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ik
2021-07-16T14:00:54+00:00
最近的大雨又让大家关注起城市排水,而一提起排水,青岛下水道里油纸包包着的德国工程师就不困了。在十年前公知泛滥的年代,想必大家都听说过“美国霸气小护照,德国良心下水道”,那时候每逢雨天城市积水,总会有人把青岛拿出来,试图用“德国下水道”对中国的城建批判一番。而现在随着西方国家揭开虚伪的面具,这些神话也都不攻而破了。
但要说青岛的下水道,还是得从德国殖民说起。据记载,当年德国殖民者将前海一带青岛村的居民强行迁移,然后划为欧人居住区,并在主要街道下铺设了3200米的下水管道。当时的下水管道也是从德国运来,并且还挺有特色,是一种卵式管而非现在我们常见的圆形管,管道的上半部分是水泥,下半部分则在水泥上贴了层瓷瓦,可以起到防腐蚀的作用。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7/22/-7Q2o-c5soK1hT1kSca-8k.jpg[/img]
德国人修的地下排水设施除了管道还有暗渠,第一批修建的暗渠总长度为5464米。所谓暗渠就是地下的水沟,主要用于排放雨水。如今,当初德国人修建的雨污水管线大多都因城市排水需要进行了改扩建,剩下的雨水管线,主要是雨水暗渠只有2.33公里,污水支管0.33公里,主要分布在青岛老城区一带狭窄的沿海区域,如果你来青岛玩,还会在栈桥东侧海边看到幸存的排水暗渠出水口。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7/22/-7Q2o-c60qK1lT1kSb4-8c.jpg[/img]
现在的青岛仅市内市南、市北、李沧三区的面积就已扩展至200平方公里,排水管网长度超过3000公里,其中雨水管线超过了1500公里。德国下水道不足千分之一,如果硬要说这千分之一的下水道对青岛城市的排涝贡献的话,四舍五入我们可以认为是0。
德国人给青岛留下的那点下水道,甚至不如他们给青岛留下雨污分流的概念作用大。当年德国人为了保护欧洲人居住区的环境,把雨水和污水分开排放,雨水顺地势直接向南入海,方便迅速泄洪。而污水则用污水管收集,通过污水泵站输送到中国人居住区团岛一侧入海,防止污染欧洲人居住区的沙滩浴场。如今青岛在团岛建起了污水处理厂来处理居民生活污水,当年的泵站现在为青岛排水所用。在百度输入雨污分流改造可以看到,现在还有很多城市正在改造排水设施,努力实现雨污分流,因为做到之后可以大幅提升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和雨水的排放速度。青岛在这一方面算是国内城市建设比较早的典范了。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7/22/-7Q2o-a76iZgT3cSly-cd.jpg[/img]
其实说到城市排水,我觉得可以用“七分靠地势,三分靠城建”来形容。水往低处流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所以遇到大雨、急雨,城市的低洼处必然会存水,除了沿海城市可以通过泵站源源不断的排入大海,内陆城市排向河道、湖泊的水都是有上限的。当河道、湖泊满了,整座城市就只能一起看海了。
除了自然条件限制这种情况外,最后的影响因素才是我们的城建。很多公知会提到外国某地下水道可以跑汽车,为什么我们不把下水道修的这么大。有这种说法的人真就非坏既蠢,且不说城市地下空间有多宝贵,能满城开挖跑汽车的下水道为什么不直接改成地下通道来缓解交通压力?如今城市排水系统的修建和运维都是财政全额拨款,我们有多少钱去建设下水道,让它满足十年一遇的洪水,五十年一遇的洪水,还是百年一遇的洪水?如果真要按照顶格标准建设下水道,且不提财政负担不负担得起,公知们怕是要第一个跳出来质疑上千亿的资金去了哪吧?另外城市下水道也不是建完就完事的,日常堵塞的疏通,雨天防汛抢修,都需要市政或者排水公司的工人去做的。花多少钱“养兵千日”,来应对雨天“用兵一时”,自然不是多多益善,这都需要权衡。
最后来说说海绵城市,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所以城市建造海绵城市也大多在往更换人行道透水砖,增加植草沟、绿地方向来努力,这和快速排水没有一毛钱关系!谁再拿海绵城市的事攻击郑州就是真不要脸了。
