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向]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解释妹控和姐控的成因

CheeryMeowster-avatar

CheeryMeowster

2022-06-02T08:27:00+00:00

首先声明:
我不保证以下论述准确无误,而且这些也并没有通过严格的同行评议。
因此大家最好将其视作不负责任的网友吹水,千万不要当做论据去和别人争辩。
为了便于理解,我会使用非常口语化的描述,如有错漏,也欢迎指出。

前言
曾有一个困惑生物学家许久的问题,从遗传的角度来说,近亲结婚百害而无一利。
采取这种演化策略的生物,按理来说应该已经被自然选择淘汰了(在人类早期数十万年的演化过程中)。
那么今天数量庞大的骨科患者究竟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正文
人类个体并非有着统一的利益取向,而是分裂为父本遗传和母本遗传两部分利益体。
我们自身的基因继承自父亲与母亲,而其中有数百个基因,只有在从母亲那里继承来才会具有活性,它们被叫做母本活性基因。
而同理还有数目相当的父本活性基因。
它们互相争夺行为的控制权,试图让自身得到更多的表达,即更多的基因显形。

举例,母本基因会让作为个体的我们更多为小姨,舅舅,表兄妹着想,而父本基因的作用则是抑制这种想法,并让我们把关注点放在姑姑等角色身上。
当然,数百个基因间的区别远不止于此,如果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相关资料,这里就不展开说明了。

案例:
一个年轻女孩在考虑是否和她的堂哥偷尝禁果。
此时她的父本基因会觉察到,这是一个增加后代基因相关性的好机会,因为后代同自己的相关性从1/2增加到了5/8
荷尔蒙与多巴胺迅速分泌,她的眼神开始迷离。

然而,对于她的母本基因而言,这样做并不能增加半点后代和自己的基因相关性,依旧是1/2.
但后代的质量却会显著下降,也许她没有学过任何遗传学知识,也不知道婴儿可能会带有缺陷。
但自然选择的本能却开始警告她,“不要这么做!”
她飞快地清醒过来,闪了堂哥一巴掌。

显然,在这个案例中,女孩母本基因的拷贝在竞争中了取得了胜利,获得了表达的机会。
而在另外一些案例中,emmmm,堂哥的腿被打折了。
I'm-avatar

I'm

好家伙,需要这么复杂吗?lsp们就是喜欢背德的快感嘛
senbon-avatar

senbon

[quote][pid=616681094,32239609,1]Reply[/pid] Post by [uid=64237445]禁止禁止禁止套娃[/uid] (2022-06-08 16:47):

好家伙,需要这么复杂吗?lsp们就是喜欢背德的快感嘛[/quote]背德有心理和生理双层快感,亲属,老师甚至修女这样的禁欲者都是差不多的心理快感[s:ac:哭笑]
Jumpeh-avatar

Jumpeh

那非同辈的那些怎么解释呢? 祖传的精灵
Zelter-avatar

Zelter

之前学过一些浅薄的动物行为学,大致也是吹水。动物对基因和性状表现与自身相近的个体会有天然的亲近,兄弟姐妹的长时间共同生活会抵消这种效果,而幼时分开的血亲在重聚时这种效果会比较明显。
なぐさむ-avatar

なぐさむ

[quote][pid=616681733,32239609,1]Reply[/pid] Post by [uid=62605261]UID62605261[/uid] (2022-06-08 16:50):

背德有心理和生理双层快感,亲属,老师甚至修女这样的禁欲者都是差不多的心理快感[s:ac:哭笑][/quote]喜欢的是OL,制服,女搜查官之类的要怎么解释呢?[s:ac:哭笑]
sigmatheory-avatar

sigmatheory

基因本身没有主体性啊,怎么会推演概率并决定(如激素调控)主体行为啊。。。
bradb-avatar

bradb

我觉得从小说设定来讲,心理性问题的机会会更大,相似的环境,教育,更容易相互理解,认为一种情愫是另一种情愫,比方一个自恋的人,没啥其他的心理问题,没有创伤,遇到和其相似的异性,更容易产生好感,我觉得在小说设定上很容易讲的通
banditrew-avatar

banditrew

[quote][pid=616681733,32239609,1]Reply[/pid] Post by [uid=62605261]UID62605261[/uid] (2022-06-08 16:50):

背德有心理和生理双层快感,亲属,老师甚至修女这样的禁欲者都是差不多的心理快感[s:ac:哭笑][/quote]那么同性恋可以获得相同的快感吗[s:ac:哭笑]
slothulas-avatar

slothulas

没有长期一起生活过的血亲

是会有更强的性吸引力啊
senbon-avatar

senbon

[quote][pid=616682955,32239609,1]Reply[/pid] Post by [uid=41418521]阿卡夏记录者[/uid] (2022-06-08 16:54):

