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stySponge
2020-03-13T15:26:34+00:00
星期六的晚上,父母找我视频聊天。父亲聊天的过程中有些语无伦次,我就知道他喝酒了。我父亲的酒量还算不错,但一旦喝了酒话就会特别多,这么多年下来我也习惯了。这件事里不一般的地方在于:他平时饭局还算不少,喝多的情况没有一周一次也有两周一次,但这次却是他过年一来第一次喝多。
当然原因我也能猜到:他终于能松一口气了。
我的父亲是老家——一个十八线小城市的传染病医院院长。这座城市不在武汉,他也不是第一线的人员,所以相比最艰苦的那一批他的压力算小的。但就算这样的小城市,也还是有那么几例病例的。虽然抗疫任务是市里所有医院共同承担,不过他那里顾名思义是任务最重的。
我是年三十的早上到的老家,在那之前几天父亲专门视频我,让我回家路上戴上口罩做好防护。那时我已经在网上看到了武汉新型肺炎的消息,但还没法预想到它会发展成后来的情况。而以他的位置,无疑是意识到了一些苗头,所以在湖北以外还没出现几个病例的时候就提醒了我。
到火车站的时候,来接我的是舅舅,这也是非常少见的情况。我一年回老家两次,所以他非常在乎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每次都会自己开车到火车站接我。我意识到他很忙,而那时候仅仅是个开始。我在老家的几天里,他每天早上在我醒来之前就匆匆吃完早饭赶去医院,中午时间太短所以午饭没有机会回家吃,晚餐便成了他唯一的坚持。假期最初的几天里,因为要做各种各样的安排,他每天需要在医院待到晚上十点甚至更晚,很多天他回家的时候我们已经准备睡觉了,有几天我甚至不知道他有没有回家。但晚餐时间他一定会花上半个小时开车回家和我们一起吃晚饭,再花半个小时开车回到医院。
饭桌上的话题永远都是他在医院里的工作。他说到医院里的医生护士们主动请命前往抗疫一线,说到丈夫送妻子妻子送丈夫进隔离区的景象,说到隔离区内一个小姑娘家长都在其他地方治疗所以一个护士做了她的“妈妈”……虽然老家的疫情算不上严重,但发生的这些事情和其他地方一样动人。他说到很多单位找到他们医院捐各种物资,很多东西其实他们拿到了都不知道怎么用,不过他要求对每一笔捐赠都做好记录,结束以后一家一家的感谢……这些话题有不少其实我不太懂,母亲应该也不懂,但我们全都静静地听他讲,那应该是他排解压力的方式。
之后的几天里,他的任务相对轻松了一些。该做的计划都做得差不多了,执行是手下人的工作,于是他晚饭以后不再需要去医院了。我就在视频网站上找电影投在家里的电视上,三个人在睡觉前看一部电影。这几乎是整个假期里我们一家三口除了晚饭以外的唯一共同活动。
他依旧会在聊天的时候讲工作的事情。比如他在动员的最开始就制定了口罩和防护服的使用计划,要求严格控制进入隔离区的人次节省防护用品的使用,于是整个医院的口罩和防护服使用情况非常稳定,而市里的其他医院因为最初的管理比较混乱,不久就遇到了防护用品短缺的情况。比如因为秘书工作的失误,市卫生部门领导向省里汇报的时候一个数据出了错。一个本应是“病床”的地方写成了“病房”,而隔离的时候用的是单间所以病床数远远不如病房数。市领导说完以后意识到不对,但当着省领导的面没法改口。于是他向市领导打了一份报告,申请增设两层楼的预备隔离病房,这样一来隔离病房数就和市领导汇报的数量能够对上了。比如他们医院在市电视台放了一个疫情热线的广告,有一天省里检查组打了这个热线,他们的回答非常专业得到了省里的表扬,说有些市的热线根本打不通。我开玩笑说他就知道自夸,但心里是非常为他自豪的。
虽然抗疫还算不上全面胜利,但老家的病例已经清零,防控外部输入是政府部门的主要任务,医疗系统也不再是“前线”了。周六的视频里,他说这么多天以来他第一次有了一个不用去医院的真正的休息日,所以他喝了酒我也非常理解。虽然喝完酒以后他一定会唠叨我找女朋友之类让我不愉快的话题,但毕竟是这个时期,就让他唠叨唠叨吧。
