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Paola
2021-02-28T01:12:36+00:00
如题,我(男)就用流水帐的方式记录一下老婆从怀孕到宝宝出生到抑郁发作到目前基本上痊愈的过程,希望有些内容能帮到大家。
2020年初怀孕,怀孕期间没有任何不良反应,用她的话说就是,除了肚子大点,没有其他任何感觉,没有孕吐,睡觉也非常好,就这样很顺利的到了10月,生产出了一个女宝宝。
这里补充一个细节,我们家算是个大家庭,一大家人,到我这一辈,就我一个男孩,老家那边比较传统,认为一定要由我传宗接代,但我父母很开明,并没有提出这样的要求,表示有孩子就行,七大姑八大姨每年春节有一句没一句的提要男孩的事儿,我父母也会挡回去,但无形中给了她压力。宝宝出生的当时,我看到她从产房出来就不太开心,很沮丧的和我说是女宝宝,我当时很开心,和她说男女都一样,什么年代了,没人在乎这个。但实际上,这也成为了她的一个心病。她因为36周,滴催产素催生的,我在产科楼下守了5天,因为怕有问题需要签字什么的,每天就出去吃三顿饭,其他时间就在底下的铁椅子上等着,晚上就在那盖着衣服睡觉,5个晚上都这样,整个人也很疲惫,听到生了的消息后,所有疲惫的感觉都上来了,给她父母打了电话报平安,但整个人实在是没精神,电话里表现的不是很激动,导致她父母认为,没生男孩我也不是很高兴,这也是一个因素。
月子期间,月嫂非常给力,很专业,照顾的特别好,无论是宝宝,还是月子餐,她父母在我家住,我父母有时候也过来,月嫂还负责做所有人的饭菜,能力非常强,大家也都很放心,包括她,所以月子期间相安无事。但这里也有个问题,就是月嫂把一切都干了,她除了做月子什么都不干,包括喂奶也是侧躺好后,月嫂送过去。因此出了月子,她连宝宝都不会抱,尿布不会换,奶瓶喂奶也不会。基本上宝宝这边她什么都不会。
月嫂走了,开始出现问题了,我们找了个育儿嫂无缝衔接,不想让她太累,但育儿嫂和月嫂水平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同时她父母也在她出月子后走了,各种变故交织起来,她突然开始焦虑了。一开始的表现就是对所有未知的事情都要吹毛求疵,比如:她不知道孩子要喝多少奶粉兑多少水,但每次育儿嫂冲好奶后,她都要反复质疑量对不对。在比如:他总觉得育儿嫂抱孩子的方法不对,但她又说不出对的方式。基本上就是这类的问题。第一个育儿嫂干了5天受不了走了,第二个顶上来,第二个育儿很专业,但她的状态每况日下,具体表现为每天晚上睡不着觉,我睡在阳台(她表示我睡在身边影响她睡眠),好几次半夜三四点把我叫起来,说自己心脏或者其他地方不舒服,要去医院,我就只能带她去急诊,有几次我下去开车的功夫,她居然还打了120,后来我用她的电话又取消。白天也会各种质疑育儿嫂的工作,而且由于育儿嫂要兼顾家务,做饭之类的,而她并不能独立看宝宝,独立看是指坐在那就看着宝宝,她也做不到,基本上2-3分钟,就要喊育儿嫂过来一次,育儿嫂也没办法正常工作。
这也持续了一周后,我发现情况不能这样,立刻带她到北医六院(算是北京最好的神经科医院),挂了个最好的专家号,打算解决一下这个问题。然而这类专家太知名,见到的病人大多是很严重的,她的状态当时还没有到一定的程度,医生诊断为失眠,疑似产后抑郁,只开了一些助眠的药,要吃一个月看看。
