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etie
2022-03-22T03:08:03+00:00
很多人提到台湾起薪高,加油站/便利店的服务员随便都有2万多台币,
台湾健保很好,看病几乎不花钱,这些都没错,都是台湾目前有优势的部分。
但你们知道吗?台湾大多数人工资的上限也很低,
我当年是台湾文科排名第二的大学(地位大致跟大陆的人民大学类似)毕业,
我的同学怎么说都可以类比大陆985以上的高材生了吧?
然而我2004年到大陆,2008年起在广州工作,十多年间我的工资涨了差不多5倍,
但在台湾的同学们却好像被冻结在时间中一样,2004年拿多少工资,现在也差不多是那个数,
最基层的服务业起薪2万多,大学毕业生拿到3万不成问题,
但你一辈子很可能都突破不了这个数字的两倍,
我认识有台湾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因为接受不了找工作最高不超过3万,毕业后赋闲在家十几年,
有从小移民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毕业回台的,发现所在行业最高也就3万月薪,差点抑郁。
有大学毕业就到上海打拼的女生,在上海一家私企做到部门经理,年薪40万人民币,
后来因为父母老了希望女儿在身边,回到台湾后找到同产业的公司,老板也很重视,
给了经理的职位,但月薪只有5万台币...老板说公司总经理也就8万,
于是她一直不断地在“台湾工资太低—回上海”—“父母要求—回台湾”反复了好几年。
台湾税务部门有过统计,整个台湾地区的受薪阶层,年收入超过100万新台币的只占7%,
而这7%几乎都集中在医师、律师、机师等特殊岗位,或是台积电等高科技企业,
至于其他的行业,可以说最基层和最高层次的岗位,收入往往不超过3倍,
我的同学们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月薪都在3万多台币,
十几年过去了,还是差不多这个水平,大家也感觉很正常,
因为往往一家公司老板以下的最高管理层也就是月薪7-8万台币,
员工开车上班、经理骑摩托车、副总坐地铁上班,这种情况并不罕见。
我有同学是在台湾最大的金融控股公司做HR,他说看过集团副总的收入明细,
也不过300万台币,你没看错,世界500强的金融企业,副总的年收入也不过人民币70万不到,
放在大陆,我想随便一家互联网或金融业巨头的中层都超过这数字吧!
因此在台湾,公务员几乎是最吃香的行业,毕竟虽然工资也就4-5万台币,好歹不怕失业,
名校文科生几乎都以公务员为第一目标,公务员相亲也几乎在食物链顶端(当然,比不上富二代、医生、律师等,大致跟中小学老师同地位),是不是很像加强版的大陆县城?
也因此,台湾人努力的欲望和诱因越来越低,
因为不读大学去做个服务业月薪3万多,读完大学甚至硕士也是3-4万,花几百万出国读书回来也是3-4万,读书实现不了阶层跃迁,内卷严重;
我有学长读博士的时候,苦口婆心劝他那高中毕业没升学,在KTV做领班的弟弟要读书、要上进,
结果直接被弟弟怼:“我做KTV一个月3万,你读到30岁还是流浪博士,做博士后薪水还没我多,凭什么说我?”是的,既然读不读书、读好学校烂学校、努不努力结果都差不多,都买不起房子,那还努力做啥呢?
总结来说,台湾是一个发展几乎停滞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好处是底层人民的生活比较安逸,因为基本工资高、物价稳定、商品和服务质量比较有保障,还有实惠的健保。同时因为台湾少子化,一代比一代的人少,大多数年轻人都有望继承父辈的一套甚至多套房子,买房的欲望和需求也降到最低,大多数人安安心心过一生大概率没问题。
然而对于会读书的、有野心的或者初始资源较多的人来说就很无奈了,因为只要你依然想在台湾生根,你会发现不管你读多少书、闯过多少地方、看过多少世面,到头来你的收入和阶层,跟当初邻村那个没出过村子的翠花几乎没有任何差别。
我现在偶尔也有机会给台湾的硕博士后辈讲大陆的情况,基本上我都会告诉他们:如果你能够安于一辈子做差不多的事情、拿差不多的薪水,安安稳稳小确幸过一生,那么留在台湾还不错;但如果你还有冲劲和拼搏的欲望,都应该来大陆试试看。
台湾健保很好,看病几乎不花钱,这些都没错,都是台湾目前有优势的部分。
但你们知道吗?台湾大多数人工资的上限也很低,
我当年是台湾文科排名第二的大学(地位大致跟大陆的人民大学类似)毕业,
我的同学怎么说都可以类比大陆985以上的高材生了吧?
