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ko
2025-09-18T02:38:38+00:00
本文适读群体:所有男性以及想长期恋爱的女性
在文章开始之前,我要先说一个触目惊心的数据,全球男性的自杀死亡率为每10万人口12.4例,是女性的2.1倍
自杀自然与情绪脱不开关系,而男性相比于女性,在社会系统上拥有更少的情绪发泄点,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儿流血不流泪”的说法,也可以看到兄弟之间一旦哭诉,就被一句“都在酒里了”堵住话头,而这种被压抑的,说不出来的情绪,被网络大v们总结成“性压抑”。
在我看来,弗洛伊峰所说的“性压抑”之言虽有道理,但更多是以偏概全,性压抑本身并不存在,或者说,性压抑是爱压抑的另一种特殊表达,性在其中的占比并没有想象中高额,而爱才是男性所期盼的。
男性是否感受到过爱?当然感受到过,但这爱的表达形式是来源于“对人的爱”还是“对工具的爱”?则有待商榷,或者说,有时候这两种形式被混为一谈。
社会氛围下的情绪压抑
“养儿防老”,这是对男孩的一个显著性社会要求,这件事正确与否暂且不论,但这本质上是一种工具性表达,即你需要为社会或者他人做一些事情,人们甚至父母才会爱你。
这种工具的要求,培养了工具性思维,进而促成了男性为了获得爱所使用工具性手段,最典型的就是钱成为了感情交易的工具,当然这样的方式能否获得来自对方的“爱”则又需要另说,而这种爱是对待工具的爱还是对待人的爱,大家自有判断。
康德说“人是目的而非工具”,而人被当工具当久了,也自然会有烦恼,而这种烦恼在社会规训下,被内化为一种压抑的不可为外人道也的焦虑,即“如果有一天我不再是工具时,是否还会有人爱我”。
而这种被压抑的情绪,需要一个发泄口,如果发泄不出来,则会演变为自杀。
对亲密关系的渴望,源自男性被压抑的情绪
男性期待这种亲密关系可以释放掉他内心潜藏的、深处的悲伤与无助,而为了这种亲密关系,男性方才愿意投入大把的金钱、心力、时间、精神,而亲密关系的“终点”,似乎是性,这也是性压抑理论风靡的一个原因。
男性之所以渴望性,其本质是对亲密关系的一种渴望,在社会表达中,性带来的身体接触似乎可以与“这个人爱我”相提并论,男性之所以执著和渴望性,其内核是“这个人是否能完全的接受我、是否愿意敞开心扉对待我”,对爱的怀疑似乎在性面前不攻自破。
但性的满足显然不能弥补爱的期待,只是能在短暂、瞬间的过程中让男性误以为自己拥有了爱,不然获得爱最多的应该是违法之人,而在冲动过后,这种压抑的焦虑反而更会具象化,“如果我没有了当下的价值或不进行这种交易,我是否还能获得这一切?”
很多时候答案是“不能”。
当然,这答案带着一种不信任与恐惧,是男人不相信自己的本真面貌值得被人喜欢,所以诸多男性寻求一种能让自己有更多工具性的能力,权力、金钱、健康的体魄等等如此,不外如是。
但用工具代替工具,只会让亲密关系的接触雪上加霜。因为亲密关系的终点不是“性”,而是“爱”。
在这种情况下我姑且对“爱”做一个表达,即你喜欢的是对方的“真我”。
“真我”不因世事动荡而改变,可以粗略的理解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本性,即不变的人格底色。
人格底色不因情绪、外界而改变,许多人将自己的人格底色进行伪装,扮演成一个受众人喜欢的角色,而“真我”拥有着各式各样的缺点,如果说刚开始接触时我们都带着面具扮演光滑的圆,那么从喜欢到爱的过程则是摘下面具,露出棱角与缺陷的时刻,要冒着摩擦甚至被抛弃的极大的风险。
如果你只追求性,戴着面具可以让无数人喜欢你,但如果你追求爱,那么戴上面具只会让你的棱角将自己的内心划伤。
男性所要的,其实并不多
市面上有很多人、很多教程教女生如何去获得一个男生的喜欢,就是去表达崇拜之情,喜欢他的学识,xx,说到底,是表达爱一些他好像不会变的东西。
而这更多的,给予男性的是一种安全感,安全于即使我说出我内心不堪的想法,你也不会离开,安全于我所表达的,并不会让你厌恶我,因为你所喜欢的并不是那个我带上的面具,这让男性觉得安全。
而当男性觉得自己足够安全时,内心的恐惧则会适量的倾倒,古典的家长、甚至是多数朋友都会去“捂住”他的嘴,家长会说“别哭了”,朋友会说“这是啥大事”,但其实他或者说所有人需要的,是一个能抱住他承接他情绪的人,仅此而已。对女生而言,相信我,这比安慰你的舍友简单多了。
这也是很多影视剧里号啕大哭后两个人关系反而愈发亲近的原因,当内心的伤痛有倾倒的地方时,人会觉得安稳,甚至于剩下的恐惧都安稳下来。
寻找爱,这是一段道阻且长的路
正如我前文所言的,“真我”是世人唯恐避之不及的东西,很少有人能完全补平你的缺点,包容你的棱角。
世上很难说没有完美的爱情,但在我看来,等待一个完全契合的人更好似缘木求鱼,大概率无功而返。
人生一定会有些许的摩擦,那不如将这些耐心留给你喜欢的人,不要去期待完全的互补,但要期待爱。
