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泥斯密嘛噻[发抖]

phytotoxicology-avatar

phytotoxicology

2022-03-29T09:26:17+00:00

Nature撤稿!为销毁造假证据丢弃电脑,“划时代”成果翻车了,副校长鞠躬道歉


原文:[url]https://mp.weixin.qq.com/s/rXxDwg7fpsQ2NCTxiBeQkg[/url]



为了掩盖学术不端真相,直接扔掉实验室的万元苹果电脑???



最近,毕业于日本名古屋大学的一名博士可是“出了名”。

起因是他发表在Nature上的一篇“划时代研究”被指存在数据造假问题,遭到撤稿。

图片

紧随其后,他的另外两篇来自其他顶刊的论文也“漏了馅”。

这不行啊,名古屋大学立即启动学术调查。

没想到,不查不知道,原来这位名校博士进入实验室没多久就开始一路造假,骚操作持续了整整4年……

图片

其导师却“一无所知”。

造假论文曾被评“划时代成果”
要搞清楚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咱们还是从论文本身看起。

“涉事”Nature论文题为Living annulative π-extension polymerization for graphene nanoribbon synthesis,简单说就是一种石墨烯纳米带的合成方法。

石墨烯纳米带(GNR)是一种由六边形环状碳分子连接而成的、纳米级别的碳材料。

这种材料的奇妙之处在于,其电子特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本身的宽度、长度和边缘结构。

图片

有研究表明,宽度小于10nm的石墨烯纳米带具有半导体的性质。因此,这种新材料在电子和光电子领域的各种应用中备受关注,被认为是“次时代半导体材料”。

虽然理论模型早在1996年就已被提出,但从制备的角度来说,想要同时从宽度、长度、边缘结构这三个维度来控制GNR的合成,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而来自名古屋大学伊丹实验室的这篇重磅论文,号称首次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石墨烯纳米带的精密合成”:

论文提出了一种名为APEX的聚合技术,该技术能够快速、模块化地合成GNR,并控制其宽度、长度和边缘结构。

研究团队凭借该技术,成功合成了宽度约为1nm的石墨烯纳米带,并且通过简单地改变聚合引发剂和单体的混合比,宽度可以自由改变至约170nm。

图片

当时,日本媒体报道称,这项研究被认为是“划时代”的成果,将在材料科学领域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

而通讯作者、日本知名化学家伊丹健一郎则表示:

这项研究解决了一个多年以来的难题。为实现量产化(我们)已与企业展开合作,希望早日将该技术应用落地。

但就在这篇文章发表一年半之后,反转来了——

论文作者单位伊丹实验室主动撤稿了。

图片

起因是研究团队发现,他们费劲巴拉也没办法复现自家文章的结果,“文章中MALDI-TOF质谱数据的生成和处理方式存在潜在问题”。

撤稿发生后,名古屋大学启动了诚信调查。

而这两天刚刚出炉的调查结果,可以说是让人大跌眼镜:

这篇Nature论文的第一作者矢野裕太(Yuuta Yano),打从2015年起,4年间一直在瞎编数据!

调查报告写道:

前研究生A(矢野裕太)从早期阶段就开始了数据造假行为,这种欺诈每天都在重复。

关键是,他的导师们完全没发现这事儿,还拿着这些伪造的信息投了不少高水平论文。

除了Nature论文之外,现已被撤稿的论文还包括:

图片

另一个离大谱的细节是,原本,按照实验室规定,学生毕业时应该将实验的原始数据和研究样本交接给实验室的老师,并保留原始纸质实验笔记或其扫描版,而后才能对笔记本电脑上的数据进行清理。

但矢野裕太显然没完成交接,还把实验室的MacBook Pro“丢了”。

图片

调查报告指出,实验室笔记本的丢失,极有可能是矢野裕太搞的事。

按理说负责交接的老师、也是论文通讯作者之一的伊藤英人(Hideto Ito)应该注意到这件事,但这个博士毕业的时候刚巧碰上了新冠疫情爆发,学校限制了出入……

至于两位通讯作者,伊丹实验室的伊丹健一郎教授、伊藤英人副教授,报告排除了他俩造假的嫌疑,但也指出:

导师有责任对研究生的科研造假行为进行监督,他们未能做到这一点

通讯作者曾获评日本100位“影响者”
说起来,在事情曝光之前,矢野裕太可以说是三好青年研究者范本了。

图片

他出生于1992年。

2011年,19岁的他考入名古屋大学化学专业,大三的时候加入伊丹健一郎教授的研究生,与伊藤英人一起开展研究。

他在名古屋大学一路拿到了本科(2015)和硕士学位(2017),2020年在伊丹健一郎教授的指导下博士毕业。

他的研究方向为开发石墨烯纳米带和全新的纳米碳结构合成方法,求学期间曾获不少荣誉,包括JSPS(日本学术振兴会)青年科学家研究奖学金、名古屋大学杰出毕业生奖、第18届新型芳香化合物国际研讨会post奖等。

而他的导师伊丹健一郎,更是有“日本有机化学界的超级大boss”之称,是石墨烯及碳纳米材料细分领域的专家。

图片

伊丹健一郎博士毕业于京都大学,2008年成为名古屋大学教授并创办伊丹实验室。

他曾连续数年被评为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2018年还获选为日本100位“影响者”之一。

图片
伊丹健一郎的谷歌学术引用次数
目前,伊丹实验室一共有45名成员,共产出论文360+篇。

至于名古屋大学,不消多说,仅从2000年到2021年,就有7名校友/教授获得诺贝尔奖。

可以说,正值而立之年的矢野原本前途光明,但这下恐怕是要完犊子了……

最后,对于此次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名古屋大学副校长在调查结果出来以后召开了记者发布会,在会上向公众鞠躬致歉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4/03/-7Qn148-bxeuK1uT3cSu0-is.jpg[/img][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4/03/-7Qn148-1ocnZcT3cSlu-xc.jpg[/img]
phytotoxicology-avatar

phytotoxicology

帖子吞了?
ElFirulais(choo choo)-avatar

ElFirulais(choo choo)

额,材料专业。。。
Potassium-avatar

Potassium

apex,启动!
Is That Tony-avatar

Is That Tony

这时候,台式电脑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209/14/-47218_5052bc4cc6331.png[/img]
可以直接掰硬盘
Mazle-avatar

Mazle

如果是中国人

从他老师的角度而言,是不可能搞这个操作的

理由很简单:之前是长江学者,杰青以上级别的课题组老板,不缺顶刊,不大可能为了两篇顶刊搞学术不端,大概率没检查数据

但是考虑到日本人,我记得之前还有一个生物类的一个女学者作假被发现

不能理解日本人脑回路
zcleghern-avatar

zcleghern

学术造假居然可以搞那么久没抓出来

日本这国家真是没救了[s:ac:擦汗]
BeepCatBeat-avatar

BeepCatBeat

我觉得计算机更是重灾区[s:ac:哭笑]
DIEhard33-avatar

DIEhard33

牛逼,日本人各种造假,真造假仙人[s:ac:晕]
BeepCatBeat-avatar

BeepCatBeat

[quote][pid=600494875,31333427,1]Reply[/pid] Post by [uid=41528409]花酌影丶[/uid] (2022-04-03 23:20):

如果是中国人

从他老师的角度而言,是不可能搞这个操作的

理由很简单:之前是长江学者,杰青以上级别的课题组老板,不缺顶刊,不大可能为了两篇顶刊搞学术不端,大概率没检查数据

但是考虑到日本人,我记得之前还有一个生物类的一个女学者作假被发现

不能理解日本人脑回路[/quote]国内老板(可能是全世界的老板都一样)基本都不看实验的

绝大多数老板只是人肉论文润色机,能自己提想法的老板,已经是少数了。更多的是博士出想法,硕士做实验,老板润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