这一个月如同噩梦,她吃了药能睡着了,但白天整个人像游魂一样,在家里各个角落呆站,我母亲每天来照顾,她也是各种理由让她走,不让她呆在家里。在家里每天都有新的问题,要么觉得窗帘不好,要换窗帘。要么觉得家里有李白的诗画,怕被育儿嫂偷走。要么想要离开北京,自己买了回老家的高铁票,但和谁都没说,我晚上回去看到她手机上的提醒短信才发现。要么就是突然跑出门,半天不回来,打电话不接,出去找不到,几个小时后来电话,说找不到家了。当时我比较信任医生,认为吃药能好,但她这个状态我是怕了,因此把她父母从老家叫了回来,她父母对于他们走了后,女儿就变成这样了,对我和我父母很有意见,认为我们是不是对她做了什么。
一个月后,又去了医院,大夫看过后,依然认为,吃助眠药即可,没有做任何改变。之后她依然会时不时的往外跑,不能集中注意力,以前很爱看电视剧的她,从来不能看电视超过5分钟,任何剧情都会引起她负面的联想,手机基本上能一周不看一次,她的微信都是我在帮她处理。
这也持续了两周,我觉得不行,换了一家医院看了看,大夫诊断说这肯定是产后抑郁,需要药物干预,开了一些新药,包括日常调理的中成药。我记得当天是个周日,下午回家后,她就把药吃了,没什么特别的变化。第二天周一我照常上班,晚上回到家,发现她在和她父母一起看电视,同时拿着手机在刷抖音,我知道她开始好转了。
之后就是按部就班的吃药,整个人的状态一下就好了起来,开始能在线购物,能照顾宝宝,能偶尔喂喂奶,换个尿布,一切都往好的方向在走。
这里又出现一个小插曲,育儿嫂因为在她状态不好的时候,和她有一些矛盾,一直持续到现在没有好转,加之育儿嫂喜欢在两边父母之间互相传话,说对方的不好,我果断把她辞了。这也照顾小孩的重任一下就落在了我们身上,每周末我晚上陪孩子睡喂奶,平时她父亲陪孩子睡喂奶,她由于吃药,需要好好睡觉,不参与这些。可她看到这个状态后,一开始有些焦虑,之后很快就投入到了生活中,开始主动做饭、洗碗、打扫卫生,同时白天也会花很多的时间去照顾宝宝,喂奶换尿布做早教,整个人一下就变了,最近开始,助眠的药已经减到半片,整个人也积极开朗了,目前稳定用药,基本上可以说是稳定了下来。甚至在一些方面(如主动做家务等),比怀孕前还要积极。
回想起整个经历,自己有这么几个体会:
一是一定要加强对产妇的关心。这点我觉得自己在努力做,依然不够,有时候觉得帮她减轻照顾孩子的负担就是关心(比如请育儿嫂、自己多带带宝宝),实际上还是要帮助她解决一些心结(例如生男生女的问题),才是真正的关心。
二是一定不能让产妇就单纯的坐着,什么都不干。其实未知才是导致焦虑的最主要原因,如果她在月子期间就比较系统的了解宝宝怎么带,奶水怎么喂,自己上手做一做,日常生活充实起来,焦虑感和抑郁感也会少很多。
三是发现了一定要早治疗。千万不要因为吃药不能母乳什么的,就拖着,要知道,抑郁是很难受的,宝宝没有母乳还有奶粉,产后抑郁期的产妇不吃药及时治疗,就什么都没了。我并不在乎是否母乳,当时第一次看大夫的时候,大夫还说如果想母乳也可不吃药,但我很坚决,一定要吃药治疗,不能母乳还有奶粉。
四是也要根据情况,换医院看看,尤其是不要把早期的抑郁当作单纯的失眠,失眠会造成这类症状,但如果吃了助眠药一段时间还是没缓解,一定要再及时就医,在精神类疾病上,医生一次面诊,不如家人长期的观察。
五是看这类病,最好挂专家号,普通门诊医生没有时间去细致了解情况,往往草草了事,精神类的疾病不同于其他疾病,不是说看一眼问问情况就能诊断的,还是需要比较长的交流期,专家号的话,医生的时间比较充裕,也就会有比较好的诊断结论。
