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
2021-10-02T05:50:57+00:00
说实话两个贴子我都看得挺感同身受的,首先也建议各位指责贴主“不孝”的老哥一句,全国那么多人那么多家庭,不是每一个人的成长经历都有你那么顺遂的,也不是所有家庭都能像你家那么融洽的。我有学心理学的朋友做过一次调查,国内的家庭教育和家庭关系之差是超出很多人想象的,更何况还有不少人下限远低于正常道德标准。所谓未经他人苦,莫劝人大度,有些事情你若真的成了亲历者,你恐怕不见得能比事主更冷静;更何况这些都是属于童年心理创伤,是心理疾病的诱因之一,是会直接影响并导致人生不幸的。最后如果真的觉得意难平,建议受害老哥去看看心理医生,现在有很多机构都在治愈这种心理疾病。
为什么感同身受?因为那两个贴子的楼主经历,我或多或少也都经历过,无非是程度问题。其实从外人看起来,我也应该是“别人家的孩子”的类型吧,从小到大听父母话,好好读书好好学习,名校毕业以后年纪轻轻进入本科高校任教职(学校不算多好,但至少在本地人看来和中层公务员差不多了),月入过万有车有房,待人接物也温和得体。整个家庭也足够让人羡慕,父母早年从政中年从商,在当地不算啥大名人但至少在一些事情上说得上话办得成事。家族里面有在沿海开上市企业的,有在省里工作的,看起来是很和谐美满的一个大家族,但实际上龃龉和龌蹉只有自己知道:家族里长辈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家里面父母因为生意没完没了的争吵,从小到大被父母强迫着按照他们给定的“模板”成长,偏离他们路线一点就是打骂,在学校被孤立被霸凌了还要被父母责怪“你不招惹别人别人干嘛招你”;动不动就拿基本的经济扶持作为威胁:不听话就不给你饭吃,而且还是真的让你饿肚子;甚至对于维系家庭成员关系的事情,在他们眼里也是纯经济性的较量,当初做深夜航班(因为比坐高铁还便宜)回家,到家十一点半,提前打电话给他们说来接我,给到的答复是“你自己找车,我们开车过来来回六十公里油费消耗高”,毕业典礼的时候别的同学都陪着父母在学校拍照纪念,就我一个人默默收拾行李回家,原因是他们觉得来回一趟要花2、3千,即便这只是他们一天的收入;而且“只是一个毕业典礼而已又不是什么大事”…这些事情不一而足。然后等到孩子长大了,他们才恍然大悟,“怎么孩子突然就长大成熟了,怎么突然就变得八面玲珑了。”然而只有自己才知道,这些待人接物的场面话,这些面面俱到的“成熟”都是通过什么渠道学来的。
但我们能怎么做呢?怨恨有过,悲伤有过,因此而产生的一切负面情绪几乎都曾经历过,跑去咨询心理医生,医生给的答复是“你只能和自己和解。”很多事情其实对于对方而言早就已经记不清楚为什么了,就好像去年回老家在某个场合上碰见当初霸凌我的那个人,我心里还因为当初的记忆有点微微颤抖不安,但对方因为要托我亲戚办事所以见到我只是低眉顺眼地打招呼问好,再没当年的飞扬跋扈,见此我们又能怎么样呢?能做的无非是以自己为榜样,告诉自己以后不要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别让仇恨和悲剧延续而已。除此之外又能惩罚得了谁呢?父母非但不会觉得悲伤,反而大部分时候会觉得无辜,毕竟“我们第一次当父母也不懂”。
