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klan
2022-01-05T07:33:18+00:00
首先是军事方面,以色列军队在渡河后遭到了埃军的顽强抵抗,损失惨重,攻打埃军后方两个重要城市也失败了,事实上以色列并没有真正包围第三军团。所谓以军即将消灭埃军第三军团的说法是有很大争议的,是美国和以色列为了挽回面子,找个台阶下,制造所谓“反败为胜”的舆论,为后续谈判争取有利条件。当时的以色列军队自己也是强弩之末,承受着巨大的后勤和伤亡压力,以色列也是在赌博冒险,赌的就是当时的埃及军队还会和以前那样只要一旦被围就会溃败投降。但经过苏联军官调教后的埃及军队已经成为一只半现代化军队,或者说薛定谔状态下的现代军队。一半的概率会投降,一半的概率会顽强抵抗。
以色列和埃及的交换比基本上是1:2,这是以色列不可承受的,以色列的人力远远低于埃及,经不起这样的消耗。(以色列对其每个成年男子都必须精打细算,梅厄夫人语。)
以色列军队跨过西岸后埃及政府本想发动群众,组织人民战争,被萨达特拒绝了,一方面萨达特担心群众拿到武器后会造反(战前埃及人民对以战争呼声很高,再不对以开战,萨达特就有失去人民支持的危险)。另一方面萨达特对第三军的局势并不悲观,埃及当时不缺乏军队,深入敌后的以色列军队也面临被夹击的危险。后来的一些报道对埃及未能一鼓作气重创以色列感到遗憾。但当时萨达特发动赎罪日战争本来就是想以打促谈,争取“国际调停”,并不是想消灭以色列,而是想让美苏两个家长早日出来劝和,联合国观察员快点进场才是真正目的。
而让萨达特在后期从国家英雄成为全民公敌的主要因素,除了他在外交方面和以色列单独议和,还有他一系列在经济和内政上的骚操作。在很多谈到埃及的文章中,都提到萨达特采取的门户开发的自由经济政策,让西方的资本和商品大量进入埃及。造成一种很神奇的景象,一方面是1973年战争后埃及的经济快速增长,增长速度超过纳赛尔时期,另一方面却对自身脆弱的工农业造成冲击,失业,高通胀,贫富分化(富豪数量大幅增加),腐败(萨达特的兄弟就是个“吞天巨鼠”)。
本来苏联等国是埃及的主要对外贸易对象,后来转向西方,但埃及的产品难以同西方产品展开竞争,导致巨额逆差。
而且西方资本还要提出条件,这些条件是会让埃及的中下层民众承担巨大代价的,萨达特既然接到了这些条件,必然也要承受民众的愤怒,1977年的那次大动荡,就是因为之前埃及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条件。
其实萨达特后期出现的种种乱象,表面上是因为与以色列战争导致的,实际上还是其非常亲西方的作为导致的,这些做法换到没有战争的拉美和南亚,一样会出现严重后果。而且这些政策不仅是当时造成巨大波澜。也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纳赛尔时期,批评“殖民者文化”,以强大的独立自主的完整工业体型为目标,建立国有企业,宣传大阿拉伯民族主义,树立民族自豪感,劝说埃及人国人买国货。而且埃及还是阿拉伯世界有很高威望的工业先发国家,其工业品还出口阿拉伯世界。到了萨达特时期,弱化民族主义,精英和民众再次享受起西方“殖民者”文化和商品。埃及人一边拿着西方援助,一边拿着这些援助去买西方商品,严重美国援助依赖,导致埃及背上巨额债务。但出来混是要还的,为了美国和跨国公司的利益,是要埃及拿国有企业和银行来还的。
而这一切并不是不可预料的,当时既有老师,也有同学,既有正确的例子,也有错误的例子。
更骚的操作还在后面,由于萨达特一系列的骚操作导致其众叛亲离,处于悬崖边缘,无论是按照阶级叙事还是民族叙事,其权威都遭到了极大的削弱和威胁。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寻求支持者,他居然把纳赛尔严厉压制的极端组织放了出来,这头猛兽在出笼后不仅吞噬了他,也危害埃及至今。
当然,如果埃及只想安心当个吃外国援助的“干饭人”,不去寻求地区或世界大国,工业化强国等宏大目标,那么当年的选择也未尝不是错的。但现在的问题是埃及的人口已经到极限了,一旦出现天灾人祸就要出大问题。
