例,简单计算20日波动幅度的平均值(这里再简化一下计算昨日的波动幅度);
N=Max(9月30日当日最高-当日最低=1.43,当日最高-前日收盘=0.64,昨日收盘-当日最低=0.79)=1.43;
一份持仓规模=20000/1.43*7626=1.86,四舍五入后,相当于一次可以买入200股。
风控要素:
1、单个市场/个股,持仓规模不超过4份。
2、关联市场/个股(同个板块),持仓规模不超过6份。
3、松散关联市场/个股(泛定义板块,如食品与酒,医疗器械与医药,大金融等),持仓规模不超过10份。
4、单个方向(做空/做多),不超过12份,考虑到A股市场都是单边做多,此条暂不适用。
PS:调整交易规模,亏损超过10%,则下调整体规模20%,直到恢复;这里主要考虑到期货市场的高杠杆,A股市场可以暂不设置。
买入策略:
1、20日突破策略;
2、55日突破策略;
简而言之,都是出现突破后买入一份持仓规模,后续如果继续上涨超过1/2N时,继续买入1份,直到买满4份。
止损策略:
以2N为止损范围,以最近的一笔成交为基准点,前期买入的持仓与最新的保持统一的止损位置。
退出策略(止盈场景):
1、对应20日突破,如果跌破10日最低则退出;
2、对应55日突破,如果跌破20日最低则退出;
通俗的理解,退出策略就是做右侧交易,等到趋势真正被确认逆转后再退出,代价是损失一定比例的利润,优点则是能在中途震荡的过程中不会被轻易洗掉筹码。
对于交易系统的一些想法:
1、趋势类的机会一直很低调的存在于市场中间,背后的本质是有业绩驱动的机构资金抱团,而且会以长周期的方式在各个大板块之间轮动。
2、需要建立股池板块,类似海龟中的选择参与的期货市场。
3、回测历史上的入场信号准确度,比如20日/30日/60日等。
4、考虑股票交易不带杠杆下的持仓规模是否需要适当放大,测试止损点位的2N设置是否能契合A股的波动情况
全文真正的精华在于222页开始的“原版交易法则”。核心内容包括:
1、买卖什么:参与哪个市场,文中指的是不同的期货市场,可以借鉴为选择A股,H股,不同的行业板块等。
2、买卖多少:仓位管理,或者说风险控制。
3、什么时候买:买入的逻辑。
4、什么时候卖:包括止损和止盈的时间点。
5、怎么买卖:交易方式。
交易的市场:
由于作者主要投资于各类的期货市场,和我们主要交易的股票市场有神似而非形似的地方。例如不同的期货目标(白银、可可、石油),类似于我们选择不同的股票市场,或同一个股票市场中的不同行业板块。这里的核心点,是要选择有足够流动性的市场/板块。
我理解背后的逻辑,一个是避免流动性枯竭带来的折价,一个是避免低流动性时交易产生的冲击成本,再则则是高流动性的市场/板块,相对来说交易规则也能更行之有效,避免被非正常交易影响。
交易的规模:
核心逻辑是用仓位与波动值相匹配,抹平不同标的之间波动差异,确保大小波动都能对应同样规模的盈亏。目的是为了风控。
一份持仓的规模=账户净值的2%/(真实波动幅度均值*每手交易对应的人民币);
以账户净值100万,能接受波动幅度为2%,计划买入中国平安为例,简单计算20日波动幅度的平均值(这里再简化一下计算昨日的波动幅度);
N=Max(9月30日当日最高-当日最低=1.43,当日最高-前日收盘=0.64,昨日收盘-当日最低=0.79)=1.43;
一份持仓规模=20000/1.43*7626=1.86,四舍五入后,相当于一次可以买入200股。
风控要素:
1、单个市场/个股,持仓规模不超过4份。
2、关联市场/个股(同个板块),持仓规模不超过6份。
3、松散关联市场/个股(泛定义板块,如食品与酒,医疗器械与医药,大金融等),持仓规模不超过10份。
4、单个方向(做空/做多),不超过12份,考虑到A股市场都是单边做多,此条暂不适用。
PS:调整交易规模,亏损超过10%,则下调整体规模20%,直到恢复;这里主要考虑到期货市场的高杠杆,A股市场可以暂不设置。
买入策略:
1、20日突破策略;
2、55日突破策略;
简而言之,都是出现突破后买入一份持仓规模,后续如果继续上涨超过1/2N时,继续买入1份,直到买满4份。
止损策略:
以2N为止损范围,以最近的一笔成交为基准点,前期买入的持仓与最新的保持统一的止损位置。
退出策略(止盈场景):
1、对应20日突破,如果跌破10日最低则退出;
2、对应55日突破,如果跌破20日最低则退出;
通俗的理解,退出策略就是做右侧交易,等到趋势真正被确认逆转后再退出,代价是损失一定比例的利润,优点则是能在中途震荡的过程中不会被轻易洗掉筹码。
对于交易系统的一些想法:
1、趋势类的机会一直很低调的存在于市场中间,背后的本质是有业绩驱动的机构资金抱团,而且会以长周期的方式在各个大板块之间轮动。
2、需要建立股池板块,类似海龟中的选择参与的期货市场。
3、回测历史上的入场信号准确度,比如20日/30日/60日等。
4、考虑股票交易不带杠杆下的持仓规模是否需要适当放大,测试止损点位的2N设置是否能契合A股的波动情况
点击展开 ...