2020年初怀孕,怀孕期间没有任何不良反应,用她的话说就是,除了肚子大点,没有其他任何感觉,没有孕吐,睡觉也非常好,就这样很顺利的到了10月,生产出了一个女宝宝。
这里补充一个细节,我们家算是个大家庭,一大家人,到我这一辈,就我一个男孩,老家那边比较传统,认为一定要由我传宗接代,但我父母很开明,并没有提出这样的要求,表示有孩子就行,七大姑八大姨每年春节有一句没一句的提要男孩的事儿,我父母也会挡回去,但无形中给了她压力。宝宝出生的当时,我看到她从产房出来就不太开心,很沮丧的和我说是女宝宝,我当时很开心,和她说男女都一样,什么年代了,没人在乎这个。但实际上,这也成为了她的一个心病。她因为36周,滴催产素催生的,我在产科楼下守了5天,因为怕有问题需要签字什么的,每天就出去吃三顿饭,其他时间就在底下的铁椅子上等着,晚上就在那盖着衣服睡觉,5个晚上都这样,整个人也很疲惫,听到生了的消息后,所有疲惫的感觉都上来了,给她父母打了电话报平安,但整个人实在是没精神,电话里表现的不是很激动,导致她父母认为,没生男孩我也不是很高兴,这也是一个因素。
月子期间,月嫂非常给力,很专业,照顾的特别好,无论是宝宝,还是月子餐,她父母在我家住,我父母有时候也过来,月嫂还负责做所有人的饭菜,能力非常强,大家也都很放心,包括她,所以月子期间相安无事。但这里也有个问题,就是月嫂把一切都干了,她除了做月子什么都不干,包括喂奶也是侧躺好后,月嫂送过去。因此出了月子,她连宝宝都不会抱,尿布不会换,奶瓶喂奶也不会。基本上宝宝这边她什么都不会。
月嫂走了,开始出现问题了,我们找了个育儿嫂无缝衔接,不想让她太累,但育儿嫂和月嫂水平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同时她父母也在她出月子后走了,各种变故交织起来,她突然开始焦虑了。一开始的表现就是对所有未知的事情都要吹毛求疵,比如:她不知道孩子要喝多少奶粉兑多少水,但每次育儿嫂冲好奶后,她都要反复质疑量对不对。在比如:他总觉得育儿嫂抱孩子的方法不对,但她又说不出对的方式。基本上就是这类的问题。第一个育儿嫂干了5天受不了走了,第二个顶上来,第二个育儿很专业,但她的状态每况日下,具体表现为每天晚上睡不着觉,我睡在阳台(她表示我睡在身边影响她睡眠),好几次半夜三四点把我叫起来,说自己心脏或者其他地方不舒服,要去医院,我就只能带她去急诊,有几次我下去开车的功夫,她居然还打了120,后来我用她的电话又取消。白天也会各种质疑育儿嫂的工作,而且由于育儿嫂要兼顾家务,做饭之类的,而她并不能独立看宝宝,独立看是指坐在那就看着宝宝,她也做不到,基本上2-3分钟,就要喊育儿嫂过来一次,育儿嫂也没办法正常工作。
这也持续了一周后,我发现情况不能这样,立刻带她到北医六院(算是北京最好的神经科医院),挂了个最好的专家号,打算解决一下这个问题。然而这类专家太知名,见到的病人大多是很严重的,她的状态当时还没有到一定的程度,医生诊断为失眠,疑似产后抑郁,只开了一些助眠的药,要吃一个月看看。
