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Yi
2024-11-07T14:05:55+00:00
日前,《自然》头条发文,讲述了病毒学家贝娅塔·哈拉西(Beata Halassy)的“自救”故事。
传统疗法 宣判死刑
贝娅塔·哈拉西,病毒学家,2016年遭遇了她人生中的最严重的一次挑战——被诊断出患有三阴性乳腺癌,这是一种特别凶猛的乳腺癌类型。
其以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而著称,因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呈阴性表达,使得传统的内分泌治疗和抗HER-2靶向治疗对其束手无策,治疗手段相对有限。这种癌症不仅复发风险高,而且易在早期发生转移,侵袭邻近组织和器官,如胸肌和皮肤,给治疗带来极大挑战。
按照传统疗程,她接受了手术和化疗,可惜病魔并未就此罢手。
2018年,她的癌症复发了,虽然再次手术切除了复发灶,但这个小小的肿瘤却像定时炸弹一样留在她的身体里。
到了2020年,这个血清肿恶化,成了一个直径2厘米的实体瘤,还侵入了她的胸肌和皮肤。
此时的贝娅塔,已经50岁了,她深知自己无法再承受一轮化疗的折磨。但作为一名病毒学家,她决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自己寻找一条生路。
她告诉肿瘤医生,她打算尝试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溶瘤病毒疗法。
这种疗法是用病毒来“以毒攻毒”,让病毒去感染并杀死肿瘤细胞。虽然这种方法在乳腺癌中还没有得到证实,但贝娅塔愿意成为先行者,或者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她选择了两种溶瘤病毒——麻疹病毒和水疱性口炎病毒。这两种病毒都是安全的,麻疹病毒甚至被用于儿童疫苗,而水疱性口炎病毒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也只会引起轻微的流感症状。
在同事的帮助下,贝娅塔将自己在实验室培养的病毒直接注射到了肿瘤中。
治疗的过程并不容易,但贝娅塔坚持了下来。她每隔一段时间就注射一次病毒,总共注射了十数次。
而她的努力没有白费,仅仅2个月的时间,她的肿瘤就明显缩小了,从一个硬邦邦、伴有皮肤炎症的固定结节,变成了质软、没有皮肤炎症的活动性结节。而且,治疗过程中她的身体状况良好,没有出现严重的副作用。
更令人振奋的是,病理分析显示,肿瘤中出现了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这意味着溶瘤病毒成功激活了她的免疫系统,让免疫系统去攻击病毒和肿瘤细胞。此外,肿瘤还从PD-L1阴性转变为了阳性,这为后续的生物靶向治疗提供了可能。
如今,贝娅塔已经持续缓解了45个月,没有再复发。
1904年,权威期刊《The Lancet》(柳叶刀)报道了一位患有慢性白血病的妇女在一次流感病毒感染后,出现了病变的白细胞数减少、病情意外好转的现象。
1912年,意大利医生Depace发现宫颈癌患者接种减毒狂犬疫苗后肿瘤自发地消退、缩小,这揭开了病毒治疗肿瘤的历史。
1950年代,人们开始利用变异后的天然弱毒病毒株对癌细胞进行治疗研究,主要利用的对象是西尼罗河病毒和腺病毒。
到了1970年代,水痘病毒和麻疹病毒开始被纳入溶瘤病毒的研究历程。有报道显示水痘病毒的直接使用可改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而麻疹病毒则可以治疗白血病、Burkitt淋巴瘤和Hodgkin淋巴瘤。这些研究进一步扩展了溶瘤病毒的种类,并探索了它们在不同类型癌症治疗中的潜力。
1991年,科学家们对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进行了胸苷激酶(Thymidine kinase, TK)敲除基因改造,这一改造显著提高了病毒的溶瘤效果和安全性。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现代溶瘤病毒疗法的开始,为后续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溶瘤病毒治疗机制
溶瘤病毒,被形象地比喻为“肿瘤战场中的隐秘勇士”,它们如同经过精密编程的特工,悄无声息地潜入敌后,精准打击癌细胞,而对正常细胞则秋毫无犯。
