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fferydonuts21
2020-04-14T02:06:30+00:00
写在前面:
在新一轮的衰退中,各国央行的刺激政策此起彼伏,而几乎所有的“降准”、“量化宽松”都被国内的财经媒体解读为“印钱”、“放水”,紧接着就是鼓吹通胀预期。
老实说可能99%的人都从来没能搞清楚存款、贷款、准备金、降准、量化宽松这些概念。我怎么知道的?因为我曾在银行工作4年,我也没搞清楚过[s:ac:吻]
最近读完标普首席经济学家、全球经济研究部负责人Paul Sheard写于2013年的这一篇《Repeat After Me: Banks Cannot And Do Not "Lend Out" Reserves》,有一种醍醐灌顶、刷新三观的感觉,因而做了全文翻译分享给大家。
全文约4900字,有点长,但是逻辑严密、论证精彩,解释了准备金的供给与影响、信贷创造、量化宽松等概念,相信看完你会有所收获。
如果太长不想看,那么可以记住下面几个结论:
1、货币乘数是一个伪概念,准备金的增加不会导致信贷成比例增加。
2、银行既不借出存款,也不借出准备金。贷款不是基于准备金被创造的,也不是基于存款被创造的。事实上,是贷款创造了存款,而不是反过来。
3、现代央行已不再限制准备金供应,不管银行系统需要多少准备金,他们都会供应。
4、量化宽松不会直接导致通货膨胀。
欢迎讨论,欢迎拍砖,欢迎加我的公众号Fan_view一起交流。
以下正文。
--------------------------------------------------------------------------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银行不会、也不能“借出”准备金
原文标题:Repeat After Me: Banks Cannot And Do Not"Lend Out" Reserves,作者:Paul Sheard,发表日期:2013年8月13日,译者:Fan
前言
凯恩斯曾经说过:“那些相信自己不会受到他人观点影响的精明人,常常是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
一个广泛流传的观点正是这一格言的现代例证,即银行可以借出他们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彷佛准备金是一池金泉,随时准备流向银行信贷。
这件事无法发生,因而也没有发生。所以,这一观点通常从另一面被阐述:银行现在没有借出他们的准备金,只是把他们趴在央行的账户上闲置,但是他们随时可能借出这些准备金,因此人们应当警惕中央银行激进的宽松行为。
深入讨论量化宽松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和银行信贷创造的影响似乎有些过于学术,但正确的理解这一过程非常重要。政策制定者、经济学家和市场参与者可以不认同量化宽松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但他们至少应该站在正确的基础上进行反对。
一、货币乘数之谜
还有哪个本应死去的经济概念对世界有如此大的影响?几乎所有上过经济学入门课程或看过相关书籍的人都学习过“货币乘数”、“部分准备金制度”以及信贷创造的理论。
这一理论表示: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也就是几乎所有现代发达经济体的银行系统),银行必须保留他们吸纳的存款(银行的负债)的一部分作为准备金(银行的资产)存放在央行,并可以把剩余的部分借出。基于央行设定的准备金率与公众对保留现钞的偏好度可以计算出一个固定的“货币乘数”(即广义货币除以央行准备金),从而把一定数量的准备金成倍的转换为巨额信贷。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银行系统供应准备金,在准备金增加时,因为货币乘数不变,银行的信贷和存款(即广义货币)也应该增加。
如果这一理论是对的,那么增加了天量基础货币的量化宽松就会导致银行信贷的爆炸性增长。然而,因为量化宽松和信贷创造并不按这一理论进行,信贷爆炸没有发生。很多相信货币乘数理论的分析师乃至货币政策制定者声称这一现象是因为货币乘数坍塌了,并暗示这一坍塌只是暂时的(图表1)。银行只是把超额准备金趴在央行,只要资金需求恢复,他们就会将准备金借出。而超额准备金的数量是如此巨大,一场无法控制的通货膨胀将会发生。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4/19/jmQ5-f86qK21T3cSr8-n5.jpg.medium.jpg[/img]
但是,货币乘数没有坍塌,因为它从来都不是一个有意义的数字,只是两个相关性很弱的指标的比值。货币乘数大幅下降是因为这一比值的分母大幅的增加了(图表2)。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4/19/jmQ5-klrtK1uT3cSr7-n7.jpg.medium.jpg[/img]
量化宽松究竟是如何进行的,银行为什么不能“借出“准备金,又为什么银行们要把准备金趴在央行表上?
