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lan👑
2021-09-21T09:11:40+00:00
今天,是广东电力市场值得mark的日子,根据广东电力交易中心10月月度交易结果通报,统一出清价差为45.3厘/千瓦时,是粤省首次正价差。
(来源:微信公众号“享能汇” ID:Encoreport 作者:享能汇工作室)
10月整体成交情况如下: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9/30/jmQ8jmf-24ihKwT3cSiq-4t.jpg.medium.jpg[/img]
这是9月的成交情况作比较: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9/30/jmQ8jmf-gsuhKwT3cSis-4x.jpg.medium.jpg[/img]
也就是说,10月除了月度双边有接近1.3亿的电量仍以负价差成交,其他交易品种都已经是正价差结果。
首先,交易结果不出乎意料,发电亏了,终端就应该涨价呗。
煤电、气电成本飙升的近况,大多数人都有所耳闻,央视网新闻也的官方评论《拉闸限电里没那么多“大棋”》,已经佐证,燃煤成本与基准电价严重倒挂。
最夸张的传闻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有个别央企火电厂为了保供电,所有的超超临界机组全部运行,采购超过2000元/吨的煤,这波亏损简直比新华社记者近期调研的“广东电厂一天亏损一百万”还夸张。
——1——
但我们为什么说,正价差是在新机制下诞生的呢?
你看上个月,发电的情况也很严峻,但交易结果是0厘/千瓦时,这个月就是正的了。
原因是政府调整了市场运行方案,参考广东电力市场2021年四季度运行方案介绍:
——允许发电侧报价上浮10%
——允许交易价格作为电厂结算依据
——允许售电侧报正价,成交或偏差考核按0价结算
——允许产生的超额电费由用户分摊
所以,本次售电公司所代理用户实际用电量超过成交电量的部分,按月竞成交价差(+45.3厘/千瓦时)结算,其中超过零价的超额电费,传导给全部市场用户。
假设没有新的运行机制,极有可能的结果是——售电侧不愿意亏本买电,最多报0价,但可能无成交。
对市场整体而言,如果在之前的机制下,顾虑售电公司的盈利问题,发电成本将始终无法传导到终端用户身上。
——2——
39家售电公司报正价成交
发电侧本轮有20家没有参加申报,用电侧本轮也有3家未参加申报,体现为本月实际申报供需比0.69。
比例低于上个月的0.81,延续了上个月出现的“供小于求”的局面(见下图)。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9/30/jmQ8jmf-2seiZcT3cSis-6d.jpg.medium.jpg[/img]
享能汇推测,本次达成28.7亿电量交易的39个用电侧应该都是售电公司,都按10%上浮报了正价差。而其余售电公司和用户,则按新规则结算偏差考核。
这有点意外。
按照以前的思路看,售电公司的底线是报0价不亏本,这次出现那么多售电公司敢报正价差,可见依据新机制,0价结算,也不怕亏。
也许有的人会说,这会不会是对售电公司过度保护,为什么他们作为购电方不能直接承受正价差呢?