以上,我是超速思维,欢迎大家点赞关注,当然一切由你说了算。
在文章开始之前,我要先说一个触目惊心的数据,全球男性的自杀死亡率为每10万人口12.4例,是女性的2.1倍
自杀自然与情绪脱不开关系,而男性相比于女性,在社会系统上拥有更少的情绪发泄点,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儿流血不流泪”的说法,也可以看到兄弟之间一旦哭诉,就被一句“都在酒里了”堵住话头,而这种被压抑的,说不出来的情绪,被网络大v们总结成“性压抑”。
在我看来,弗洛伊峰所说的“性压抑”之言虽有道理,但更多是以偏概全,性压抑本身并不存在,或者说,性压抑是爱压抑的另一种特殊表达,性在其中的占比并没有想象中高额,而爱才是男性所期盼的。
男性是否感受到过爱?当然感受到过,但这爱的表达形式是来源于“对人的爱”还是“对工具的爱”?则有待商榷,或者说,有时候这两种形式被混为一谈。
社会氛围下的情绪压抑
“养儿防老”,这是对男孩的一个显著性社会要求,这件事正确与否暂且不论,但这本质上是一种工具性表达,即你需要为社会或者他人做一些事情,人们甚至父母才会爱你。
这种工具的要求,培养了工具性思维,进而促成了男性为了获得爱所使用工具性手段,最典型的就是钱成为了感情交易的工具,当然这样的方式能否获得来自对方的“爱”则又需要另说,而这种爱是对待工具的爱还是对待人的爱,大家自有判断。
康德说“人是目的而非工具”,而人被当工具当久了,也自然会有烦恼,而这种烦恼在社会规训下,被内化为一种压抑的不可为外人道也的焦虑,即“如果有一天我不再是工具时,是否还会有人爱我”。
而这种被压抑的情绪,需要一个发泄口,如果发泄不出来,则会演变为自杀。
对亲密关系的渴望,源自男性被压抑的情绪
男性期待这种亲密关系可以释放掉他内心潜藏的、深处的悲伤与无助,而为了这种亲密关系,男性方才愿意投入大把的金钱、心力、时间、精神,而亲密关系的“终点”,似乎是性,这也是性压抑理论风靡的一个原因。
男性之所以渴望性,其本质是对亲密关系的一种渴望,在社会表达中,性带来的身体接触似乎可以与“这个人爱我”相提并论,男性之所以执著和渴望性,其内核是“这个人是否能完全的接受我、是否愿意敞开心扉对待我”,对爱的怀疑似乎在性面前不攻自破。
但性的满足显然不能弥补爱的期待,只是能在短暂、瞬间的过程中让男性误以为自己拥有了爱,不然获得爱最多的应该是违法之人,而在冲动过后,这种压抑的焦虑反而更会具象化,“如果我没有了当下的价值或不进行这种交易,我是否还能获得这一切?”
很多时候答案是“不能”。
当然,这答案带着一种不信任与恐惧,是男人不相信自己的本真面貌值得被人喜欢,所以诸多男性寻求一种能让自己有更多工具性的能力,权力、金钱、健康的体魄等等如此,不外如是。
但用工具代替工具,只会让亲密关系的接触雪上加霜。因为亲密关系的终点不是“性”,而是“爱”。
在这种情况下我姑且对“爱”做一个表达,即你喜欢的是对方的“真我”。
“真我”不因世事动荡而改变,可以粗略的理解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本性,即不变的人格底色。
人格底色不因情绪、外界而改变,许多人将自己的人格底色进行伪装,扮演成一个受众人喜欢的角色,而“真我”拥有着各式各样的缺点,如果说刚开始接触时我们都带着面具扮演光滑的圆,那么从喜欢到爱的过程则是摘下面具,露出棱角与缺陷的时刻,要冒着摩擦甚至被抛弃的极大的风险。
如果你只追求性,戴着面具可以让无数人喜欢你,但如果你追求爱,那么戴上面具只会让你的棱角将自己的内心划伤。
男性所要的,其实并不多
市面上有很多人、很多教程教女生如何去获得一个男生的喜欢,就是去表达崇拜之情,喜欢他的学识,xx,说到底,是表达爱一些他好像不会变的东西。
而这更多的,给予男性的是一种安全感,安全于即使我说出我内心不堪的想法,你也不会离开,安全于我所表达的,并不会让你厌恶我,因为你所喜欢的并不是那个我带上的面具,这让男性觉得安全。
而当男性觉得自己足够安全时,内心的恐惧则会适量的倾倒,古典的家长、甚至是多数朋友都会去“捂住”他的嘴,家长会说“别哭了”,朋友会说“这是啥大事”,但其实他或者说所有人需要的,是一个能抱住他承接他情绪的人,仅此而已。对女生而言,相信我,这比安慰你的舍友简单多了。
这也是很多影视剧里号啕大哭后两个人关系反而愈发亲近的原因,当内心的伤痛有倾倒的地方时,人会觉得安稳,甚至于剩下的恐惧都安稳下来。
寻找爱,这是一段道阻且长的路
正如我前文所言的,“真我”是世人唯恐避之不及的东西,很少有人能完全补平你的缺点,包容你的棱角。
世上很难说没有完美的爱情,但在我看来,等待一个完全契合的人更好似缘木求鱼,大概率无功而返。
人生一定会有些许的摩擦,那不如将这些耐心留给你喜欢的人,不要去期待完全的互补,但要期待爱。
以上,我是超速思维,欢迎大家点赞关注,当然一切由你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