这儿有两个谜团。一,什么决定了银行在央行账上的准备金数量;二,信贷创造是怎么发生的,也就是银行是如何进行借贷的。我们将逐一解决这些问题。
一个需要区分的重要概念是作为个体的“某银行“和作为整体的”银行们“。不管是”某银行“还是”银行们“都不能”借出“准备金。”某银行“可以通过与其他银行拆借或购买资产来调整他的准备金数量,然而“银行们”不能做到这件事,从某一银行表上消失的准备金只会出现在另一家银行的准备金账户上,这一过程中央行表内的准备金总额不会变化。
二、什么决定了准备金水平
要理解第一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两端的关联(表1),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4/19/jmQ5-7ewoK1hT3cSmn-cm.jpg.medium.jpg[/img]
一个简化后的央行资产负债表:
资产=准备金+流通现钞+财政存款
当发生变化时:
总资产=准备金+流通现钞+财政存款
重新排列一下就是:
准备金= 总资产-流通现钞-财政存款
这就是答案。准备金是央行的一项负债,它的总体水平可以也仅可以因3种原因增加(或减少):
1、央行增加(或减少)总资产
2、社会公众减少(或增加)现钞持有量
3、政府减少(或增加)财政存款(向私人部门进行转移)
最重要的是,“银行们“不能通过向客户借贷而减少他们在央行的准备金。因为银行信贷不与央行资产负债表连接,因而不存在这一可能性。假设公众不改变现钞需求、政府不进行支付(这两件事都不在银行和央行的控制范围内),那么银行准备金就必须”趴“在央行的表上。
如果不能理解信贷创造和量化宽松的资产负债表过程,那么就会产生”为什么银行总把准备金趴在央行“的疑问。
三、银行如何创造贷款
所以银行贷款应该置于何处?表2展示了一张高度简化的银行资产负债表(想象这是所有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加总):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4/19/jmQ5-gq57K1kT3cSnd-cn.jpg.medium.jpg[/img]
再一次,连接资产负债两端的公式是:
储备金+贷款+持有债券=存款+所有者权益
当发生变化时:
准备金+贷款+持有债券=存款+所有者权益
银行的借贷(或者说信贷创造)这样发生:
当准备金=持有债券=所有者权益=0,贷款=存款
银行通过在表上同时创造一笔贷款资产和一笔存款负债来借贷,所以这被称为信贷“创造”,信贷基本是从空气中(或者敲几下键盘后)被创造出来。
信贷不是基于准备金被创造出来的。
贷款也不是基于存款被创造出来的:贷款创造了存款,而不是反过来。这之后,存款将要求银行持有一定数量的准备金,而央行会供应他们(接下来会详细介绍)。
这看起来可以被排列为:
当持有债券=存款=所有者权益=0,贷款=-准备金
这就是人们认为银行可以“借出“准备金的原因——贷款上升、准备金下降。但是如果准备金(一个央行表上的项目)要下降,央行的总资产必须收缩、或流通现钞和政府存款必须上升。而这些都是央行、公众和政府的行为结果,没有哪项和银行贷款直接相关。因此,实际上这个公式应该是:
当持有债券=存款=所有者权益=0,贷款=-准备金=0
所以准备金到底在信贷创造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借款者因为需要支付(或购买资产)而借款,因而借款者收到的存款要么变为现钞、要么趴在银行系统内某个存款账户上(通常是两种情况的组合)。假设存款最终全部变成现钞,那么准备金会下降,因为现钞从准备金中产生。从央行负债表的视角:
当总资产=财政存款=0,准备金=-流通现钞
这就是准备金和银行借贷的关系。如果现钞增加,准备金将下降。当借款人将借款从银行中取出而不是存在某一银行的账户中,现钞就会增加。对于某一银行,准备金和贷款之间的关系是间接且非常不可控的。某一银行可以在发放贷款而对应存款不再回到自身体系的情况下减少超额准备金(银行越大,实现这一点越难)。
但是,对于“银行们“,只有当存款被提取为现钞,新增贷款才会导致准备金减少。如果由贷款创造的存款只是从一个存款账户被转到另一个存款账户,那么准备金就不会减少。这与”某一银行可以通过发放贷款减少准备金“的说法相差甚远,更不要说认为”银行们“可以做到这一点的想法了。
四、存款从哪里来