在享能汇看来,这体现几个点:
1. 合理的交易机制尤为重要——例如本次,政府先收手(制定出台新的交易、结算机制),后放手(允许高价成交,部分发电成本因而传导至终端)。
2. 结算作为最后一公里,将起到关键作用,本次广东出台新运行规则,就是基于发电、售电、用户的在批发市场的结算方式变化。
3. 发电侧的成本高低,或者说系统的运行成本,将来必定需要传递到终端用户身上。新型电力系统框架下,发电组合变化巨大,未来电价可高可低,用户将来说不定也要作为分布式发电商进入市场。既然售电公司是用户负荷的代理商,那么将来和用户签零售合同,一定要大胆尝试改变。
现阶段有大量用户参与中长期电力市场,而未来,要让负荷侧具备价格承受能力和响应能力,势必要求中长期电力市场在机制上优化,与现货市场作好衔接。
10月竞价,超额电费传导至用户身上,用户会怎么理解呢?目前仍未知。这可以视为一次新的尝试,未来仍拭目以待。
另,除广东,其他省份如安徽、江苏本月也以正价差示人。
(来源:微信公众号“享能汇” ID:Encoreport 作者:享能汇工作室)
10月整体成交情况如下: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9/30/jmQ8jmf-24ihKwT3cSiq-4t.jpg.medium.jpg[/img]
这是9月的成交情况作比较: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9/30/jmQ8jmf-gsuhKwT3cSis-4x.jpg.medium.jpg[/img]
也就是说,10月除了月度双边有接近1.3亿的电量仍以负价差成交,其他交易品种都已经是正价差结果。
首先,交易结果不出乎意料,发电亏了,终端就应该涨价呗。
煤电、气电成本飙升的近况,大多数人都有所耳闻,央视网新闻也的官方评论《拉闸限电里没那么多“大棋”》,已经佐证,燃煤成本与基准电价严重倒挂。
最夸张的传闻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有个别央企火电厂为了保供电,所有的超超临界机组全部运行,采购超过2000元/吨的煤,这波亏损简直比新华社记者近期调研的“广东电厂一天亏损一百万”还夸张。
——1——
但我们为什么说,正价差是在新机制下诞生的呢?
你看上个月,发电的情况也很严峻,但交易结果是0厘/千瓦时,这个月就是正的了。
原因是政府调整了市场运行方案,参考广东电力市场2021年四季度运行方案介绍:
——允许发电侧报价上浮10%
——允许交易价格作为电厂结算依据
——允许售电侧报正价,成交或偏差考核按0价结算
——允许产生的超额电费由用户分摊
所以,本次售电公司所代理用户实际用电量超过成交电量的部分,按月竞成交价差(+45.3厘/千瓦时)结算,其中超过零价的超额电费,传导给全部市场用户。
假设没有新的运行机制,极有可能的结果是——售电侧不愿意亏本买电,最多报0价,但可能无成交。
对市场整体而言,如果在之前的机制下,顾虑售电公司的盈利问题,发电成本将始终无法传导到终端用户身上。
——2——
39家售电公司报正价成交
发电侧本轮有20家没有参加申报,用电侧本轮也有3家未参加申报,体现为本月实际申报供需比0.69。
比例低于上个月的0.81,延续了上个月出现的“供小于求”的局面(见下图)。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9/30/jmQ8jmf-2seiZcT3cSis-6d.jpg.medium.jpg[/img]
享能汇推测,本次达成28.7亿电量交易的39个用电侧应该都是售电公司,都按10%上浮报了正价差。而其余售电公司和用户,则按新规则结算偏差考核。
这有点意外。
按照以前的思路看,售电公司的底线是报0价不亏本,这次出现那么多售电公司敢报正价差,可见依据新机制,0价结算,也不怕亏。
也许有的人会说,这会不会是对售电公司过度保护,为什么他们作为购电方不能直接承受正价差呢?
在享能汇看来,这体现几个点:
1. 合理的交易机制尤为重要——例如本次,政府先收手(制定出台新的交易、结算机制),后放手(允许高价成交,部分发电成本因而传导至终端)。
2. 结算作为最后一公里,将起到关键作用,本次广东出台新运行规则,就是基于发电、售电、用户的在批发市场的结算方式变化。
3. 发电侧的成本高低,或者说系统的运行成本,将来必定需要传递到终端用户身上。新型电力系统框架下,发电组合变化巨大,未来电价可高可低,用户将来说不定也要作为分布式发电商进入市场。既然售电公司是用户负荷的代理商,那么将来和用户签零售合同,一定要大胆尝试改变。
现阶段有大量用户参与中长期电力市场,而未来,要让负荷侧具备价格承受能力和响应能力,势必要求中长期电力市场在机制上优化,与现货市场作好衔接。
10月竞价,超额电费传导至用户身上,用户会怎么理解呢?目前仍未知。这可以视为一次新的尝试,未来仍拭目以待。
另,除广东,其他省份如安徽、江苏本月也以正价差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