喜欢的是OL,制服,女搜查官之类的要怎么解释呢?[s:ac:哭笑][/quote]好色罢了[s:ac:哭笑]
CheeryMeowster-avatar

CheeryMeowster

Reply to [pid=616683178,32239609,1]Reply[/pid] Post by [uid=62613825]alphaqwqwq[/uid] (2022-06-08 16:55)生物学家过去曾认为基因并不记得自己是从父亲还是母亲那来的,所以认为基因具有平均相关性:一半概率来自母亲,一半概率来自父亲。
后来他们发现少数基因(主楼说的那几百个)的基因表达水平受限于来源,通常只有一个拷贝具有基因活性,另一个则不具备。
因此表现为父亲的相关性或母亲的相关性(0或1)

至于这些印记基因,超过一半能影响早期的神经发育以及以后的成年期行为。
所以你是啥控,很有可能是基因决定的[s:ac:哭笑]
B Water-avatar

B Water

你正文里举的那个例子,我想问下,如果一个小孩出生的时候抱错了,对着错误的父系的亲戚和母系的亲戚这个基因也会起作用么?如果这个孩子后来被亲生父母找回来了,那这两套基因会对着血缘上的亲戚起作用还是伦理上的亲戚起作用[s:ac:咦]
MaxXiang-avatar

MaxXiang

有没有一种可能。。

基因延续的时候没有考虑这么多。 要不然手冲怎么也可以~~~

[s:a2:偷笑]
Ace0202-avatar

Ace0202

有什么数据证明吗
GuacaFlaca-avatar

GuacaFlaca

这是个很大的课题啊。。。
我觉得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模型,也就是生物体会在选型交配(assortative mating,倾向与于自己更相似的个体交配)和近交回避(inbreeding avoidance)之间往复。选型交配会巩固品种特异的形状,某种意义上加速物种分化,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增加近交衰退的可能性。当群体的近交程度达到一定阈值后,为了避免种群灭绝,近交回避又会占上风。
sigmatheory-avatar

sigmatheory

[quote][pid=616685733,32239609,1]Reply[/pid] Post by [uid=63002864]不虞三三[/uid] (2022-06-08 17:04):

生物学家过去曾认为基因并不记得自己是从父亲还是母亲那来的,所以认为基因具有平均相关性:一半概率来自母亲,一半概率来自父亲。
后来他们发现少数基因(主楼说的那几百个)的基因表达水平受限于来源,通常只有一个拷贝具有基因活性,另一个则不具备。
因此表现为父亲的相关性或母亲的相关性(0或1)

至于这些印记基因,超过一半能影响早期的神经发育以及以后的成年期行为。
所以你是啥控,很有可能是基因决定的[s:ac:哭笑][/quote]基因效用很大我只认的,不过大到很明显干扰符号世界秩序还不好说吧。。。毕竟人是社会动物,具体到xp这样的东西要由基因决定多少有些让人不快了 ,楼上有个老哥举了个例子说如果孩子抱错了,那孩子对生理的家人和伦理上的家人哪个来劲,如果基因有主体性,那不得是量子纠缠那么一下,看到生理意义上的家人就来劲。。。这。。未免。。。过于。。。不合理了吧
XTSVice-avatar

XTSVice

基因本质上就是要维持多样性的,甚至要维持不多样性的多样性 还有点浪漫不是吗

而且也不能说“不多样”就更劣质,只能说其更“纯”更极端,不能适应复杂的环境,但在某种特定的极端环境,特定的极端表征也许更加适合

比如把一群狗放进工地,里面都是管道,有着极端体型表征的腊肠狗可能会适应得更好,基因就留了下来
CheeryMeowster-avatar

CheeryMeowster

Reply to [pid=616690589,32239609,1]Reply[/pid] Post by [uid=62613825]alphaqwqwq[/uid] (2022-06-08 17:21)关于这一点,就涉及到人类能否在不知情的条件下,识别某人和自己亲缘关系的远近。

老实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课题,但我对此并不太了解,希望有知道的朋友能补充。
至于主楼所说的情况,想来应该指认知上的亲属[s:ac:哭笑]
CheeryMeowster-avatar

CheeryMeowster

Reply to [pid=616692221,32239609,1]Reply[/pid] Post by [uid=63722973]不食数[/uid] (2022-06-08 17:26)磕,都可以磕。

确实,如你所说,多样性也只是演化的一条小径,恰好适应了这个气候变化无常的地球环境,

如果又迎来灭绝事件,往往极端特化的表达形式才是生存的唯一可能,

目前在人类身上观察到的,也只不过是区区数百万年的进程,以地球的角度来说,还很短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