斯蒂芬·罗素教授,作为梅奥诊所血液学领域的权威,对溶瘤病毒的研究已深耕多年。他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溶瘤病毒的治疗机制,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直接攻击”
在这个阶段,溶瘤病毒仿佛化身为一支精锐的特种部队,它们专门寻找并感染癌细胞。与正常细胞不同,癌细胞缺乏对抗病毒感染的自然免疫反应,如程序性死亡等。
因此,一旦癌细胞被溶瘤病毒感染,就会成为病毒的“温床”,病毒在其中迅速复制,数量呈指数级增长,最终导致癌细胞的裂解死亡。这种“以一敌千”的效应,使得溶瘤病毒能够高效地清除肿瘤细胞。
免疫系统“大作战”
癌细胞为了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常常采用“伪装”策略,减少抗原的呈递,甚至构建由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等组成的“保护网”,以阻挡免疫细胞的进攻。而溶瘤病毒的介入,打破了这一僵局。
它们在癌细胞内部大量繁殖后,会释放病毒颗粒和细胞内容物,这些物质就像“信号弹”,触发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和识别机制。经过基因修饰的溶瘤病毒,更是能够进一步增强这种免疫反应,它们仿佛为免疫系统安装了“瞄准镜”,使其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并消灭癌细胞。
写在文末
在经历了长达三年的投稿波折与无数次拒稿后,贝娅塔·哈拉西关于其复发性乳腺癌新辅助溶瘤病毒治疗的非常规病例研究,终于在今年8月于《疫苗》期刊上发表。其发表过程遭遇了诸多挑战,最大的争议锁定在研究本身的“非常规性”所引发的伦理与科学严谨性的质疑。
但哈拉西仍坚持将这一经历记录下来,供全球学界探讨。她希望,这项研究能够超越其本身的局限性,成为推动溶瘤病毒疗法正式临床试验的催化剂。
哈拉西自己也强调,她的自我治疗案例具有独特性,且不应被视为癌症治疗的首选方案,但溶瘤病毒疗法所展现出的抗肿瘤潜力与低毒性,为其与其他疗法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她期待,通过正式的临床试验,能够进一步验证溶瘤病毒作为新辅助疗法的有效性,为癌症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
传统疗法 宣判死刑
贝娅塔·哈拉西,病毒学家,2016年遭遇了她人生中的最严重的一次挑战——被诊断出患有三阴性乳腺癌,这是一种特别凶猛的乳腺癌类型。
其以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而著称,因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呈阴性表达,使得传统的内分泌治疗和抗HER-2靶向治疗对其束手无策,治疗手段相对有限。这种癌症不仅复发风险高,而且易在早期发生转移,侵袭邻近组织和器官,如胸肌和皮肤,给治疗带来极大挑战。
按照传统疗程,她接受了手术和化疗,可惜病魔并未就此罢手。
2018年,她的癌症复发了,虽然再次手术切除了复发灶,但这个小小的肿瘤却像定时炸弹一样留在她的身体里。
到了2020年,这个血清肿恶化,成了一个直径2厘米的实体瘤,还侵入了她的胸肌和皮肤。
此时的贝娅塔,已经50岁了,她深知自己无法再承受一轮化疗的折磨。但作为一名病毒学家,她决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自己寻找一条生路。
她告诉肿瘤医生,她打算尝试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溶瘤病毒疗法。
这种疗法是用病毒来“以毒攻毒”,让病毒去感染并杀死肿瘤细胞。虽然这种方法在乳腺癌中还没有得到证实,但贝娅塔愿意成为先行者,或者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她选择了两种溶瘤病毒——麻疹病毒和水疱性口炎病毒。这两种病毒都是安全的,麻疹病毒甚至被用于儿童疫苗,而水疱性口炎病毒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也只会引起轻微的流感症状。
在同事的帮助下,贝娅塔将自己在实验室培养的病毒直接注射到了肿瘤中。
治疗的过程并不容易,但贝娅塔坚持了下来。她每隔一段时间就注射一次病毒,总共注射了十数次。
