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lechips
2020-11-04T07:03:39+00:00
楼主PE从业人士,主投医疗、高端制造方向,对高值耗材接触过几个公司,民营医院也接触几个,对医疗行业有一些粗浅的认识,肯定比不上真正的医疗从业人士,只能说简单科普一下
先给大家一个大的数据维度,以A股上市公司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为例,我们来看迈瑞医疗的利润表结构
[img]https://wx2.sinaimg.cn/mw690/a7a931afly1gkfg7oiv4hj217a0jowg2.jpg[/img]
[img]https://wx2.sinaimg.cn/mw690/a7a931afly1gkfgbf3p5dj21740hlq4h.jpg[/img]
这个是以收入百分数统计的,就是如果一个东西买100块钱,那么可以看到每年结构中成本是相当稳定的,就是33%-35%,也就是卖1个1万元的支架,可以认为成本是3300元
销售费用是17%-27%,近些年可以看到占比在下降,导致留给公司的净利润率从17%上升到33%
这些销售费用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给整个产业链条的让利
其一,我们知道中国的医院普遍存在以药养医的情况,就是医疗行为收费低,医院、医生非常累但是赚不了很多钱,于是只能提高药价、器械价格,还出现了大量类似鸿茅药酒的“保健类”药品,这些药吃了没啥用,也吃不死人(所以当年那个医生说鸿茅药酒有毒,这个是鸿茅药酒不能容忍的),医生开药的时候顺手开一些,让你搭配着吃,其实就是医院创收的手段
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也出台了医院限制药占比的政策,就是你每年和医保要钱的时候,要看你多少是药品,超过一定比例就不给你报
去年医保局也对医保目录进行了大量的整理,把一大堆“吃了没用也没毒”的药品清理了出去(当年我去某医药公司仓库盘存的时候,真的量最大的全是那几个后面被医保目录清理的种类)
其二,对于药品和器械来说,大部分的仿制药和器械区别不大,替代性强,那么凭啥医院进你这家药厂的药而不进另外一家的呢?这就是医药代表这个行业存在的意义,他们是说客,是灰色地带,我尽调过的某医疗器械厂商,他们对于销售经理(也就是药代),政策就是我给你30%的活动经费,也就是卖1万块的器械,其中3000块钱是你的,你怎么花我不管,你拿发票回来报就行,反正你给我实现销售额就行,至于你是贿赂还是什么其他手段我不管,反正公司层面就是卖1万块钱的器械,销售费用3000块钱,你要是有能耐,只花2000块钱就办下来了,那1000块钱就是你的
我尽调过民营医院,十家有九家都有一个账外小金库,对税务的帐做成微微亏损或者盈利,不交税,然后供应商给的回扣,按科室、级别分配,有的分配到具体医生,有的分配到科室,由科室主任去决定科室内部的分配
这就是我了解的医药产业链的灰色地带
那国家现在要做的是什么呢?砍掉这部分销售费用,原来为什么存在这个灰色地带?因为药厂和医院之间对接需要渠道,现在医保局出面,有阳光采购平台,把双方沟通成本降低,你不是本来1万块的东西,3000块钱要花在渠道上吗?现在通过集中采购,你自己把水分砍掉,国家直接把市场份额指定给你,你不用医药代表去跑医院拉单子了,这3000块钱省下来,直接就卖7000不就完事了吗?
那么可能有些人要问了,不是销售费用只有30%吗?为啥集采的报价能从1万7降到700?
这里解释一下:
首先,30%销售费用是整个公司整体的数据,上市公司的产品线很多,具体到支架可能毛利远不止65%
其次,从我接触的医药公司来说,他们也知道销售费用太高了不好看,有时候会把一部分的费用做到成本里面,我接触的某医疗器械公司,产品的实际毛利在95%!
最后,集中采购对医药公司的杀伤力极大,不排除为了抢占市场,不赚钱也要报一个低价的策略,先把市场拿下来,不然死的更惨
最后,想说两点
一是医药公司的持续研发动力
这个你不用担心,从上面截图可以看到,医药公司在支付了30%的销售费用、15%的研发费用之后,每年还有30%多的净利率,30%多的净利率对任何一个行业来说都是非常非常高的,不用担心医药公司没钱研发了
二是这样一改革,消费者受益了,药代死了,中标的医药公司问题不大,但是好像医院和医生受损了?会不会导致医疗资源进一步紧张?
