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asar
2022-04-24T16:29:58+00:00
只想记录一下一个普通传武家庭在这个时代的结局。
祖籍河北沧县,家传有武学,不同于那些兵器脱胎出来的武术,我家学的偏向于格斗,我爷爷练的好,我爸他们三兄弟练过,练的一般,我爷爷收了几个徒弟,但是都学的不太行,我初中的美术老师是他徒弟里学的最好的。
到我小时候吃不了苦,压腿拉筋太疼了,天天给我妈哭。我妈和我爸是学校认识的,他俩都属于知识改变命运的人,我妈心疼我,又觉得习武没有学知识有用,所以就没让我继续学武。
我知道的是我爸三兄弟里他是老小,特受宠,属于学的最多,但是练的最差的那个。那个年代的人好勇斗狠,他们三兄弟不混黑,就是国企职工,但是斗殴经验丰富,直到我二叔因为一些事情进去了,他们才收敛一些。这方面父母没有多说,但是应该是伤人一类的,到我快大学毕业了,他才放出来,蹲了那么多年,应该犯得事儿很大,但是爸妈从来不跟我详细说这方面。
因为我爸是家里最高学历,能人儿,我爷爷想要他把武功传下去,所以,他对理论知识学的最多,跟我说起来一套一套的,就跟电视上那些传武大师一样一样的。你这招过来,我怎么防,再如何反击。
本来我就已经远离了武术的折磨,结果我上初中的时候,我爸因为生病就内退了。他刚退下来闲的不行,就非要操练我,让我把武术拾起来。结果就又了解了一点传武的知识。
家里传下来的叫四手,特别土而且很不正规的名字,根据我学的,我觉得就是一种擒拿,因为跟我初中军训的军体拳部分很像。而还有一部腿法,我爸说是谭腿,但是并没有攻击招式,只有训练方法。(也可能有,他忘了,不好意思说)
四手是有秘笈的,我爷爷曾经给我爸看过,也告诉过他,就缝在他枕头里。但是我爷爷过世,我爸回去奔丧的时候,就已经找不到了。
家传的武艺拥有很强烈的北方特色,从开始教授就说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但是我爸腿法练的差,他反而上肢的功夫练的好,属于工地搬砖一把好手。我因为和我妈顶嘴被我爸一巴掌抽飞过,是真的抽飞,双脚离地的那种。(那时候身高已经定型了,173cm)他因为从小练武,身体结构就很明显,肩膀很宽,胸膛很厚,但是胳膊的肌肉并不肿大,经常被我妈调侃他就像装了两个假胳膊。所以他双臂的柔韧度不错,并不会像健身那种挠不到后背。但是上臂的力量很大,手非常硬。这种硬要我形容就是那种足疗老师傅,或者那种老工人的那种手硬,血肉还是常人,也没有很厚的老茧,但是就是很硬。(这么形容应该能理解吧)
说回四手,其实我觉得我家基因肩宽臂长,但是腿并不长,属于55身材,所以其实并不是很适合练腿法。反而摔跤擒拿比较适合,但是谁让家传的就是个这呢,所以就将就着练呗。这个四手的训练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攻防演练的套路,还有一个小游戏,三个人三角形站位,脚不动,互相扇巴掌。各种拉扯,很好玩。还有各种身体的训练方法,包括力量,速度,弹跳,平衡,柔韧性,都涉及到,但是这里就不多说,我最后放弃的是,我爸让我打千层纸。这是练硬拳必须的,太疼了,我就各种拖延加混,最后因为啥事儿耽误了好久,我爸就没再坚持逼我。
我觉得我家这种传武明显就是野路子,属于底层的江湖中人学的。各种所谓的秘笈就是因为沧州武术源远流长,东拼西凑的下攒出来的一种自我锻炼法。但是因为祖上是大户,所以这些套路里还是有点真东西的。
但是到我这一代就彻底断了根儿了,我猜想古代的武林更多的组成部分应该是我家这种人吧,那些有名的拳路名门大派才是少数人,失去习武的大土壤,武林的衰落已成必然。
从因为小时候练过,所以对传武一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情,所以一直在关注这方面的东西。结合我的经历和一些学到的东西,我认为传武这种东西不必太神话它。
只要是人就俩手两脚,关节结构都是一样的,身体的弱点也都是一样的,所以大部分技击方法都是一样的。格斗一开始还是拼人体的基本素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度等等。我小时候稍微练了一点,就一直在身体素质方面很好,跑跳基本都是满分。尤其是在腿部训练后,我再跳高方面很不错,我发育的早,初二就身高定型了,然后我在学校运动会,初中组跳高方面是无敌的,最后老师让我和高中组的比赛,拿了个第二。
在身体素质基本同等的情况下才能有技巧的发挥余地。而一战斗起来,你做的决策的倾向,就是你的门派拳路属性。一个学擒拿的和一个学八极的,对待同一个对手的每一个战斗决策都不一样。这个和门派高低无关,只和你这个人学的什么解题思路有关。也就是传武目前大力宣传的战斗意志战斗精神。而战斗决策上升到战斗精神之后就可以讲文化内涵了。比如八极拳讲究以身做盾,当你从小学到的面对战斗形成八极的习惯,就是从小培养你的解题思路,那八极拳师面对生活困难也会勇往直前的那种。
至于你能不能把对手解决,只和人的身体素质和技巧熟练度,战斗经验这些有关,和谁家的拳更强没关系。当然个人天赋到了后期也会限制你在这个拳路的发展,比如我家人就不适合腿法,如果我祖先有一个人在古代腿法练出来了,然后去出门闯荡,然后发现一些人打不过,然后发现自己更适合拳法一类的,我觉得如果想更近一步他就要换拳路。以前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发达的信息,但是应该还是有很多古武大师融百家所长或者转学其他拳路,然后就起飞了的。