这一个月如同噩梦,她吃了药能睡着了,但白天整个人像游魂一样,在家里各个角落呆站,我母亲每天来照顾,她也是各种理由让她走,不让她呆在家里。在家里每天都有新的问题,要么觉得窗帘不好,要换窗帘。要么觉得家里有李白的诗画,怕被育儿嫂偷走。要么想要离开北京,自己买了回老家的高铁票,但和谁都没说,我晚上回去看到她手机上的提醒短信才发现。要么就是突然跑出门,半天不回来,打电话不接,出去找不到,几个小时后来电话,说找不到家了。当时我比较信任医生,认为吃药能好,但她这个状态我是怕了,因此把她父母从老家叫了回来,她父母对于他们走了后,女儿就变成这样了,对我和我父母很有意见,认为我们是不是对她做了什么。
一个月后,又去了医院,大夫看过后,依然认为,吃助眠药即可,没有做任何改变。之后她依然会时不时的往外跑,不能集中注意力,以前很爱看电视剧的她,从来不能看电视超过5分钟,任何剧情都会引起她负面的联想,手机基本上能一周不看一次,她的微信都是我在帮她处理。
这也持续了两周,我觉得不行,换了一家医院看了看,大夫诊断说这肯定是产后抑郁,需要药物干预,开了一些新药,包括日常调理的中成药。我记得当天是个周日,下午回家后,她就把药吃了,没什么特别的变化。第二天周一我照常上班,晚上回到家,发现她在和她父母一起看电视,同时拿着手机在刷抖音,我知道她开始好转了。
之后就是按部就班的吃药,整个人的状态一下就好了起来,开始能在线购物,能照顾宝宝,能偶尔喂喂奶,换个尿布,一切都往好的方向在走。
这里又出现一个小插曲,育儿嫂因为在她状态不好的时候,和她有一些矛盾,一直持续到现在没有好转,加之育儿嫂喜欢在两边父母之间互相传话,说对方的不好,我果断把她辞了。这也照顾小孩的重任一下就落在了我们身上,每周末我晚上陪孩子睡喂奶,平时她父亲陪孩子睡喂奶,她由于吃药,需要好好睡觉,不参与这些。可她看到这个状态后,一开始有些焦虑,之后很快就投入到了生活中,开始主动做饭、洗碗、打扫卫生,同时白天也会花很多的时间去照顾宝宝,喂奶换尿布做早教,整个人一下就变了,最近开始,助眠的药已经减到半片,整个人也积极开朗了,目前稳定用药,基本上可以说是稳定了下来。甚至在一些方面(如主动做家务等),比怀孕前还要积极。
回想起整个经历,自己有这么几个体会:
一是一定要加强对产妇的关心。这点我觉得自己在努力做,依然不够,有时候觉得帮她减轻照顾孩子的负担就是关心(比如请育儿嫂、自己多带带宝宝),实际上还是要帮助她解决一些心结(例如生男生女的问题),才是真正的关心。
二是一定不能让产妇就单纯的坐着,什么都不干。其实未知才是导致焦虑的最主要原因,如果她在月子期间就比较系统的了解宝宝怎么带,奶水怎么喂,自己上手做一做,日常生活充实起来,焦虑感和抑郁感也会少很多。
三是发现了一定要早治疗。千万不要因为吃药不能母乳什么的,就拖着,要知道,抑郁是很难受的,宝宝没有母乳还有奶粉,产后抑郁期的产妇不吃药及时治疗,就什么都没了。我并不在乎是否母乳,当时第一次看大夫的时候,大夫还说如果想母乳也可不吃药,但我很坚决,一定要吃药治疗,不能母乳还有奶粉。
四是也要根据情况,换医院看看,尤其是不要把早期的抑郁当作单纯的失眠,失眠会造成这类症状,但如果吃了助眠药一段时间还是没缓解,一定要再及时就医,在精神类疾病上,医生一次面诊,不如家人长期的观察。
五是看这类病,最好挂专家号,普通门诊医生没有时间去细致了解情况,往往草草了事,精神类的疾病不同于其他疾病,不是说看一眼问问情况就能诊断的,还是需要比较长的交流期,专家号的话,医生的时间比较充裕,也就会有比较好的诊断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