大家好,我是一个看老爷子炒股20多年,自己忍不住在2015年5月底,近乎上轮牛市最高点入市的小韭菜。斗胆自称师承Litpolm大佬,承蒙道上兄弟看得起,叫一声大姐[s:pg:嘣2](PS:是个实打实的铁血真汉子)。
现在在某央企工作,略忙碌,盘中没太多时间看,一般午盘看一会,晚上复个盘,写个刚起步的公众号:股海慢游,是“慢”慢地游。希望能在这个快节奏的股市,快节奏的社会环境里,做一点慢的事情。
直到2015年的大牛市,终于耐不住诱惑,拿了3万入了市,体验颇好,股灾1.0,2.0,熔断3.0,4.0一个没落下全部全程参与,也享受了从腰斩到膝盖斩再到脚踝斩的完美体验,陆续追加过资金,大约巅峰亏损应该有10万左右。[s:a2:不活了]
15-17年,和老爷子学过做高送转,自己研究过各种技术面指标,学了粗浅的技术面背离等等皮毛,尝试做过题材,也参加过诸如千年大计的操作,玩过ETF,做过频繁的T+0,买过所谓的内幕股。但总结起来,基本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s:a2:大哭]
一度心生退意,所幸天无绝人之路,一次凑巧的机会和Litpolm聊起了价投,觉得这是个可以自恰的逻辑。也像之前看过的帖子,有人说,价投理念,能接受的人,一接触就能接受,不能接受的人,可能一辈子都结算不了。当然,3年后再回头看,其实那也是很皮毛的价投。股市是个入门易精通难的地方,不过,或许这才是乐趣的所在吧。
17年6月接受了价投的观点,在没真正证实之前就很毅然决然的加倍了资金,运气还算好,17年收回了之前的亏损,18年小亏,19和20年都实现了盈利,自己的操作风格也基本固定了下来。后续加了一些场内外的杠杆,现在总市值200出头,净市值100出头,用9妹的评价,就是用激进的杠杆+低风险的持仓来获取收益。持仓贴图放在最后,避免RPG之嫌。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通过工资的增长,只能确保衣食无忧和日常开销,无法实现财富阶层的跃变。绝大多数人有行业和工作的天花板,一年15-25狗的收入已是常见的上限。想要实现财富阶层的跳跃,只能通过投资。这里倒也是广义的投资,包括国人最常见的买房,以及创业、入股、股市、债市等等,甚至包括早些年还没暴雷时的民间借贷。
我也开玩笑和父母说,当初我们家从一穷二白到换了房子,供我读完大学,靠的也不是父母微薄的工薪收入,而是靠着各种“会钱”和民间借贷,现在要是有确保安全的年化18%-24%收益的渠道,我也立马不炒股了。
当然,工作很重要,在年轻人初入社会的时候,只有快速通过工作薪资的增长,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的积累,并为自己的未来提供一个稳定持续的现金流来源。只不过在工作之余,也要保持对于投资的了解和参与,五到十年的周期里,就会体现出和同龄人的差异。当投资能带来额外的收入时,也会让你在面对工作时,能有更多的选择和自信。
投资种类很多,股市门槛相对低,很多人愿意参与。没精力深究的人,跟踪指数基金/指数增强资金是最好的选择,其次是寻找在5-10年周期里能持续盈利的主动型基金,比如兴全系列、睿远/东方红系列;愿意自己下场玩的人,就要做好交学费的准备,自己去感受这个市场,理解这个市场,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
炒股,或者说投资,要有一种包容的心态,超短派的快,价投派的稳,技术派的准,各有优劣势,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适合自己,能稳定盈利,就是好方法。
我目前的操作系统:会利用场内外的杠杆,做到1:1的比例,长时间保持满融满仓分散持仓,主要持有低估值板块+高成长趋势类个股。纯价投的效率不会很高,因为风险比较小,所以用杠杆放大了波动率。
但是,在确认你的操作系统能取得稳定收益之前,强烈建议,不要上杠杆!不要上杠杆!不要上杠杆!身边见过了太多太多因为杠杆导致巨幅亏损的朋友,切记!切忌!