对于生活花费,我也可以说几乎没有对不起他们的地方,毕竟从小到大吃住都在奶奶家,而穿的衣服用的用品,也大多都是从哥哥姐姐那里淘汰下来的,而他们自己的钱大多都拿去做自己的业务经营和规模扩大了,而现在有工资了,吃住也在单位,月供自己还,衣服也都是淘宝的1、2百的基础款,好的衣服也想买,但一是自己还不够能挣钱,二是家里有钱但也不怎么想用他们的来买。
为什么感同身受?因为那两个贴子的楼主经历,我或多或少也都经历过,无非是程度问题。其实从外人看起来,我也应该是“别人家的孩子”的类型吧,从小到大听父母话,好好读书好好学习,名校毕业以后年纪轻轻进入本科高校任教职(学校不算多好,但至少在本地人看来和中层公务员差不多了),月入过万有车有房,待人接物也温和得体。整个家庭也足够让人羡慕,父母早年从政中年从商,在当地不算啥大名人但至少在一些事情上说得上话办得成事。家族里面有在沿海开上市企业的,有在省里工作的,看起来是很和谐美满的一个大家族,但实际上龃龉和龌蹉只有自己知道:家族里长辈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家里面父母因为生意没完没了的争吵,从小到大被父母强迫着按照他们给定的“模板”成长,偏离他们路线一点就是打骂,在学校被孤立被霸凌了还要被父母责怪“你不招惹别人别人干嘛招你”;动不动就拿基本的经济扶持作为威胁:不听话就不给你饭吃,而且还是真的让你饿肚子;甚至对于维系家庭成员关系的事情,在他们眼里也是纯经济性的较量,当初做深夜航班(因为比坐高铁还便宜)回家,到家十一点半,提前打电话给他们说来接我,给到的答复是“你自己找车,我们开车过来来回六十公里油费消耗高”,毕业典礼的时候别的同学都陪着父母在学校拍照纪念,就我一个人默默收拾行李回家,原因是他们觉得来回一趟要花2、3千,即便这只是他们一天的收入;而且“只是一个毕业典礼而已又不是什么大事”…这些事情不一而足。然后等到孩子长大了,他们才恍然大悟,“怎么孩子突然就长大成熟了,怎么突然就变得八面玲珑了。”然而只有自己才知道,这些待人接物的场面话,这些面面俱到的“成熟”都是通过什么渠道学来的。
但我们能怎么做呢?怨恨有过,悲伤有过,因此而产生的一切负面情绪几乎都曾经历过,跑去咨询心理医生,医生给的答复是“你只能和自己和解。”很多事情其实对于对方而言早就已经记不清楚为什么了,就好像去年回老家在某个场合上碰见当初霸凌我的那个人,我心里还因为当初的记忆有点微微颤抖不安,但对方因为要托我亲戚办事所以见到我只是低眉顺眼地打招呼问好,再没当年的飞扬跋扈,见此我们又能怎么样呢?能做的无非是以自己为榜样,告诉自己以后不要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别让仇恨和悲剧延续而已。除此之外又能惩罚得了谁呢?父母非但不会觉得悲伤,反而大部分时候会觉得无辜,毕竟“我们第一次当父母也不懂”。
对于生活花费,我也可以说几乎没有对不起他们的地方,毕竟从小到大吃住都在奶奶家,而穿的衣服用的用品,也大多都是从哥哥姐姐那里淘汰下来的,而他们自己的钱大多都拿去做自己的业务经营和规模扩大了,而现在有工资了,吃住也在单位,月供自己还,衣服也都是淘宝的1、2百的基础款,好的衣服也想买,但一是自己还不够能挣钱,二是家里有钱但也不怎么想用他们的来买。
个人的一点成长经历,文长,介意的老哥别点了 ...