通常人们认为,银行吸纳存款,然后借出它们。然而恰恰相反,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中(或者整个世界来说),存款基本上只从两个途径产生:新的银行贷款和政府赤字。如上文所说,银行在创造贷款的同时创造存款。政府同样在扩大赤字的时候创造存款,因为他们向银行注入的资金多于他们从社会收到的资金。净流入产生存款净新增,同时导致了准备金的增加:
当贷款=持有债券=所有者权益=0,存款=准备金
同时在央行的表上:
当总资产=流通现钞=0,准备金=-财政存款
银行既不借出存款,也不借出准备金。银行通过创造存款来借贷,存款也可以通过政府赤字来创造。
五、执行目标利率的央行会按需无限供应准备金
准备金在货币创造的过程中至关重要,但是扮演的角色与大众所想不同。
在货币乘数观点下,央行创造准备金,准备金被乘数放大为新贷款,但这仅发生在准备金总量受限的情况下。如果银行受限于最低准备金要求,那么通过限制央行供应的准备金数量来控制贷款数量看起来是可行的。
但是现代央行已不再如此运行。央行不会限制他们供应的准备金。相反,不管银行系统需要多少准备金,他们都会供应。
为何如此?因为在普通时期(例如启动量化宽松前),央行制定了一个短期(通常是隔夜)的银行间货币市场目标利率,并通过调整银行系统内的准备金数量来确保市场利率与目标利率一致。
因此,央行会通过调整确保市场上既没有过少的准备金(导致利率上升)也没有过多的准备金(导致利率下降)。如果央行希望实现利率目标,那么就必须供应银行需要的最低准备金水平。
如果银行信贷增加导致存款增加,使得最低准备金要求提高,央行自然会供应这些准备金。否则就会发生一场由央行诱发的准备金短缺,从而使得隔夜利率上升,让央行不能实现其利率目标。因此,在普通时期,央行不能在设定一个目标利率的同时限制准备金供应。
六、量化宽松后的改变
量化宽松后,上述情况改变了。因为量化宽松即包括了央行供应大量的超额准备金。通常,这会导致隔夜利率降至接近于零。但这并不是问题,因为量化宽松通常是在降息空间已经穷尽后才被启动,即总是与零利率政策同步实施。
然而关键在于,这些增加的超额准备金并没有放松对银行系统放贷能力的任何限制,因为从一开始就不存在这些限制(当然,货币政策的立场、政策利率的决定会影响对贷款的需求和银行的放贷意愿,但要记住,一旦设定了政策利率,央行就会供应银行所需的准备金)。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银行不能借出央行提供的超额准备金,那么央行为什么要提供它们?答案很简单,量化宽松的目标是改善金融环境。
技术上来说,量化宽松允许央行改变私人部门持有的资产组合,将这一组合中的国债等安全资产通过购买置换成准备金和银行存款(当从非银部门购买时)。这就产生了被称为“组合再平衡“的宽松效果,包括但是不限于量化宽松对收益率曲线的下行压力。
就像所有的货币宽松那样,量化宽松以及供应超额准备金应当会最终导致更多的信贷创造(相比起没有宽松的情况下)。一部分原因是更宽松的金融环境使得借款人更愿意借款,也因为组合再平衡可能会使银行更愿意贷款(因为他们现在持有更少的高收益、长久期资产)。因此,大量的超额准备金应当会诱使银行更愿意贷款。但这只是“组合再平衡“的一种结果,与世间所想的准备金直接的、成倍的增加银行贷款相去甚远。
七、为什么理解量化宽松的资产负债表机制如此重要
关注所有这些央行和信贷创造的资产负债表机制是否过于细碎了?我不这么认为。正确的认识量化宽松,才能理解该政策的重要意义。
一旦你理解了央行通过各种形式的量化宽松创造巨额的准备金与银行新增信贷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之后(因为银行不能借出准备金,银行业平时也不受到准备金的限制),很多结论紧跟而来。
第一,量化宽松引起信贷增加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我们不应该在一个央行已经将政策利率降至零后仍然需要继续宽松的降杠杆环境下对货币政策的刺激能力有过多期待。这并不是说央行不应该使用量化宽松,只是说对于这种工具的效果预期应该相对理性,并想到我们需要更积极的财政政策来达到总体的刺激目标。
第二,在需要使用到量化宽松的情况下,它的规模很有可能相对央行资产负债表或GDP来说非常大。对过多准备金可能导致恶性通胀的莫名恐惧不应该阻碍央行在需要激进的时候变得激进。