他的名字不会像钟南山这些名人一样出现在全国,甚至省里恐怕也只会在偶尔的报告中提那么两下。在整个抗疫里,他做的真的只是一点微小的工作。然而,正是这些微小的人做的微小的工作集合在一起,达到了我们取得的成就。所以我突然有冲动写下这么一篇小学作文似的流水账文字,感谢他,也感谢那些和他一样做了微小的工作而又不值得被提起名字的人们。
当然原因我也能猜到:他终于能松一口气了。
我的父亲是老家——一个十八线小城市的传染病医院院长。这座城市不在武汉,他也不是第一线的人员,所以相比最艰苦的那一批他的压力算小的。但就算这样的小城市,也还是有那么几例病例的。虽然抗疫任务是市里所有医院共同承担,不过他那里顾名思义是任务最重的。
我是年三十的早上到的老家,在那之前几天父亲专门视频我,让我回家路上戴上口罩做好防护。那时我已经在网上看到了武汉新型肺炎的消息,但还没法预想到它会发展成后来的情况。而以他的位置,无疑是意识到了一些苗头,所以在湖北以外还没出现几个病例的时候就提醒了我。
到火车站的时候,来接我的是舅舅,这也是非常少见的情况。我一年回老家两次,所以他非常在乎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每次都会自己开车到火车站接我。我意识到他很忙,而那时候仅仅是个开始。我在老家的几天里,他每天早上在我醒来之前就匆匆吃完早饭赶去医院,中午时间太短所以午饭没有机会回家吃,晚餐便成了他唯一的坚持。假期最初的几天里,因为要做各种各样的安排,他每天需要在医院待到晚上十点甚至更晚,很多天他回家的时候我们已经准备睡觉了,有几天我甚至不知道他有没有回家。但晚餐时间他一定会花上半个小时开车回家和我们一起吃晚饭,再花半个小时开车回到医院。
饭桌上的话题永远都是他在医院里的工作。他说到医院里的医生护士们主动请命前往抗疫一线,说到丈夫送妻子妻子送丈夫进隔离区的景象,说到隔离区内一个小姑娘家长都在其他地方治疗所以一个护士做了她的“妈妈”……虽然老家的疫情算不上严重,但发生的这些事情和其他地方一样动人。他说到很多单位找到他们医院捐各种物资,很多东西其实他们拿到了都不知道怎么用,不过他要求对每一笔捐赠都做好记录,结束以后一家一家的感谢……这些话题有不少其实我不太懂,母亲应该也不懂,但我们全都静静地听他讲,那应该是他排解压力的方式。
之后的几天里,他的任务相对轻松了一些。该做的计划都做得差不多了,执行是手下人的工作,于是他晚饭以后不再需要去医院了。我就在视频网站上找电影投在家里的电视上,三个人在睡觉前看一部电影。这几乎是整个假期里我们一家三口除了晚饭以外的唯一共同活动。
他依旧会在聊天的时候讲工作的事情。比如他在动员的最开始就制定了口罩和防护服的使用计划,要求严格控制进入隔离区的人次节省防护用品的使用,于是整个医院的口罩和防护服使用情况非常稳定,而市里的其他医院因为最初的管理比较混乱,不久就遇到了防护用品短缺的情况。比如因为秘书工作的失误,市卫生部门领导向省里汇报的时候一个数据出了错。一个本应是“病床”的地方写成了“病房”,而隔离的时候用的是单间所以病床数远远不如病房数。市领导说完以后意识到不对,但当着省领导的面没法改口。于是他向市领导打了一份报告,申请增设两层楼的预备隔离病房,这样一来隔离病房数就和市领导汇报的数量能够对上了。比如他们医院在市电视台放了一个疫情热线的广告,有一天省里检查组打了这个热线,他们的回答非常专业得到了省里的表扬,说有些市的热线根本打不通。我开玩笑说他就知道自夸,但心里是非常为他自豪的。
虽然抗疫还算不上全面胜利,但老家的病例已经清零,防控外部输入是政府部门的主要任务,医疗系统也不再是“前线”了。周六的视频里,他说这么多天以来他第一次有了一个不用去医院的真正的休息日,所以他喝了酒我也非常理解。虽然喝完酒以后他一定会唠叨我找女朋友之类让我不愉快的话题,但毕竟是这个时期,就让他唠叨唠叨吧。
他的名字不会像钟南山这些名人一样出现在全国,甚至省里恐怕也只会在偶尔的报告中提那么两下。在整个抗疫里,他做的真的只是一点微小的工作。然而,正是这些微小的人做的微小的工作集合在一起,达到了我们取得的成就。所以我突然有冲动写下这么一篇小学作文似的流水账文字,感谢他,也感谢那些和他一样做了微小的工作而又不值得被提起名字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