其实说来挺可悲的,截至目前快27年的人生里,真正意义上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时间可能只有断奶前和初、高中的最后两年,我出生的时候正好是他们开始下海经商的时候,我妈从我刚断奶就去北京做生意上的调研,此后是我姨照顾我到两岁我妈才回家,别的小孩哭闹都是喊爸妈,而我哭闹都是喊我姨。剩下的时间里因为他们要做生意早出晚归,所以即便在同一个城市,绝大多数也还是要么丢给保姆要么丢给爷爷奶奶,有一次还把我送去深圳的亲戚那里呆了半年多,印象里很深的一次是老家涨洪水,父母连续几天指挥员工抗洪抢险没回过家,最后还是一个做饭阿姨想起来我还在家里,一个人涉水两公里过来把我带出去的,后来说起来、父母的答复是“哎哟当时都火烧眉毛了哪里顾得上那么多哦。”可能所有很多人来说从小到大都没有离开过自己出生的故土旧居对吧,但对我而言,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在不同的“住处”之间搬来搬去了,所以现在的我会下意识的去忧虑别人的眼色,去担心别人会不会背地里觉得我累赘,因为这就是婴幼儿时期寄人篱下留下的不安全感。
等到上小学之后,可能因为基本的语言和生活能力都具备了,父母除了逢年过节几乎没什么关照我的时候,放学就是爷爷奶奶或者负责照顾他们的保姆来接我,每天生活就是两点一线的学习,在学校认识了几个朋友,结果被父母用“少结识不三不四的人”为由给断掉了,然而我们平时只是聚在一起周末打乒乓球的同班同学而已,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吧,在学校就没什么朋友,再加上平时跟着爷爷奶奶吃,他们节约惯了也不会买什么肉蛋奶,所以整个青春期包括后来读了初中高中也一直瘦瘦小小,也常常成为被霸凌的对象。说来也很好笑,即便当时家里在当地也小有声望,甚至校长就是我一个家族堂叔,我也仍然被同学甚至是老师联合起来压着欺负,原因是“谁叫你家有关系”。每每遇到这样的问题去给父母说,父母答复永远是“你不招惹人家,人家干嘛来招惹你”。后来有一次忍无可忍在被别人当众羞辱的时候动手和对方带头的那个人打起来了,结果事后被我爸妈知道了,按着我的脑袋去给对方道歉说我不该和对方打架,然后联系我那个当校长的叔叔,在校会上让我给对方做了一次公开道歉,至此他们赢得了一个“教子有方行事公正”的美誉,而我想什么,其实没人去关心。
初高中的时候我妈的时间稍微多了起来,然后来日常照顾我读了四年书,偶尔我爸也会过来,这段时间几乎就是我满打满算和他们完完整整待在一起的三年时光了。然而即便如此这段时间也没什么可回忆的美好事情,我父母都是那种控制欲极强的人,每天到家都要向他们汇报在学校学了什么东西遇到了什么事情,但凡有他们认为和提升学习无关的就是一顿斥责,分数低了要打骂,题目做错了要打骂,下课时间和同学聊天了回来也要被打骂。后来甚至发展到上课时间跑进校园站在窗外看我上课,这直接导致我现在站上讲坛了都会时不时去下意识盯一下窗子和门,再在发现空无一人之后暗自庆幸。这种控制欲还体现在后来高考选择学科,其实从个人角度希望选择的是编导,一方面是确实对拍电影非常感兴趣,同时高中期间也拿自学学到的那些拍摄手法和技巧赢得过两次校园电影大赛的奖(在省级示范性高中,校内也有不少的艺术类老师和艺体生,同届也有不少后来出道的影视明星,所以不算是太过菜鸡互啄)。但父母却认为学艺术就是“二流子行当”,出分后直到填志愿当天的这段时间,他们像当初我爸监视嫌疑犯一样软禁着我,然后逼着我填报了他们认为靠谱的“法学”,从结果上看这个选择是否正确暂且不论,但至少在当时给我带来的感受是作为成年人却不能自由选择去路的屈辱。