祖籍河北沧县,家传有武学,不同于那些兵器脱胎出来的武术,我家学的偏向于格斗,我爷爷练的好,我爸他们三兄弟练过,练的一般,我爷爷收了几个徒弟,但是都学的不太行,我初中的美术老师是他徒弟里学的最好的。
到我小时候吃不了苦,压腿拉筋太疼了,天天给我妈哭。我妈和我爸是学校认识的,他俩都属于知识改变命运的人,我妈心疼我,又觉得习武没有学知识有用,所以就没让我继续学武。
我知道的是我爸三兄弟里他是老小,特受宠,属于学的最多,但是练的最差的那个。那个年代的人好勇斗狠,他们三兄弟不混黑,就是国企职工,但是斗殴经验丰富,直到我二叔因为一些事情进去了,他们才收敛一些。这方面父母没有多说,但是应该是伤人一类的,到我快大学毕业了,他才放出来,蹲了那么多年,应该犯得事儿很大,但是爸妈从来不跟我详细说这方面。
因为我爸是家里最高学历,能人儿,我爷爷想要他把武功传下去,所以,他对理论知识学的最多,跟我说起来一套一套的,就跟电视上那些传武大师一样一样的。你这招过来,我怎么防,再如何反击。
本来我就已经远离了武术的折磨,结果我上初中的时候,我爸因为生病就内退了。他刚退下来闲的不行,就非要操练我,让我把武术拾起来。结果就又了解了一点传武的知识。
家里传下来的叫四手,特别土而且很不正规的名字,根据我学的,我觉得就是一种擒拿,因为跟我初中军训的军体拳部分很像。而还有一部腿法,我爸说是谭腿,但是并没有攻击招式,只有训练方法。(也可能有,他忘了,不好意思说)
四手是有秘笈的,我爷爷曾经给我爸看过,也告诉过他,就缝在他枕头里。但是我爷爷过世,我爸回去奔丧的时候,就已经找不到了。
家传的武艺拥有很强烈的北方特色,从开始教授就说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但是我爸腿法练的差,他反而上肢的功夫练的好,属于工地搬砖一把好手。我因为和我妈顶嘴被我爸一巴掌抽飞过,是真的抽飞,双脚离地的那种。(那时候身高已经定型了,173cm)他因为从小练武,身体结构就很明显,肩膀很宽,胸膛很厚,但是胳膊的肌肉并不肿大,经常被我妈调侃他就像装了两个假胳膊。所以他双臂的柔韧度不错,并不会像健身那种挠不到后背。但是上臂的力量很大,手非常硬。这种硬要我形容就是那种足疗老师傅,或者那种老工人的那种手硬,血肉还是常人,也没有很厚的老茧,但是就是很硬。(这么形容应该能理解吧)
说回四手,其实我觉得我家基因肩宽臂长,但是腿并不长,属于55身材,所以其实并不是很适合练腿法。反而摔跤擒拿比较适合,但是谁让家传的就是个这呢,所以就将就着练呗。这个四手的训练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攻防演练的套路,还有一个小游戏,三个人三角形站位,脚不动,互相扇巴掌。各种拉扯,很好玩。还有各种身体的训练方法,包括力量,速度,弹跳,平衡,柔韧性,都涉及到,但是这里就不多说,我最后放弃的是,我爸让我打千层纸。这是练硬拳必须的,太疼了,我就各种拖延加混,最后因为啥事儿耽误了好久,我爸就没再坚持逼我。
我觉得我家这种传武明显就是野路子,属于底层的江湖中人学的。各种所谓的秘笈就是因为沧州武术源远流长,东拼西凑的下攒出来的一种自我锻炼法。但是因为祖上是大户,所以这些套路里还是有点真东西的。
但是到我这一代就彻底断了根儿了,我猜想古代的武林更多的组成部分应该是我家这种人吧,那些有名的拳路名门大派才是少数人,失去习武的大土壤,武林的衰落已成必然。
从因为小时候练过,所以对传武一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情,所以一直在关注这方面的东西。结合我的经历和一些学到的东西,我认为传武这种东西不必太神话它。
只要是人就俩手两脚,关节结构都是一样的,身体的弱点也都是一样的,所以大部分技击方法都是一样的。格斗一开始还是拼人体的基本素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度等等。我小时候稍微练了一点,就一直在身体素质方面很好,跑跳基本都是满分。尤其是在腿部训练后,我再跳高方面很不错,我发育的早,初二就身高定型了,然后我在学校运动会,初中组跳高方面是无敌的,最后老师让我和高中组的比赛,拿了个第二。
在身体素质基本同等的情况下才能有技巧的发挥余地。而一战斗起来,你做的决策的倾向,就是你的门派拳路属性。一个学擒拿的和一个学八极的,对待同一个对手的每一个战斗决策都不一样。这个和门派高低无关,只和你这个人学的什么解题思路有关。也就是传武目前大力宣传的战斗意志战斗精神。而战斗决策上升到战斗精神之后就可以讲文化内涵了。比如八极拳讲究以身做盾,当你从小学到的面对战斗形成八极的习惯,就是从小培养你的解题思路,那八极拳师面对生活困难也会勇往直前的那种。
至于你能不能把对手解决,只和人的身体素质和技巧熟练度,战斗经验这些有关,和谁家的拳更强没关系。当然个人天赋到了后期也会限制你在这个拳路的发展,比如我家人就不适合腿法,如果我祖先有一个人在古代腿法练出来了,然后去出门闯荡,然后发现一些人打不过,然后发现自己更适合拳法一类的,我觉得如果想更近一步他就要换拳路。以前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发达的信息,但是应该还是有很多古武大师融百家所长或者转学其他拳路,然后就起飞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