持仓截图如下,看似很杂,其实还是一点规律:
低估值板块:保险(持仓占比约37%),保险的逻辑有太多人解读,所以也一直是自己的主要的持仓,不过今年以来收益很一般,自己也在反思中;地产(合计持仓占比约13%),对于地产板块一直有非常坚定的信心,整个行业目前进入稳定期,但其中的公司差异巨大,土地资源、利润都在往最头部的企业汇聚,而由于会计结算规则,导致房地产的业绩成长的确定性极好,炒股的人不待见炒房的人,连带不待见房地产股,但君不见拉长周期看,这个版块里的龙头地产们,各个都是穿越牛熊的好手,不会一夜暴富,但求衣食无忧;行业龙头,目前主要持有万华和格力美的,前者是自己价投以来的心头好,后者是为了配置深市打新市值;走趋势的成长类股(合计约25%),这里持仓比较杂,包括科创几个看好的潜力股,建材这个未来的海螺水泥,烧垃圾的,做光伏的,平时持仓变动会比较多的,也就是在这批股里,后续也会逐步增加进攻类持仓的占比,提高自己的资金效率。
持仓账户一:[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9/20/jmQ5-j6n7ZiT3cSsp-o7.jpg.thumb.jpg[/img]
持仓账户二:[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9/20/jmQ5-5tfuZkT3cSsp-o7.jpg.thumb.jpg[/img]
持仓汇总:[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9/20/jmQ5-1wkpK1gToS75-c6.jpg.thumb_s.jpg[/img]
看预览好像图片显示不正常,不知道能否正常看到
以上持仓不是开车,论收益,今年也并不理想。开贴和开公众号的目的,一方面希望自己能更高效的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避免浪费在无关的事情上;另一方面因为要记录操作的思路,所以也能尽量避免冲动交易;再则也希望能在更多的平台上交到一些朋友,无论是基于投资还是基于生活。
后续计划每天会发一下当天的复盘和操作记录(低频交易分子,操作很少),有空的时候会挑着感兴趣的公司或者行业,通过深度研报(几十页的那种)去做个粗浅的了解。
末了,借用一句前阵子挺火的话,股市投资不可能一帆风顺,那就祝大家都能在股海里乘风破浪~[s:ac:上]
现在在某央企工作,略忙碌,盘中没太多时间看,一般午盘看一会,晚上复个盘,写个刚起步的公众号:股海慢游,是“慢”慢地游。希望能在这个快节奏的股市,快节奏的社会环境里,做一点慢的事情。
投资经历
打小开始看父亲炒股,父辈的亲戚朋友也有诸多人投身其中,但多年过来,记忆中只有一位叔叔有在其中得到持续的收益。加上父亲在90年代投入了几万块,也始终没有什么起色,多年来都在盈亏线浮浮沉沉,所以曾经对于股市是带点抵触的心态,觉得不过是个合法的赌场。[s:a2:中枪]直到2015年的大牛市,终于耐不住诱惑,拿了3万入了市,体验颇好,股灾1.0,2.0,熔断3.0,4.0一个没落下全部全程参与,也享受了从腰斩到膝盖斩再到脚踝斩的完美体验,陆续追加过资金,大约巅峰亏损应该有10万左右。[s:a2:不活了]
15-17年,和老爷子学过做高送转,自己研究过各种技术面指标,学了粗浅的技术面背离等等皮毛,尝试做过题材,也参加过诸如千年大计的操作,玩过ETF,做过频繁的T+0,买过所谓的内幕股。但总结起来,基本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s:a2:大哭]
一度心生退意,所幸天无绝人之路,一次凑巧的机会和Litpolm聊起了价投,觉得这是个可以自恰的逻辑。也像之前看过的帖子,有人说,价投理念,能接受的人,一接触就能接受,不能接受的人,可能一辈子都结算不了。当然,3年后再回头看,其实那也是很皮毛的价投。股市是个入门易精通难的地方,不过,或许这才是乐趣的所在吧。
17年6月接受了价投的观点,在没真正证实之前就很毅然决然的加倍了资金,运气还算好,17年收回了之前的亏损,18年小亏,19和20年都实现了盈利,自己的操作风格也基本固定了下来。后续加了一些场内外的杠杆,现在总市值200出头,净市值100出头,用9妹的评价,就是用激进的杠杆+低风险的持仓来获取收益。持仓贴图放在最后,避免RPG之嫌。
对于投资的一点理解
关于投资的重要性:从炒股开始,由于老爸的收益始终不理想,父母其实对于我将比较多的时间精力放在股市上,一直颇有微词。直到陆续有了稳定的收益后,才逐渐接受。我也在思考很久之后,才找到能说服他们的逻辑。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通过工资的增长,只能确保衣食无忧和日常开销,无法实现财富阶层的跃变。绝大多数人有行业和工作的天花板,一年15-25狗的收入已是常见的上限。想要实现财富阶层的跳跃,只能通过投资。这里倒也是广义的投资,包括国人最常见的买房,以及创业、入股、股市、债市等等,甚至包括早些年还没暴雷时的民间借贷。