第三,我们都希望在不久的未来,美联储和其他央行会发现货币宽松的程度已经足够并需要快速收紧金融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必要恐惧大规模的超额准备金直接助推信贷创造和通货膨胀。但是需要担心的是等到那时,因为经济情况已经明显改善,超低利率、量化宽松和前瞻指引的组合货币政策可能已经变得过于宽松并可能需要快速收紧。如果到时候的货币环境过于宽松,央行退出量化宽松的行为可能足以收紧环境并解决问题。如果不行的话,央行也可以进一步收紧政策来达到目的,可用的工具有很多。
第四,央行手中握着一张王牌。因为央行可以无限的创造超额准备金,他们也可以通过出售资产无限的消去超额准备金。再复习一下量化宽松的关键:
当流通现钞=财政存款=0,总资产=准备金
这是双向的:央行可以通过出售资产消去超额准备金。当他们这么做的时候,他们就复原了宽松效果和对私人部门资产组合的改变。就像量化宽松不会造成信贷爆炸一样,退出宽松也不太会造成信贷坍塌。
八、结论
本文想表达的不是退出量化宽松和其他非常规政策的过程会是平滑而不造成金融市场任何波动的。波动会发生,也应当被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参与者合理管理。
但是,至少在央行努力加速经济恢复、实现通胀目标的今天,我们不应再担心银行会“借出”他们趴在央行的准备金。
我想凯恩斯也不会为此担心。
原文链接:[url]https://www.hks.harvard.edu/sites/default/files/centers/mrcbg/programs/senior.fellows/2019-20%20fellows/BanksCannotLendOutReservesAug2013_%20(002).pdf[/url]
在新一轮的衰退中,各国央行的刺激政策此起彼伏,而几乎所有的“降准”、“量化宽松”都被国内的财经媒体解读为“印钱”、“放水”,紧接着就是鼓吹通胀预期。
老实说可能99%的人都从来没能搞清楚存款、贷款、准备金、降准、量化宽松这些概念。我怎么知道的?因为我曾在银行工作4年,我也没搞清楚过[s:ac:吻]
最近读完标普首席经济学家、全球经济研究部负责人Paul Sheard写于2013年的这一篇《Repeat After Me: Banks Cannot And Do Not "Lend Out" Reserves》,有一种醍醐灌顶、刷新三观的感觉,因而做了全文翻译分享给大家。
全文约4900字,有点长,但是逻辑严密、论证精彩,解释了准备金的供给与影响、信贷创造、量化宽松等概念,相信看完你会有所收获。
如果太长不想看,那么可以记住下面几个结论:
1、货币乘数是一个伪概念,准备金的增加不会导致信贷成比例增加。
2、银行既不借出存款,也不借出准备金。贷款不是基于准备金被创造的,也不是基于存款被创造的。事实上,是贷款创造了存款,而不是反过来。
3、现代央行已不再限制准备金供应,不管银行系统需要多少准备金,他们都会供应。
4、量化宽松不会直接导致通货膨胀。
欢迎讨论,欢迎拍砖,欢迎加我的公众号Fan_view一起交流。
以下正文。
--------------------------------------------------------------------------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银行不会、也不能“借出”准备金
原文标题:Repeat After Me: Banks Cannot And Do Not"Lend Out" Reserves,作者:Paul Sheard,发表日期:2013年8月13日,译者:Fan
前言
凯恩斯曾经说过:“那些相信自己不会受到他人观点影响的精明人,常常是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
一个广泛流传的观点正是这一格言的现代例证,即银行可以借出他们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彷佛准备金是一池金泉,随时准备流向银行信贷。
这件事无法发生,因而也没有发生。所以,这一观点通常从另一面被阐述:银行现在没有借出他们的准备金,只是把他们趴在央行的账户上闲置,但是他们随时可能借出这些准备金,因此人们应当警惕中央银行激进的宽松行为。
