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armPr3y
2020-10-25T05:43:40+00:00
70周年,3个月时间,需要一部电影,需要开个头,仅此而已
​​​这两天身体不舒服,实在太累,没去看电影,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认真学习了老大1023讲话
第二,阅读了各方对《金刚川》电影的看法
然后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第一,老大的讲话需要认真学习。1023的讲话比《金刚川》的质量好坏重要多了,真正需要认真学习,而且是全民认真学习的是那个讲话。抗美援朝70周年,建国71周年,建党99周年,明年是100年,这个关口上,老大的1023讲话,以及今年对抗美援朝的高调纪念,在传递什么信号,要做好什么样的准备,如何真正有效继承抗美援朝的经验和精神,打通整段历史,认清中国前行的方向,面临的挑战,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可能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没有之一。1023讲话并不长,但非常值得仔细阅读,正在做尝试,可能过两天出个个人的精读版本。
第二,《金刚川》电影的看法。我记得前两天,有采访戴先生对《八佰》的看法,她点的很直接,本质上就是个导演的三观与特定的历史史实能否契合的问题,如果能够契合,也就是,能够正确的看到,并且看懂历史事实,那么表现出来的结果,就不会产生一种别扭和错位的感觉;如果不是,那么看到的是各种画面,这些画面可以诱发情绪反应,但反应之后,历史还在那儿,导演并没有真的进入历史,而是站在一个自己画出来的风车巨人那里构建作品,然后观众大致分三类:一类,对历史本身没有太多技术性了解的,可能被导演的画面感动,诱发情绪性反应;一类,对历史本身了解的很清楚,尤其是技术性了解清晰的,且三观和导演的三观不对付,就开始吐槽;一类,对历史,导演三观,以及当下中国时代需求,有一定全面了解的,就是给出看上去几边都不讨好,但相对确实比较中肯的评价。
一如微博圈里有人说的,这就是个开始,还要怎样?所谓开始,按照我的理解,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缺课待补,而时代又从来不给你时间舒舒服服准备好了才发个考验的做派,如何去开始迎接新的考试的问题。这个就要去看1023老大的讲话了,然后理解我们今天面临的世界与70年前的世界,有何异同,要做好怎样的准备。
至于个别导演,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前进的方向已经定了。可以各种埋雷,挖坑,使绊子,但不是说么,就是喜欢你一脸啥啥啥,却不得不和我一起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样子。
第三,对《金刚川》的批评,应该成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第二次创作与第二次传播。《金刚川》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了一个热议的话题,我在各种平台上,看到了越来越多超越简单批评的作品,是的,作品。他们在借着这个势头,传播并普及有关抗美援朝的正确认知。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对了,就是“起风了”。相比以往,不仅平台变得更加多元,18大以后真正意义上的正能量和主旋律的回归,以及在新冠疫情考验下的表现带来的各种加持,都是肉眼可见的。在此情况下,有什么不能解决的呢?
第四,整体而言,希望大家辩证的看待问题,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再度出现“****,一抓就灵”的旧窠臼,这是已经被新中国的实践证明过最终会出问题的旧窠臼,完全没有必要在当下去在同一个坑里摔倒两次;同样的,那种可以美化和扭曲,以及用当下的某些鸡汤去浇灌当年历史的尝试,也可以收拾收拾了,这种鸡汤的发源地已经死了超过20万人了,消停消停,多少也是件好事。
第五,我的评价,仍然是那句,瑕不掩瑜,至于片子,空了就去看,万一真失望了,就去视频平台上自学网友作品来缓解下就是了。​​​​
[url]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564250151485624#_0[/url]
​​​这两天身体不舒服,实在太累,没去看电影,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认真学习了老大1023讲话
第二,阅读了各方对《金刚川》电影的看法
然后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第一,老大的讲话需要认真学习。1023的讲话比《金刚川》的质量好坏重要多了,真正需要认真学习,而且是全民认真学习的是那个讲话。抗美援朝70周年,建国71周年,建党99周年,明年是100年,这个关口上,老大的1023讲话,以及今年对抗美援朝的高调纪念,在传递什么信号,要做好什么样的准备,如何真正有效继承抗美援朝的经验和精神,打通整段历史,认清中国前行的方向,面临的挑战,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可能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没有之一。1023讲话并不长,但非常值得仔细阅读,正在做尝试,可能过两天出个个人的精读版本。
第二,《金刚川》电影的看法。我记得前两天,有采访戴先生对《八佰》的看法,她点的很直接,本质上就是个导演的三观与特定的历史史实能否契合的问题,如果能够契合,也就是,能够正确的看到,并且看懂历史事实,那么表现出来的结果,就不会产生一种别扭和错位的感觉;如果不是,那么看到的是各种画面,这些画面可以诱发情绪反应,但反应之后,历史还在那儿,导演并没有真的进入历史,而是站在一个自己画出来的风车巨人那里构建作品,然后观众大致分三类:一类,对历史本身没有太多技术性了解的,可能被导演的画面感动,诱发情绪性反应;一类,对历史本身了解的很清楚,尤其是技术性了解清晰的,且三观和导演的三观不对付,就开始吐槽;一类,对历史,导演三观,以及当下中国时代需求,有一定全面了解的,就是给出看上去几边都不讨好,但相对确实比较中肯的评价。
一如微博圈里有人说的,这就是个开始,还要怎样?所谓开始,按照我的理解,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缺课待补,而时代又从来不给你时间舒舒服服准备好了才发个考验的做派,如何去开始迎接新的考试的问题。这个就要去看1023老大的讲话了,然后理解我们今天面临的世界与70年前的世界,有何异同,要做好怎样的准备。
至于个别导演,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前进的方向已经定了。可以各种埋雷,挖坑,使绊子,但不是说么,就是喜欢你一脸啥啥啥,却不得不和我一起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样子。
第三,对《金刚川》的批评,应该成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第二次创作与第二次传播。《金刚川》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了一个热议的话题,我在各种平台上,看到了越来越多超越简单批评的作品,是的,作品。他们在借着这个势头,传播并普及有关抗美援朝的正确认知。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对了,就是“起风了”。相比以往,不仅平台变得更加多元,18大以后真正意义上的正能量和主旋律的回归,以及在新冠疫情考验下的表现带来的各种加持,都是肉眼可见的。在此情况下,有什么不能解决的呢?
第四,整体而言,希望大家辩证的看待问题,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再度出现“****,一抓就灵”的旧窠臼,这是已经被新中国的实践证明过最终会出问题的旧窠臼,完全没有必要在当下去在同一个坑里摔倒两次;同样的,那种可以美化和扭曲,以及用当下的某些鸡汤去浇灌当年历史的尝试,也可以收拾收拾了,这种鸡汤的发源地已经死了超过20万人了,消停消停,多少也是件好事。
第五,我的评价,仍然是那句,瑕不掩瑜,至于片子,空了就去看,万一真失望了,就去视频平台上自学网友作品来缓解下就是了。​​​​
[url]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564250151485624#_0[/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