这个也不用担心,医保局把价格压下来之后,会把结余的资金返还给医院,由医院去分配给科室医生,对于年轻有业绩的医生来说会是利好
总的来说,消费者和医生受益,大的医药公司保证存活,干死小医药公司和药代
先给大家一个大的数据维度,以A股上市公司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为例,我们来看迈瑞医疗的利润表结构
[img]https://wx2.sinaimg.cn/mw690/a7a931afly1gkfg7oiv4hj217a0jowg2.jpg[/img]
[img]https://wx2.sinaimg.cn/mw690/a7a931afly1gkfgbf3p5dj21740hlq4h.jpg[/img]
这个是以收入百分数统计的,就是如果一个东西买100块钱,那么可以看到每年结构中成本是相当稳定的,就是33%-35%,也就是卖1个1万元的支架,可以认为成本是3300元
销售费用是17%-27%,近些年可以看到占比在下降,导致留给公司的净利润率从17%上升到33%
这些销售费用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给整个产业链条的让利
其一,我们知道中国的医院普遍存在以药养医的情况,就是医疗行为收费低,医院、医生非常累但是赚不了很多钱,于是只能提高药价、器械价格,还出现了大量类似鸿茅药酒的“保健类”药品,这些药吃了没啥用,也吃不死人(所以当年那个医生说鸿茅药酒有毒,这个是鸿茅药酒不能容忍的),医生开药的时候顺手开一些,让你搭配着吃,其实就是医院创收的手段
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也出台了医院限制药占比的政策,就是你每年和医保要钱的时候,要看你多少是药品,超过一定比例就不给你报
去年医保局也对医保目录进行了大量的整理,把一大堆“吃了没用也没毒”的药品清理了出去(当年我去某医药公司仓库盘存的时候,真的量最大的全是那几个后面被医保目录清理的种类)
其二,对于药品和器械来说,大部分的仿制药和器械区别不大,替代性强,那么凭啥医院进你这家药厂的药而不进另外一家的呢?这就是医药代表这个行业存在的意义,他们是说客,是灰色地带,我尽调过的某医疗器械厂商,他们对于销售经理(也就是药代),政策就是我给你30%的活动经费,也就是卖1万块的器械,其中3000块钱是你的,你怎么花我不管,你拿发票回来报就行,反正你给我实现销售额就行,至于你是贿赂还是什么其他手段我不管,反正公司层面就是卖1万块钱的器械,销售费用3000块钱,你要是有能耐,只花2000块钱就办下来了,那1000块钱就是你的
我尽调过民营医院,十家有九家都有一个账外小金库,对税务的帐做成微微亏损或者盈利,不交税,然后供应商给的回扣,按科室、级别分配,有的分配到具体医生,有的分配到科室,由科室主任去决定科室内部的分配
这就是我了解的医药产业链的灰色地带
那国家现在要做的是什么呢?砍掉这部分销售费用,原来为什么存在这个灰色地带?因为药厂和医院之间对接需要渠道,现在医保局出面,有阳光采购平台,把双方沟通成本降低,你不是本来1万块的东西,3000块钱要花在渠道上吗?现在通过集中采购,你自己把水分砍掉,国家直接把市场份额指定给你,你不用医药代表去跑医院拉单子了,这3000块钱省下来,直接就卖7000不就完事了吗?
那么可能有些人要问了,不是销售费用只有30%吗?为啥集采的报价能从1万7降到700?
这里解释一下:
首先,30%销售费用是整个公司整体的数据,上市公司的产品线很多,具体到支架可能毛利远不止65%
其次,从我接触的医药公司来说,他们也知道销售费用太高了不好看,有时候会把一部分的费用做到成本里面,我接触的某医疗器械公司,产品的实际毛利在95%!
最后,集中采购对医药公司的杀伤力极大,不排除为了抢占市场,不赚钱也要报一个低价的策略,先把市场拿下来,不然死的更惨
最后,想说两点
一是医药公司的持续研发动力
这个你不用担心,从上面截图可以看到,医药公司在支付了30%的销售费用、15%的研发费用之后,每年还有30%多的净利率,30%多的净利率对任何一个行业来说都是非常非常高的,不用担心医药公司没钱研发了
二是这样一改革,消费者受益了,药代死了,中标的医药公司问题不大,但是好像医院和医生受损了?会不会导致医疗资源进一步紧张?
这个也不用担心,医保局把价格压下来之后,会把结余的资金返还给医院,由医院去分配给科室医生,对于年轻有业绩的医生来说会是利好
总的来说,消费者和医生受益,大的医药公司保证存活,干死小医药公司和药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