深入讨论量化宽松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和银行信贷创造的影响似乎有些过于学术,但正确的理解这一过程非常重要。政策制定者、经济学家和市场参与者可以不认同量化宽松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但他们至少应该站在正确的基础上进行反对。
一、货币乘数之谜
还有哪个本应死去的经济概念对世界有如此大的影响?几乎所有上过经济学入门课程或看过相关书籍的人都学习过“货币乘数”、“部分准备金制度”以及信贷创造的理论。
这一理论表示: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也就是几乎所有现代发达经济体的银行系统),银行必须保留他们吸纳的存款(银行的负债)的一部分作为准备金(银行的资产)存放在央行,并可以把剩余的部分借出。基于央行设定的准备金率与公众对保留现钞的偏好度可以计算出一个固定的“货币乘数”(即广义货币除以央行准备金),从而把一定数量的准备金成倍的转换为巨额信贷。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银行系统供应准备金,在准备金增加时,因为货币乘数不变,银行的信贷和存款(即广义货币)也应该增加。
如果这一理论是对的,那么增加了天量基础货币的量化宽松就会导致银行信贷的爆炸性增长。然而,因为量化宽松和信贷创造并不按这一理论进行,信贷爆炸没有发生。很多相信货币乘数理论的分析师乃至货币政策制定者声称这一现象是因为货币乘数坍塌了,并暗示这一坍塌只是暂时的(图表1)。银行只是把超额准备金趴在央行,只要资金需求恢复,他们就会将准备金借出。而超额准备金的数量是如此巨大,一场无法控制的通货膨胀将会发生。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4/19/jmQ5-f86qK21T3cSr8-n5.jpg.medium.jpg[/img]
但是,货币乘数没有坍塌,因为它从来都不是一个有意义的数字,只是两个相关性很弱的指标的比值。货币乘数大幅下降是因为这一比值的分母大幅的增加了(图表2)。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4/19/jmQ5-klrtK1uT3cSr7-n7.jpg.medium.jpg[/img]
量化宽松究竟是如何进行的,银行为什么不能“借出“准备金,又为什么银行们要把准备金趴在央行表上?
这儿有两个谜团。一,什么决定了银行在央行账上的准备金数量;二,信贷创造是怎么发生的,也就是银行是如何进行借贷的。我们将逐一解决这些问题。
一个需要区分的重要概念是作为个体的“某银行“和作为整体的”银行们“。不管是”某银行“还是”银行们“都不能”借出“准备金。”某银行“可以通过与其他银行拆借或购买资产来调整他的准备金数量,然而“银行们”不能做到这件事,从某一银行表上消失的准备金只会出现在另一家银行的准备金账户上,这一过程中央行表内的准备金总额不会变化。
二、什么决定了准备金水平
要理解第一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两端的关联(表1),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4/19/jmQ5-7ewoK1hT3cSmn-cm.jpg.medium.jpg[/img]
一个简化后的央行资产负债表:
资产=准备金+流通现钞+财政存款
当发生变化时:
总资产=准备金+流通现钞+财政存款
重新排列一下就是:
准备金= 总资产-流通现钞-财政存款
这就是答案。准备金是央行的一项负债,它的总体水平可以也仅可以因3种原因增加(或减少):
1、央行增加(或减少)总资产
2、社会公众减少(或增加)现钞持有量
3、政府减少(或增加)财政存款(向私人部门进行转移)
最重要的是,“银行们“不能通过向客户借贷而减少他们在央行的准备金。因为银行信贷不与央行资产负债表连接,因而不存在这一可能性。假设公众不改变现钞需求、政府不进行支付(这两件事都不在银行和央行的控制范围内),那么银行准备金就必须”趴“在央行的表上。
如果不能理解信贷创造和量化宽松的资产负债表过程,那么就会产生”为什么银行总把准备金趴在央行“的疑问。
三、银行如何创造贷款