我也开玩笑和父母说,当初我们家从一穷二白到换了房子,供我读完大学,靠的也不是父母微薄的工薪收入,而是靠着各种“会钱”和民间借贷,现在要是有确保安全的年化18%-24%收益的渠道,我也立马不炒股了。
当然,工作很重要,在年轻人初入社会的时候,只有快速通过工作薪资的增长,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的积累,并为自己的未来提供一个稳定持续的现金流来源。只不过在工作之余,也要保持对于投资的了解和参与,五到十年的周期里,就会体现出和同龄人的差异。当投资能带来额外的收入时,也会让你在面对工作时,能有更多的选择和自信。
投资种类很多,股市门槛相对低,很多人愿意参与。没精力深究的人,跟踪指数基金/指数增强资金是最好的选择,其次是寻找在5-10年周期里能持续盈利的主动型基金,比如兴全系列、睿远/东方红系列;愿意自己下场玩的人,就要做好交学费的准备,自己去感受这个市场,理解这个市场,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
炒股,或者说投资,要有一种包容的心态,超短派的快,价投派的稳,技术派的准,各有优劣势,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适合自己,能稳定盈利,就是好方法。
我目前的操作系统:会利用场内外的杠杆,做到1:1的比例,长时间保持满融满仓分散持仓,主要持有低估值板块+高成长趋势类个股。纯价投的效率不会很高,因为风险比较小,所以用杠杆放大了波动率。
但是,在确认你的操作系统能取得稳定收益之前,强烈建议,不要上杠杆!不要上杠杆!不要上杠杆!身边见过了太多太多因为杠杆导致巨幅亏损的朋友,切记!切忌!
持仓简介
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持仓,目前分有3个仓位,一个是自己的主账号和融资账号,主账号用于买一点H股,目前全都是中国建材,融资都是A股;另一个是家人账号,主要用于分仓提高打新效率;近期准备分第三个仓位出来。持仓截图如下,看似很杂,其实还是一点规律:
低估值板块:保险(持仓占比约37%),保险的逻辑有太多人解读,所以也一直是自己的主要的持仓,不过今年以来收益很一般,自己也在反思中;地产(合计持仓占比约13%),对于地产板块一直有非常坚定的信心,整个行业目前进入稳定期,但其中的公司差异巨大,土地资源、利润都在往最头部的企业汇聚,而由于会计结算规则,导致房地产的业绩成长的确定性极好,炒股的人不待见炒房的人,连带不待见房地产股,但君不见拉长周期看,这个版块里的龙头地产们,各个都是穿越牛熊的好手,不会一夜暴富,但求衣食无忧;行业龙头,目前主要持有万华和格力美的,前者是自己价投以来的心头好,后者是为了配置深市打新市值;走趋势的成长类股(合计约25%),这里持仓比较杂,包括科创几个看好的潜力股,建材这个未来的海螺水泥,烧垃圾的,做光伏的,平时持仓变动会比较多的,也就是在这批股里,后续也会逐步增加进攻类持仓的占比,提高自己的资金效率。
持仓账户一:[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9/20/jmQ5-j6n7ZiT3cSsp-o7.jpg.thumb.jpg[/img]
持仓账户二:[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9/20/jmQ5-5tfuZkT3cSsp-o7.jpg.thumb.jpg[/img]
持仓汇总:[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9/20/jmQ5-1wkpK1gToS75-c6.jpg.thumb_s.jpg[/img]
以上持仓不是开车,论收益,今年也并不理想。开贴和开公众号的目的,一方面希望自己能更高效的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避免浪费在无关的事情上;另一方面因为要记录操作的思路,所以也能尽量避免冲动交易;再则也希望能在更多的平台上交到一些朋友,无论是基于投资还是基于生活。
后续计划每天会发一下当天的复盘和操作记录(低频交易分子,操作很少),有空的时候会挑着感兴趣的公司或者行业,通过深度研报(几十页的那种)去做个粗浅的了解。
末了,借用一句前阵子挺火的话,股市投资不可能一帆风顺,那就祝大家都能在股海里乘风破浪~[s:ac: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