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zra
2021-04-24T02:47:14+00:00
今天7点40从家里出门上班,比往常晚了10分钟,从家到学校是平均20分钟的车程,想着今天是星期天,学生和打工人这个时间还在床上睡觉,路上的交通顺畅,应该能勉强追回这10分钟。
到了大街上才发现坏了,今天是五一假期的调休,学生在正常上课,打工人仍要正常打工,路上的交通依旧那么堵。
以至最后,等我到了学校打卡时,反而迟到了12分钟。
当我在街上和无数开着车的人匆忙地擦肩而过时,他们和我一样,都是赶路的人。
但又有一点不同,对他们来说,今天是调休,是把他们本应得的东西硬抢占了去,心里多少带着一些不满和急躁,但对来说,这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需要上班的周末。
学校是一所广东地区的私立民办学校,2014年创办,几乎跟所有有点名气的民办学校一样,建校初期便凭着清华、北大的录取人数打出了名堂。
时至今日,短短不到七年时间,从高考数据上来比较,学校已经是省内民办学校前五,算上了公办学校也能进前十。
下面进入主题,我想从学生的角度来聊一下,民办学校的现状,到底卷不卷(本来还想着从教师以及学校领导的角度来聊一下,发现越写越长,就暂时聊一下学生吧,有人感兴趣再继续写)。
学校的教学模式,套的基本是衡水模式的壳,加上本土化的优化调整。其他省份我不太清楚,但这在广东省民办学校中是十分普遍的做法。
提到衡水模式,公众第一时间能想到的肯定是辛苦了学生,但又确是能出成绩。
但依我的见闻,起码我们的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里,强度算不上很高。不像外界传言的衡水中学学生一般,连洗漱、吃饭、上厕所都要急匆匆的;学业繁重是一方面,起码我们的学生在校内的生活,还是比较宽绰的,从晚修下课回寝室到熄灯睡觉,舍友之间还有时间聊一下天。
对学生而言真正造成负担的,可能是离校返家的窗口期太长的问题。
因为学校是统一寄宿制,所有学生都要在校住宿,为了方便管理,非毕业班学生每两周才能返家休息2天,也就是上12天课,休息2天,不断循环。
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学费,学生的学费从建校初的3、4千每学期,以每年2千的幅度上涨一连涨了6次。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盈利并没有随着学生学费的上涨而增加;实际上,没有国家巨额补贴的民办学校的运营费用的确算得上十分惊人。
(在这特意提一嘴,所有享受着或者曾经享受过国家补贴的义务教育的人,都应把能享受低价甚至免费教育的机会,当成享受到的社会福利。)
说到学习压力,学生学习压力大吗?大。成绩竞争激烈吗?激烈。学生能接受这样的高压吗?能。
事实上,学生的紧张的学习氛围并不是学校单方面营造的,老师并不没有天天给学生灌鸡汤,没有天天带着学生喊口号。相反地,老师还会时不时地劝学生不要把成绩看得太重。
是的,现在的学生往往比大人印象里更加自觉,更加重视竞争,这种重视,甚至称得上执着,以至老师们要主动劝导学生。
那么,学生对于学习的自觉,到底因何事被加强到今日的程度?
我认为,这是由两方面因素促成并加强了学生的自觉。
一是大规模联考的普及。大规模的联考,能更直观、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业竞争力,能塑造学生心中的使命感(或说是焦虑感),让学生直面自己的真实水准,避无可避。
如果将校内的模拟考当作在电脑上玩战地,那全国多省联考便如同跨国实弹演习。这不光是训练的烈度超级加倍了,更重要的是无形中把参与者的身份转变了,从“普通玩家”变成了“职业军人”。
从侧面反映出另一个事实,之前泥潭里讨论得比较火热的两个事:教育局不让小学公布考试分数、新华社批评炫富视频,或许也是国家为了缓解内卷的一些无奈之举。
想象一下,如果国家每个月都准时公布每一位公民的财产数据以及在全国的排名,那我们还有心情讨论996吗?