所以银行贷款应该置于何处?表2展示了一张高度简化的银行资产负债表(想象这是所有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加总):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4/19/jmQ5-gq57K1kT3cSnd-cn.jpg.medium.jpg[/img]
再一次,连接资产负债两端的公式是:
储备金+贷款+持有债券=存款+所有者权益
当发生变化时:
准备金+贷款+持有债券=存款+所有者权益
银行的借贷(或者说信贷创造)这样发生:
当准备金=持有债券=所有者权益=0,贷款=存款
银行通过在表上同时创造一笔贷款资产和一笔存款负债来借贷,所以这被称为信贷“创造”,信贷基本是从空气中(或者敲几下键盘后)被创造出来。
信贷不是基于准备金被创造出来的。
贷款也不是基于存款被创造出来的:贷款创造了存款,而不是反过来。这之后,存款将要求银行持有一定数量的准备金,而央行会供应他们(接下来会详细介绍)。
这看起来可以被排列为:
当持有债券=存款=所有者权益=0,贷款=-准备金
这就是人们认为银行可以“借出“准备金的原因——贷款上升、准备金下降。但是如果准备金(一个央行表上的项目)要下降,央行的总资产必须收缩、或流通现钞和政府存款必须上升。而这些都是央行、公众和政府的行为结果,没有哪项和银行贷款直接相关。因此,实际上这个公式应该是:
当持有债券=存款=所有者权益=0,贷款=-准备金=0
所以准备金到底在信贷创造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借款者因为需要支付(或购买资产)而借款,因而借款者收到的存款要么变为现钞、要么趴在银行系统内某个存款账户上(通常是两种情况的组合)。假设存款最终全部变成现钞,那么准备金会下降,因为现钞从准备金中产生。从央行负债表的视角:
当总资产=财政存款=0,准备金=-流通现钞
这就是准备金和银行借贷的关系。如果现钞增加,准备金将下降。当借款人将借款从银行中取出而不是存在某一银行的账户中,现钞就会增加。对于某一银行,准备金和贷款之间的关系是间接且非常不可控的。某一银行可以在发放贷款而对应存款不再回到自身体系的情况下减少超额准备金(银行越大,实现这一点越难)。
但是,对于“银行们“,只有当存款被提取为现钞,新增贷款才会导致准备金减少。如果由贷款创造的存款只是从一个存款账户被转到另一个存款账户,那么准备金就不会减少。这与”某一银行可以通过发放贷款减少准备金“的说法相差甚远,更不要说认为”银行们“可以做到这一点的想法了。
四、存款从哪里来
通常人们认为,银行吸纳存款,然后借出它们。然而恰恰相反,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中(或者整个世界来说),存款基本上只从两个途径产生:新的银行贷款和政府赤字。如上文所说,银行在创造贷款的同时创造存款。政府同样在扩大赤字的时候创造存款,因为他们向银行注入的资金多于他们从社会收到的资金。净流入产生存款净新增,同时导致了准备金的增加:
当贷款=持有债券=所有者权益=0,存款=准备金
同时在央行的表上:
当总资产=流通现钞=0,准备金=-财政存款
银行既不借出存款,也不借出准备金。银行通过创造存款来借贷,存款也可以通过政府赤字来创造。
五、执行目标利率的央行会按需无限供应准备金
准备金在货币创造的过程中至关重要,但是扮演的角色与大众所想不同。
在货币乘数观点下,央行创造准备金,准备金被乘数放大为新贷款,但这仅发生在准备金总量受限的情况下。如果银行受限于最低准备金要求,那么通过限制央行供应的准备金数量来控制贷款数量看起来是可行的。
但是现代央行已不再如此运行。央行不会限制他们供应的准备金。相反,不管银行系统需要多少准备金,他们都会供应。
为何如此?因为在普通时期(例如启动量化宽松前),央行制定了一个短期(通常是隔夜)的银行间货币市场目标利率,并通过调整银行系统内的准备金数量来确保市场利率与目标利率一致。
因此,央行会通过调整确保市场上既没有过少的准备金(导致利率上升)也没有过多的准备金(导致利率下降)。如果央行希望实现利率目标,那么就必须供应银行需要的最低准备金水平。
如果银行信贷增加导致存款增加,使得最低准备金要求提高,央行自然会供应这些准备金。否则就会发生一场由央行诱发的准备金短缺,从而使得隔夜利率上升,让央行不能实现其利率目标。因此,在普通时期,央行不能在设定一个目标利率的同时限制准备金供应。
六、量化宽松后的改变