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只有世俗化,工业化,城市化才能降低生育率,埃及悲剧的在于这三点都出现问题。其实埃及政府也想控制生育率,但对基层被宗教实力渗透,这些狂热念经人只有一个说法“生,生,生”。更麻烦的是,埃及孱弱的工业根本无法容纳这么多年轻人就业,城市化率也停滞不前。完全陷入恶性循环中,埃及已经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再加上非常严重的贫富差距,就等着某一天这个人口炸弹爆炸。
以色列和埃及的交换比基本上是1:2,这是以色列不可承受的,以色列的人力远远低于埃及,经不起这样的消耗。(以色列对其每个成年男子都必须精打细算,梅厄夫人语。)
以色列军队跨过西岸后埃及政府本想发动群众,组织人民战争,被萨达特拒绝了,一方面萨达特担心群众拿到武器后会造反(战前埃及人民对以战争呼声很高,再不对以开战,萨达特就有失去人民支持的危险)。另一方面萨达特对第三军的局势并不悲观,埃及当时不缺乏军队,深入敌后的以色列军队也面临被夹击的危险。后来的一些报道对埃及未能一鼓作气重创以色列感到遗憾。但当时萨达特发动赎罪日战争本来就是想以打促谈,争取“国际调停”,并不是想消灭以色列,而是想让美苏两个家长早日出来劝和,联合国观察员快点进场才是真正目的。
而让萨达特在后期从国家英雄成为全民公敌的主要因素,除了他在外交方面和以色列单独议和,还有他一系列在经济和内政上的骚操作。在很多谈到埃及的文章中,都提到萨达特采取的门户开发的自由经济政策,让西方的资本和商品大量进入埃及。造成一种很神奇的景象,一方面是1973年战争后埃及的经济快速增长,增长速度超过纳赛尔时期,另一方面却对自身脆弱的工农业造成冲击,失业,高通胀,贫富分化(富豪数量大幅增加),腐败(萨达特的兄弟就是个“吞天巨鼠”)。
本来苏联等国是埃及的主要对外贸易对象,后来转向西方,但埃及的产品难以同西方产品展开竞争,导致巨额逆差。
而且西方资本还要提出条件,这些条件是会让埃及的中下层民众承担巨大代价的,萨达特既然接到了这些条件,必然也要承受民众的愤怒,1977年的那次大动荡,就是因为之前埃及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条件。
其实萨达特后期出现的种种乱象,表面上是因为与以色列战争导致的,实际上还是其非常亲西方的作为导致的,这些做法换到没有战争的拉美和南亚,一样会出现严重后果。而且这些政策不仅是当时造成巨大波澜。也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纳赛尔时期,批评“殖民者文化”,以强大的独立自主的完整工业体型为目标,建立国有企业,宣传大阿拉伯民族主义,树立民族自豪感,劝说埃及人国人买国货。而且埃及还是阿拉伯世界有很高威望的工业先发国家,其工业品还出口阿拉伯世界。到了萨达特时期,弱化民族主义,精英和民众再次享受起西方“殖民者”文化和商品。埃及人一边拿着西方援助,一边拿着这些援助去买西方商品,严重美国援助依赖,导致埃及背上巨额债务。但出来混是要还的,为了美国和跨国公司的利益,是要埃及拿国有企业和银行来还的。
而这一切并不是不可预料的,当时既有老师,也有同学,既有正确的例子,也有错误的例子。
更骚的操作还在后面,由于萨达特一系列的骚操作导致其众叛亲离,处于悬崖边缘,无论是按照阶级叙事还是民族叙事,其权威都遭到了极大的削弱和威胁。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寻求支持者,他居然把纳赛尔严厉压制的极端组织放了出来,这头猛兽在出笼后不仅吞噬了他,也危害埃及至今。
当然,如果埃及只想安心当个吃外国援助的“干饭人”,不去寻求地区或世界大国,工业化强国等宏大目标,那么当年的选择也未尝不是错的。但现在的问题是埃及的人口已经到极限了,一旦出现天灾人祸就要出大问题。
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只有世俗化,工业化,城市化才能降低生育率,埃及悲剧的在于这三点都出现问题。其实埃及政府也想控制生育率,但对基层被宗教实力渗透,这些狂热念经人只有一个说法“生,生,生”。更麻烦的是,埃及孱弱的工业根本无法容纳这么多年轻人就业,城市化率也停滞不前。完全陷入恶性循环中,埃及已经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再加上非常严重的贫富差距,就等着某一天这个人口炸弹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