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生活]为了高考的30分:中小学生做出硕博水平的科研成果被质疑: 陷入造假争议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大赛

casserole-avatar

casserole

2020-06-06T08:51:49+00:00

[url]https://3g.163.com/touch/article.html?pagetype=share&app=uc-iflow&docid=FEIFQQVM05349YKB&uc_share_depth=1[/url]

不少人在'六一儿童节'关注到一个很另类的儿童节话题 —— 全国青少年科技大赛。


巧合的是,跟翟天临'不识知网'一样,这一轮关注的草灰蛇线,最早也是从娱乐圈带起。新生代艺人仝卓在线上直播中安慰粉丝,讲述艺考经历,提到通过渠道把自己'复读生'的身份改为'应届生',一时间舆论哗然。

教育部对其身份展开调查后,知乎相关问题下不少答主讲述了自己耳闻目睹的高考'骚操作'。

有位身份疑似高校教师的匿名答主爆料称,有些同事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安到孩子身上,然后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后学校宣传,市里表彰,好处多多。

尽管匿名答主删除了回答,但敏锐的网友早已抓住了关键信息'全国青少年科技大赛'。5 月 31 日,腾讯新闻官方号在知乎直接发问,三天内收获 600 多条回答。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6/09/-7Q5-d7jdKp.jpg.medium.jpg[/img][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6/09/-7Q5-fa7fK19.jpg.medium.jpg[/img]
在很多人眼里,如此权威的赛事跟高校录取相关,也实属正常 —— 高中五大竞赛都能加分保送,凭啥全国青少年科技大赛就不行呢?果然行!


官方报道的是加 20 分,知乎上有利益相关的匿名答主说自己凭借该奖项拿到自主招生中降分 30 分的优待。高考的 30 分会甩开多少人,学霸们自行计算,感受一下吧。


在中国,只要是高考能加分的事情,就有人动歪脑筋。


真相是否如知乎上某些答主说的那么夸张,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常理想来,定是泥沙俱下。没办法,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高考。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6/09/-7Q5-9ad6Km.jpg.medium.jpg[/img][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6/09/-7Q5-agkqKw.jpg.medium.jpg[/img][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6/09/-7Q5-bnskKj.jpg.medium.jpg[/img]

'天才'辈出的大赛

在加分保送的'重赏'之下,全国青少年科技大赛果真 妖孽 天才辈出。

考虑到这类赛事一直走精英教育的路线,所以获奖名单中出现一些让人叹为观止的作品,大概也就可以理解了。都说英雄出少年,科学家显然也出少年。

打开 2019 年刚刚出炉的第 34 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大赛获奖名单,笔者发现不少项目的标题,猛一看会被错认为是硕博毕业论文标题。

先来看一等奖的几个标题。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6/09/-7Q5-4ht1Ku.jpg.medium.jpg[/img]

只看标题的话,二等奖的项目也是很厉害的。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6/09/-7Q5-gwh8Ku.jpg.medium.jpg[/img]


都说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大部分本科生,怕也做不出这样的课题。千万不要少见多怪,全国青少年科技大赛获奖作品在最近十年都是这个样子。

第 33 届一等奖名单中的几个。


劝退专业出身的笔者随手查了一个自己'应该能看懂'的项目介绍,发现人跟人的差距确实太大了。在某项化合物调节脂代谢和细胞外基质生成的研究中,给出了多达 19 张相关图片。没有什么穿着实验服在实验室里的摆拍,全都是硬数据。笔者挑了几张,让学霸们感受感受。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6/09/-7Q5-3v4vKt.jpg.medium.jpg[/img][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6/09/-7Q5-7d6tK19.jpg.medium.jpg[/img]

看清楚,这又是老鼠又是荧光又是跑胶的,竟然是是一位中学女生独立完成的。恐怕很多人博二也搞不定吧,遑论独立完成!

果真江山代有人才出,长江后浪推前浪......

后浪背后的操盘手

前浪们承受的压力,后浪们感受不到。看那前方,怎么也看不到岸,后面还有一班天才追赶。可是细细想来,部分后浪背后的操盘手是前浪吧。

为了在名校录取中占得先手,谎报少数民族、艺体特长加分这都已是人尽皆知的套路。部分前浪们看着自己不成器的后浪,就把脑筋动在科技创新上。

随着高校自主招生的放开,不少大学将在刊物发表文章或论文列为自主招生的报名资格之一。此前便有媒体报道了临时抱佛脚发表文章的学生越来越多,不乏个别家长在其中钻营取巧。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前浪想尽办法帮后浪,还真不是中国父母的专利。

去年 11 月,《Nature》报道了韩国学者在发表论文时给自己子女挂名的现象。为了让子女考上更好的大学,韩国的部分学者帮助子女在论文中不正当署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其中大部分是自己的子女或熟人的孩子。


2014 年,JAMA 子刊 JAMA Internal Medicine 发表了一篇题为 Availability of Consumer Prices From Philadelphia Area Hospitals for Common ServicesElectrocardiograms vs Parking 的研究。

该篇论文的作者之一是 14 岁的吉莉安伯恩斯坦 (Jillian Bernstein) ,而她的父亲约瑟夫 (Joseph) 是宾夕法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的整形外科医生。

这则新闻引起了《华尔街日报》的注意,医学博士罗伯特斯坦布鲁克 (Robert Steinbrook) 发表了一篇关于吉莉安的简介,他不无深意地说,这么年轻的作者'非常、非常不寻常'。

言下之意相信聪明的读者都懂。

今年 5 月,国际知名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迎来了刊物两百多年历史上最年轻的作者 Thomas F. Khairy。这位 15 岁的加拿大少年在该杂志以一作身份发表论文 Infections Associated with Resterilized Pacemakers and Defibrillators,研究发现在人体内植入经过回收并重新消毒的起搏器和除颤器是安全的。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 Paul Khairy 是 Thomas 的父亲,因为他与通讯作者 Paul Khairy 的亲子关系,撤稿观察网站对此的态度也是颇为微妙,他们在报道中突出描述了 Thomas F. Khairy 得知论文接收后低调的行为,有几分影射的意思。

造假,既破坏了公平,也扼杀了科研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