量化宽松后,上述情况改变了。因为量化宽松即包括了央行供应大量的超额准备金。通常,这会导致隔夜利率降至接近于零。但这并不是问题,因为量化宽松通常是在降息空间已经穷尽后才被启动,即总是与零利率政策同步实施。
然而关键在于,这些增加的超额准备金并没有放松对银行系统放贷能力的任何限制,因为从一开始就不存在这些限制(当然,货币政策的立场、政策利率的决定会影响对贷款的需求和银行的放贷意愿,但要记住,一旦设定了政策利率,央行就会供应银行所需的准备金)。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银行不能借出央行提供的超额准备金,那么央行为什么要提供它们?答案很简单,量化宽松的目标是改善金融环境。
技术上来说,量化宽松允许央行改变私人部门持有的资产组合,将这一组合中的国债等安全资产通过购买置换成准备金和银行存款(当从非银部门购买时)。这就产生了被称为“组合再平衡“的宽松效果,包括但是不限于量化宽松对收益率曲线的下行压力。
就像所有的货币宽松那样,量化宽松以及供应超额准备金应当会最终导致更多的信贷创造(相比起没有宽松的情况下)。一部分原因是更宽松的金融环境使得借款人更愿意借款,也因为组合再平衡可能会使银行更愿意贷款(因为他们现在持有更少的高收益、长久期资产)。因此,大量的超额准备金应当会诱使银行更愿意贷款。但这只是“组合再平衡“的一种结果,与世间所想的准备金直接的、成倍的增加银行贷款相去甚远。
七、为什么理解量化宽松的资产负债表机制如此重要
关注所有这些央行和信贷创造的资产负债表机制是否过于细碎了?我不这么认为。正确的认识量化宽松,才能理解该政策的重要意义。
一旦你理解了央行通过各种形式的量化宽松创造巨额的准备金与银行新增信贷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之后(因为银行不能借出准备金,银行业平时也不受到准备金的限制),很多结论紧跟而来。
第一,量化宽松引起信贷增加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我们不应该在一个央行已经将政策利率降至零后仍然需要继续宽松的降杠杆环境下对货币政策的刺激能力有过多期待。这并不是说央行不应该使用量化宽松,只是说对于这种工具的效果预期应该相对理性,并想到我们需要更积极的财政政策来达到总体的刺激目标。
第二,在需要使用到量化宽松的情况下,它的规模很有可能相对央行资产负债表或GDP来说非常大。对过多准备金可能导致恶性通胀的莫名恐惧不应该阻碍央行在需要激进的时候变得激进。
第三,我们都希望在不久的未来,美联储和其他央行会发现货币宽松的程度已经足够并需要快速收紧金融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必要恐惧大规模的超额准备金直接助推信贷创造和通货膨胀。但是需要担心的是等到那时,因为经济情况已经明显改善,超低利率、量化宽松和前瞻指引的组合货币政策可能已经变得过于宽松并可能需要快速收紧。如果到时候的货币环境过于宽松,央行退出量化宽松的行为可能足以收紧环境并解决问题。如果不行的话,央行也可以进一步收紧政策来达到目的,可用的工具有很多。
第四,央行手中握着一张王牌。因为央行可以无限的创造超额准备金,他们也可以通过出售资产无限的消去超额准备金。再复习一下量化宽松的关键:
当流通现钞=财政存款=0,总资产=准备金
这是双向的:央行可以通过出售资产消去超额准备金。当他们这么做的时候,他们就复原了宽松效果和对私人部门资产组合的改变。就像量化宽松不会造成信贷爆炸一样,退出宽松也不太会造成信贷坍塌。
八、结论
本文想表达的不是退出量化宽松和其他非常规政策的过程会是平滑而不造成金融市场任何波动的。波动会发生,也应当被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参与者合理管理。
但是,至少在央行努力加速经济恢复、实现通胀目标的今天,我们不应再担心银行会“借出”他们趴在央行的准备金。
我想凯恩斯也不会为此担心。
原文链接:[url]https://www.hks.harvard.edu/sites/default/files/centers/mrcbg/programs/senior.fellows/2019-20%20fellows/BanksCannotLendOutReservesAug2013_%20(002).pdf[/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