而她的努力没有白费,仅仅2个月的时间,她的肿瘤就明显缩小了,从一个硬邦邦、伴有皮肤炎症的固定结节,变成了质软、没有皮肤炎症的活动性结节。而且,治疗过程中她的身体状况良好,没有出现严重的副作用。
更令人振奋的是,病理分析显示,肿瘤中出现了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这意味着溶瘤病毒成功激活了她的免疫系统,让免疫系统去攻击病毒和肿瘤细胞。此外,肿瘤还从PD-L1阴性转变为了阳性,这为后续的生物靶向治疗提供了可能。
如今,贝娅塔已经持续缓解了45个月,没有再复发。
1904年,权威期刊《The Lancet》(柳叶刀)报道了一位患有慢性白血病的妇女在一次流感病毒感染后,出现了病变的白细胞数减少、病情意外好转的现象。
1912年,意大利医生Depace发现宫颈癌患者接种减毒狂犬疫苗后肿瘤自发地消退、缩小,这揭开了病毒治疗肿瘤的历史。
1950年代,人们开始利用变异后的天然弱毒病毒株对癌细胞进行治疗研究,主要利用的对象是西尼罗河病毒和腺病毒。
到了1970年代,水痘病毒和麻疹病毒开始被纳入溶瘤病毒的研究历程。有报道显示水痘病毒的直接使用可改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而麻疹病毒则可以治疗白血病、Burkitt淋巴瘤和Hodgkin淋巴瘤。这些研究进一步扩展了溶瘤病毒的种类,并探索了它们在不同类型癌症治疗中的潜力。
1991年,科学家们对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进行了胸苷激酶(Thymidine kinase, TK)敲除基因改造,这一改造显著提高了病毒的溶瘤效果和安全性。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现代溶瘤病毒疗法的开始,为后续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溶瘤病毒治疗机制
溶瘤病毒,被形象地比喻为“肿瘤战场中的隐秘勇士”,它们如同经过精密编程的特工,悄无声息地潜入敌后,精准打击癌细胞,而对正常细胞则秋毫无犯。
斯蒂芬·罗素教授,作为梅奥诊所血液学领域的权威,对溶瘤病毒的研究已深耕多年。他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溶瘤病毒的治疗机制,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直接攻击”
在这个阶段,溶瘤病毒仿佛化身为一支精锐的特种部队,它们专门寻找并感染癌细胞。与正常细胞不同,癌细胞缺乏对抗病毒感染的自然免疫反应,如程序性死亡等。
因此,一旦癌细胞被溶瘤病毒感染,就会成为病毒的“温床”,病毒在其中迅速复制,数量呈指数级增长,最终导致癌细胞的裂解死亡。这种“以一敌千”的效应,使得溶瘤病毒能够高效地清除肿瘤细胞。
免疫系统“大作战”
癌细胞为了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常常采用“伪装”策略,减少抗原的呈递,甚至构建由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等组成的“保护网”,以阻挡免疫细胞的进攻。而溶瘤病毒的介入,打破了这一僵局。
它们在癌细胞内部大量繁殖后,会释放病毒颗粒和细胞内容物,这些物质就像“信号弹”,触发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和识别机制。经过基因修饰的溶瘤病毒,更是能够进一步增强这种免疫反应,它们仿佛为免疫系统安装了“瞄准镜”,使其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并消灭癌细胞。
写在文末
在经历了长达三年的投稿波折与无数次拒稿后,贝娅塔·哈拉西关于其复发性乳腺癌新辅助溶瘤病毒治疗的非常规病例研究,终于在今年8月于《疫苗》期刊上发表。其发表过程遭遇了诸多挑战,最大的争议锁定在研究本身的“非常规性”所引发的伦理与科学严谨性的质疑。
但哈拉西仍坚持将这一经历记录下来,供全球学界探讨。她希望,这项研究能够超越其本身的局限性,成为推动溶瘤病毒疗法正式临床试验的催化剂。
哈拉西自己也强调,她的自我治疗案例具有独特性,且不应被视为癌症治疗的首选方案,但溶瘤病毒疗法所展现出的抗肿瘤潜力与低毒性,为其与其他疗法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她期待,通过正式的临床试验,能够进一步验证溶瘤病毒作为新辅助疗法的有效性,为癌症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