我一直很烦网上的“反思怪”,这群人往往是嘴上喊着反思,喊出来的都是“为什么不xxxx”,却从来不自己考虑为什么不xxxx,不去查一查为什么不xxxx,下水道不是一个城市的良心,下水道包含了一座城市的无奈与妥协。
但要说青岛的下水道,还是得从德国殖民说起。据记载,当年德国殖民者将前海一带青岛村的居民强行迁移,然后划为欧人居住区,并在主要街道下铺设了3200米的下水管道。当时的下水管道也是从德国运来,并且还挺有特色,是一种卵式管而非现在我们常见的圆形管,管道的上半部分是水泥,下半部分则在水泥上贴了层瓷瓦,可以起到防腐蚀的作用。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7/22/-7Q2o-c5soK1hT1kSca-8k.jpg[/img]
德国人修的地下排水设施除了管道还有暗渠,第一批修建的暗渠总长度为5464米。所谓暗渠就是地下的水沟,主要用于排放雨水。如今,当初德国人修建的雨污水管线大多都因城市排水需要进行了改扩建,剩下的雨水管线,主要是雨水暗渠只有2.33公里,污水支管0.33公里,主要分布在青岛老城区一带狭窄的沿海区域,如果你来青岛玩,还会在栈桥东侧海边看到幸存的排水暗渠出水口。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7/22/-7Q2o-c60qK1lT1kSb4-8c.jpg[/img]
现在的青岛仅市内市南、市北、李沧三区的面积就已扩展至200平方公里,排水管网长度超过3000公里,其中雨水管线超过了1500公里。德国下水道不足千分之一,如果硬要说这千分之一的下水道对青岛城市的排涝贡献的话,四舍五入我们可以认为是0。
德国人给青岛留下的那点下水道,甚至不如他们给青岛留下雨污分流的概念作用大。当年德国人为了保护欧洲人居住区的环境,把雨水和污水分开排放,雨水顺地势直接向南入海,方便迅速泄洪。而污水则用污水管收集,通过污水泵站输送到中国人居住区团岛一侧入海,防止污染欧洲人居住区的沙滩浴场。如今青岛在团岛建起了污水处理厂来处理居民生活污水,当年的泵站现在为青岛排水所用。在百度输入雨污分流改造可以看到,现在还有很多城市正在改造排水设施,努力实现雨污分流,因为做到之后可以大幅提升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和雨水的排放速度。青岛在这一方面算是国内城市建设比较早的典范了。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7/22/-7Q2o-a76iZgT3cSly-cd.jpg[/img]
其实说到城市排水,我觉得可以用“七分靠地势,三分靠城建”来形容。水往低处流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所以遇到大雨、急雨,城市的低洼处必然会存水,除了沿海城市可以通过泵站源源不断的排入大海,内陆城市排向河道、湖泊的水都是有上限的。当河道、湖泊满了,整座城市就只能一起看海了。
除了自然条件限制这种情况外,最后的影响因素才是我们的城建。很多公知会提到外国某地下水道可以跑汽车,为什么我们不把下水道修的这么大。有这种说法的人真就非坏既蠢,且不说城市地下空间有多宝贵,能满城开挖跑汽车的下水道为什么不直接改成地下通道来缓解交通压力?如今城市排水系统的修建和运维都是财政全额拨款,我们有多少钱去建设下水道,让它满足十年一遇的洪水,五十年一遇的洪水,还是百年一遇的洪水?如果真要按照顶格标准建设下水道,且不提财政负担不负担得起,公知们怕是要第一个跳出来质疑上千亿的资金去了哪吧?另外城市下水道也不是建完就完事的,日常堵塞的疏通,雨天防汛抢修,都需要市政或者排水公司的工人去做的。花多少钱“养兵千日”,来应对雨天“用兵一时”,自然不是多多益善,这都需要权衡。
最后来说说海绵城市,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所以城市建造海绵城市也大多在往更换人行道透水砖,增加植草沟、绿地方向来努力,这和快速排水没有一毛钱关系!谁再拿海绵城市的事攻击郑州就是真不要脸了。
我一直很烦网上的“反思怪”,这群人往往是嘴上喊着反思,喊出来的都是“为什么不xxxx”,却从来不自己考虑为什么不xxxx,不去查一查为什么不xxxx,下水道不是一个城市的良心,下水道包含了一座城市的无奈与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