二是学校的封闭式管理屏蔽了学生在校期间与学习无关的情感干扰。人在面对沉重的打击时,要么回避,要么硬抗。
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当成年人遭受了社会的毒打,却不能碰手机、不能跟亲密的人亲亲抱抱举高高、不能请个长假回家或去旅游,甚至连吃一顿好的也不被允许。
学生的现状就是如此,每当遭受了学习上的打击,却只能像被关在一个密不透风的屋子里,里面没有多余的物品,只有饭吃,有床睡觉,还有一张书桌与课本,你能做的仅能从这课本中找补回缺失的知识。
现状很残酷,却又合乎直觉、提升效率、取得成果,无法作出什么批评,似乎十分符合朱熹理学思想中提到的“存天理,灭人欲”。
从学生的角度看,其实并不存在内卷这个概念,学生受外部力量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稳扎稳打、硬桥硬马的学习方式,养成了自觉的天性。
从外人看来,学生在读书时一个比一个卷,拼了命去啃那一点点分数并不值得。
但这也不是学生自己选的,他们的学习行为更像是无意识下进行的。
他们能分辨对错吗?能。但只能分辨题目的对错。当你问一位学生,拼命学习争取分数却失去了很多珍贵的东西,这样是对的吗,学生应该无法回答对错,因为这个书本没教。
到了大街上才发现坏了,今天是五一假期的调休,学生在正常上课,打工人仍要正常打工,路上的交通依旧那么堵。
以至最后,等我到了学校打卡时,反而迟到了12分钟。
当我在街上和无数开着车的人匆忙地擦肩而过时,他们和我一样,都是赶路的人。
但又有一点不同,对他们来说,今天是调休,是把他们本应得的东西硬抢占了去,心里多少带着一些不满和急躁,但对来说,这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需要上班的周末。
学校是一所广东地区的私立民办学校,2014年创办,几乎跟所有有点名气的民办学校一样,建校初期便凭着清华、北大的录取人数打出了名堂。
时至今日,短短不到七年时间,从高考数据上来比较,学校已经是省内民办学校前五,算上了公办学校也能进前十。
下面进入主题,我想从学生的角度来聊一下,民办学校的现状,到底卷不卷(本来还想着从教师以及学校领导的角度来聊一下,发现越写越长,就暂时聊一下学生吧,有人感兴趣再继续写)。
学校的教学模式,套的基本是衡水模式的壳,加上本土化的优化调整。其他省份我不太清楚,但这在广东省民办学校中是十分普遍的做法。
提到衡水模式,公众第一时间能想到的肯定是辛苦了学生,但又确是能出成绩。
但依我的见闻,起码我们的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里,强度算不上很高。不像外界传言的衡水中学学生一般,连洗漱、吃饭、上厕所都要急匆匆的;学业繁重是一方面,起码我们的学生在校内的生活,还是比较宽绰的,从晚修下课回寝室到熄灯睡觉,舍友之间还有时间聊一下天。
对学生而言真正造成负担的,可能是离校返家的窗口期太长的问题。
因为学校是统一寄宿制,所有学生都要在校住宿,为了方便管理,非毕业班学生每两周才能返家休息2天,也就是上12天课,休息2天,不断循环。
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学费,学生的学费从建校初的3、4千每学期,以每年2千的幅度上涨一连涨了6次。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盈利并没有随着学生学费的上涨而增加;实际上,没有国家巨额补贴的民办学校的运营费用的确算得上十分惊人。
(在这特意提一嘴,所有享受着或者曾经享受过国家补贴的义务教育的人,都应把能享受低价甚至免费教育的机会,当成享受到的社会福利。)
说到学习压力,学生学习压力大吗?大。成绩竞争激烈吗?激烈。学生能接受这样的高压吗?能。
事实上,学生的紧张的学习氛围并不是学校单方面营造的,老师并不没有天天给学生灌鸡汤,没有天天带着学生喊口号。相反地,老师还会时不时地劝学生不要把成绩看得太重。
是的,现在的学生往往比大人印象里更加自觉,更加重视竞争,这种重视,甚至称得上执着,以至老师们要主动劝导学生。
那么,学生对于学习的自觉,到底因何事被加强到今日的程度?
我认为,这是由两方面因素促成并加强了学生的自觉。
一是大规模联考的普及。大规模的联考,能更直观、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业竞争力,能塑造学生心中的使命感(或说是焦虑感),让学生直面自己的真实水准,避无可避。
如果将校内的模拟考当作在电脑上玩战地,那全国多省联考便如同跨国实弹演习。这不光是训练的烈度超级加倍了,更重要的是无形中把参与者的身份转变了,从“普通玩家”变成了“职业军人”。
从侧面反映出另一个事实,之前泥潭里讨论得比较火热的两个事:教育局不让小学公布考试分数、新华社批评炫富视频,或许也是国家为了缓解内卷的一些无奈之举。
想象一下,如果国家每个月都准时公布每一位公民的财产数据以及在全国的排名,那我们还有心情讨论996吗?
二是学校的封闭式管理屏蔽了学生在校期间与学习无关的情感干扰。人在面对沉重的打击时,要么回避,要么硬抗。
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当成年人遭受了社会的毒打,却不能碰手机、不能跟亲密的人亲亲抱抱举高高、不能请个长假回家或去旅游,甚至连吃一顿好的也不被允许。
学生的现状就是如此,每当遭受了学习上的打击,却只能像被关在一个密不透风的屋子里,里面没有多余的物品,只有饭吃,有床睡觉,还有一张书桌与课本,你能做的仅能从这课本中找补回缺失的知识。
现状很残酷,却又合乎直觉、提升效率、取得成果,无法作出什么批评,似乎十分符合朱熹理学思想中提到的“存天理,灭人欲”。
从学生的角度看,其实并不存在内卷这个概念,学生受外部力量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稳扎稳打、硬桥硬马的学习方式,养成了自觉的天性。
从外人看来,学生在读书时一个比一个卷,拼了命去啃那一点点分数并不值得。
但这也不是学生自己选的,他们的学习行为更像是无意识下进行的。
他们能分辨对错吗?能。但只能分辨题目的对错。当你问一位学生,拼命学习争取分数却失去了很多珍贵的东西,这样是对的吗,学生应该无法回答对错,因为这个书本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