上了大学之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脱离他们的掌控,老师和他们不认识,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和他们绝缘,也是在大学,才知道原来别人家的父母可以和自己的孩子像朋友一样亲密,会有家族微信群,会亲切的叫自己孩子“宝贝”,会有父母隔三差五跑来学校看望一次自己的孩子,会和自己孩子手挽着手逛校园。而我的父母只会在我深夜十一点半航班到站以后,告诉我自己去找公交车,因为他们开车过来接我油费消耗高。别的父母会亲切地给自己的孩子出谋划策,而我的父母除了粗暴地下达指令要我服从,要么就是“和我没关系你自己解决”,美其名曰锻炼独立能力。毕业典礼的时候大家都陪着父母在学校合影留恋,而我一个人默默收拾行李再坐车去机场,也不是没联系,而是电话打通以后得到的答复是“我们来一趟往返就是两三千,你就办个毕业典礼何必要我们到场呢?”,但他们也没想到这是我人生中不能再复制的人生节点。
等到上小学之后,可能因为基本的语言和生活能力都具备了,父母除了逢年过节几乎没什么关照我的时候,放学就是爷爷奶奶或者负责照顾他们的保姆来接我,每天生活就是两点一线的学习,在学校认识了几个朋友,结果被父母用“少结识不三不四的人”为由给断掉了,然而我们平时只是聚在一起周末打乒乓球的同班同学而已,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吧,在学校就没什么朋友,再加上平时跟着爷爷奶奶吃,他们节约惯了也不会买什么肉蛋奶,所以整个青春期包括后来读了初中高中也一直瘦瘦小小,也常常成为被霸凌的对象。说来也很好笑,即便当时家里在当地也小有声望,甚至校长就是我一个家族堂叔,我也仍然被同学甚至是老师联合起来压着欺负,原因是“谁叫你家有关系”。每每遇到这样的问题去给父母说,父母答复永远是“你不招惹人家,人家干嘛来招惹你”。后来有一次忍无可忍在被别人当众羞辱的时候动手和对方带头的那个人打起来了,结果事后被我爸妈知道了,按着我的脑袋去给对方道歉说我不该和对方打架,然后联系我那个当校长的叔叔,在校会上让我给对方做了一次公开道歉,至此他们赢得了一个“教子有方行事公正”的美誉,而我想什么,其实没人去关心。
初高中的时候我妈的时间稍微多了起来,然后来日常照顾我读了四年书,偶尔我爸也会过来,这段时间几乎就是我满打满算和他们完完整整待在一起的三年时光了。然而即便如此这段时间也没什么可回忆的美好事情,我父母都是那种控制欲极强的人,每天到家都要向他们汇报在学校学了什么东西遇到了什么事情,但凡有他们认为和提升学习无关的就是一顿斥责,分数低了要打骂,题目做错了要打骂,下课时间和同学聊天了回来也要被打骂。后来甚至发展到上课时间跑进校园站在窗外看我上课,这直接导致我现在站上讲坛了都会时不时去下意识盯一下窗子和门,再在发现空无一人之后暗自庆幸。这种控制欲还体现在后来高考选择学科,其实从个人角度希望选择的是编导,一方面是确实对拍电影非常感兴趣,同时高中期间也拿自学学到的那些拍摄手法和技巧赢得过两次校园电影大赛的奖(在省级示范性高中,校内也有不少的艺术类老师和艺体生,同届也有不少后来出道的影视明星,所以不算是太过菜鸡互啄)。但父母却认为学艺术就是“二流子行当”,出分后直到填志愿当天的这段时间,他们像当初我爸监视嫌疑犯一样软禁着我,然后逼着我填报了他们认为靠谱的“法学”,从结果上看这个选择是否正确暂且不论,但至少在当时给我带来的感受是作为成年人却不能自由选择去路的屈辱。
上了大学之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脱离他们的掌控,老师和他们不认识,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和他们绝缘,也是在大学,才知道原来别人家的父母可以和自己的孩子像朋友一样亲密,会有家族微信群,会亲切的叫自己孩子“宝贝”,会有父母隔三差五跑来学校看望一次自己的孩子,会和自己孩子手挽着手逛校园。而我的父母只会在我深夜十一点半航班到站以后,告诉我自己去找公交车,因为他们开车过来接我油费消耗高。别的父母会亲切地给自己的孩子出谋划策,而我的父母除了粗暴地下达指令要我服从,要么就是“和我没关系你自己解决”,美其名曰锻炼独立能力。毕业典礼的时候大家都陪着父母在学校合影留恋,而我一个人默默收拾行李再坐车去机场,也不是没联系,而是电话打通以后得到的答复是“我们来一趟往返就是两三千,你就办个毕业典礼何必要我们到场呢?”,但他们也没想到这是我人生中不能再复制的人生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