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inky
2021-05-02T02:04:14+00:00
之所以网上讨论“子午谷奇谋”的热度这么大,主要是相当一部分人片面以为攻取长安是“子午谷奇谋”的唯一关键点,攻取长安之后,关中就可以传檄而定,所以基本都在讨论攻取长安的可行性。
事实上,攻取长安只是“子午谷奇谋”的第一阶段。即便长安攻下来了,也不能做到“关中传檄而定”
先发一下子午谷奇谋的史书全文:
魏略曰: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魏延自己也承认,即便攻下长安,粮草充足,他这点人马也挡不住曹魏集结过来的重兵,必须诸葛亮带领主力部队来支援。假设诸葛亮和魏延同时出兵,诸葛亮必须在一个月内到达长安。这之后才是“咸阳以西可定”
而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就是出斜谷然后往东,从某种程度上实际演示了子午谷奇谋的可行性。那么结果呢?
“十一年冬,亮使诸军运米,集於斜谷口,治斜谷邸阁。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马运。” 《后主传》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於渭南。” 《诸葛亮传》
“夏四月,大疫。崇华殿灾。是月,诸葛亮出斜谷,屯渭南,司马宣王率诸军拒之。” 《明帝纪》
“春,二月,亮悉大众十万由斜谷入寇,遣使约吴同时大举。夏,四月,大疫。崇华殿灾。诸葛亮至郿,军于渭水之南。” 《资治通鉴》
也就是说,诸葛亮二月从汉中发兵,经斜谷,四月份到郿,屯兵在渭水南岸。掐头去尾,刚好一个月时间。而且这段时间史书上也没有任何曹魏沿途抵抗骚扰的记载。
下边给张地图看看相关地点的位置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5/10/-7Qcr6a-c1aZ11T3cSs8-jg.jpg.medium.jpg[/img]
可以看到,郿距离长安还有相当一段距离。也就是说,哪怕魏延顺利把长安拿下了,诸葛亮这边也来不及支援他,后边的“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也就无法实现了。
事实上,攻取长安只是“子午谷奇谋”的第一阶段。即便长安攻下来了,也不能做到“关中传檄而定”
先发一下子午谷奇谋的史书全文:
魏略曰: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魏延自己也承认,即便攻下长安,粮草充足,他这点人马也挡不住曹魏集结过来的重兵,必须诸葛亮带领主力部队来支援。假设诸葛亮和魏延同时出兵,诸葛亮必须在一个月内到达长安。这之后才是“咸阳以西可定”
而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就是出斜谷然后往东,从某种程度上实际演示了子午谷奇谋的可行性。那么结果呢?
“十一年冬,亮使诸军运米,集於斜谷口,治斜谷邸阁。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马运。” 《后主传》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於渭南。” 《诸葛亮传》
“夏四月,大疫。崇华殿灾。是月,诸葛亮出斜谷,屯渭南,司马宣王率诸军拒之。” 《明帝纪》
“春,二月,亮悉大众十万由斜谷入寇,遣使约吴同时大举。夏,四月,大疫。崇华殿灾。诸葛亮至郿,军于渭水之南。” 《资治通鉴》
也就是说,诸葛亮二月从汉中发兵,经斜谷,四月份到郿,屯兵在渭水南岸。掐头去尾,刚好一个月时间。而且这段时间史书上也没有任何曹魏沿途抵抗骚扰的记载。
下边给张地图看看相关地点的位置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5/10/-7Qcr6a-c1aZ11T3cSs8-jg.jpg.medium.jpg[/img]
可以看到,郿距离长安还有相当一段距离。也就是说,哪怕魏延顺利把长安拿下了,诸葛亮这边也来不及支援他,后边的“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也就无法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