然而我2004年到大陆,2008年起在广州工作,十多年间我的工资涨了差不多5倍,
但在台湾的同学们却好像被冻结在时间中一样,2004年拿多少工资,现在也差不多是那个数,
最基层的服务业起薪2万多,大学毕业生拿到3万不成问题,
但你一辈子很可能都突破不了这个数字的两倍,
我认识有台湾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因为接受不了找工作最高不超过3万,毕业后赋闲在家十几年,
有从小移民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毕业回台的,发现所在行业最高也就3万月薪,差点抑郁。
有大学毕业就到上海打拼的女生,在上海一家私企做到部门经理,年薪40万人民币,
后来因为父母老了希望女儿在身边,回到台湾后找到同产业的公司,老板也很重视,
给了经理的职位,但月薪只有5万台币...老板说公司总经理也就8万,
于是她一直不断地在“台湾工资太低—回上海”—“父母要求—回台湾”反复了好几年。
台湾税务部门有过统计,整个台湾地区的受薪阶层,年收入超过100万新台币的只占7%,
而这7%几乎都集中在医师、律师、机师等特殊岗位,或是台积电等高科技企业,
至于其他的行业,可以说最基层和最高层次的岗位,收入往往不超过3倍,
我的同学们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月薪都在3万多台币,
十几年过去了,还是差不多这个水平,大家也感觉很正常,
因为往往一家公司老板以下的最高管理层也就是月薪7-8万台币,
员工开车上班、经理骑摩托车、副总坐地铁上班,这种情况并不罕见。
我有同学是在台湾最大的金融控股公司做HR,他说看过集团副总的收入明细,
也不过300万台币,你没看错,世界500强的金融企业,副总的年收入也不过人民币70万不到,
放在大陆,我想随便一家互联网或金融业巨头的中层都超过这数字吧!
因此在台湾,公务员几乎是最吃香的行业,毕竟虽然工资也就4-5万台币,好歹不怕失业,
名校文科生几乎都以公务员为第一目标,公务员相亲也几乎在食物链顶端(当然,比不上富二代、医生、律师等,大致跟中小学老师同地位),是不是很像加强版的大陆县城?
也因此,台湾人努力的欲望和诱因越来越低,
因为不读大学去做个服务业月薪3万多,读完大学甚至硕士也是3-4万,花几百万出国读书回来也是3-4万,读书实现不了阶层跃迁,内卷严重;
我有学长读博士的时候,苦口婆心劝他那高中毕业没升学,在KTV做领班的弟弟要读书、要上进,
结果直接被弟弟怼:“我做KTV一个月3万,你读到30岁还是流浪博士,做博士后薪水还没我多,凭什么说我?”是的,既然读不读书、读好学校烂学校、努不努力结果都差不多,都买不起房子,那还努力做啥呢?
总结来说,台湾是一个发展几乎停滞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好处是底层人民的生活比较安逸,因为基本工资高、物价稳定、商品和服务质量比较有保障,还有实惠的健保。同时因为台湾少子化,一代比一代的人少,大多数年轻人都有望继承父辈的一套甚至多套房子,买房的欲望和需求也降到最低,大多数人安安心心过一生大概率没问题。
然而对于会读书的、有野心的或者初始资源较多的人来说就很无奈了,因为只要你依然想在台湾生根,你会发现不管你读多少书、闯过多少地方、看过多少世面,到头来你的收入和阶层,跟当初邻村那个没出过村子的翠花几乎没有任何差别。
我现在偶尔也有机会给台湾的硕博士后辈讲大陆的情况,基本上我都会告诉他们:如果你能够安于一辈子做差不多的事情、拿差不多的薪水,安安稳稳小确幸过一生,那么留在台湾还不错;但如果你还有冲劲和拼搏的欲望,都应该来大陆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