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Frappé
2021-04-19T14:06:01+00:00
先说二月革命的背景
二月革命诞生的直接原因,在于沙俄军队不再支持尼古拉二世。
例如,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主席M. B.罗将柯按照俄国资产阶级帝国主义集团的意愿于1917年3月11日致电各方面军总司令官,对于将权力交给“全国都能信任的并将受委托组织一个全体人民信赖的政府的人”的计划作了说明。
当时沙俄军队最有名望的勃鲁西诺夫的态度是这样的:
西南方面军总司令官A. A.勃鲁西洛夫在回电中写道“我有责任报告,在当前的严重时刻我看不出有其他的出路。动乱时期必须彻底结束,为的是不让外部敌人从中渔利。这对保持军队的严整与战斗力同样是必要的。请注意,战争的失败将造成俄国的覆灭,而如果不迅速在国内建立健全的秩序和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其他方面军的总司令官也表示了类似的意见。
勃鲁西诺夫的回应引发的后果是:
罗将柯的电报连同各方面军总司令官的回电被送交尼古拉二世的大本营。同时,各方面的人士,包括勃鲁西洛夫在内,还直接请求沙皇让位。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让权给米哈伊尔•罗曼诺夫。尼古拉•尼古拉也维奇大公再次被任命为最高统帅。
但仅仅是军队高层的反对就能逼迫沙皇退位么?
3月11日晨,首都圣彼得堡,在布尔什维克的号召下爆发了武装起义。3月12日,起义席卷全城。部队也开始转到工人方面来。专制制度被推翻。
注意,3月11日清晨,布尔什维克就发动了起义;起义是需要准备时间的,不是你昨晚上商量好了今早就开干。
显然真正的顺序是,布尔什维克先发动了起义,然后M. B.罗将柯才致电各方面军司令官,接着才是勃鲁西诺夫的回应,最后才是尼二宣布退位。
再看看关于立宪会议方面的因素
立宪民主党领袖、继续奉行沙皇政权侵略政策的拥护者n H.米留可夫,在3月20日宣布《临时政府发表告俄国人民书》,声明它“将竭尽全力保障俄国军队所需要的一切,以期进行战争直到胜利......严格地保持将我国同其他强国连接在一起的同盟,并始终不渝地履行协约各国所缔结的协定。”
1917年5月20日召开全俄 陆、海军军官代表大会。大会对临时政府表示支持,主张继续进行战争,在前线实施进攻,并限制部队委员会的活动。M. B.阿列克谢也夫在大会上作了发言,他把布尔什维克提出的不要割地、不索取赔款的和平纲领称作“空洞的漂亮话”。他的发言激起工人和士兵的愤慨。
最后,6月5日临时政府免除阿列克谢也夫的最高统帅职务。
5月1日临时政府向各盟国发出一份所谓“米留可夫照会”,其中谈到俄国将严格履行它的义务,直至取得决定性胜利。照会在报刊上公布后,激起人民群众对政府外交政策的愤怒。5月3—4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和其他一些大的工业中心,都发生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米留可夫和古契柯夫被迫下台。
那么问题来了,我以上举了三个立宪会议发生的事情,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没?
首先,立宪会议里,没布尔什维克什么事,布尔什维克带领工农在前线浴血奋战,做军队基层士兵的工作;立宪会议直接继承了沙皇的权力,享受。
按照列宁的原话,“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在苏维埃中取得了优势。这是由于大部分经过革命斗争考验的工人骨干正在战争的前线,工人队伍中增加了从农村中来的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人,以及革命激起各阶层居民投身积极的政治活动,而这些人中绝大部分是小资产阶级的缘故。汹涌的小资产阶级浪潮吞没了一切,它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思想上压倒了觉悟的无产阶级,就是说,用小资产阶级的政治观点感染了和俘虏了非常广大的工人群众。”
其次,立宪会议虽然推翻了沙皇,但是继续执行沙俄参加一战的政策不变,这完全违背了革命的初衷。
再三,当时的各种环境,显然群众是完全不站在立宪会议这边的,不然阿列克谢也夫,米留可夫和古契柯夫也不会连续下台。
类似袁腾飞之流的人,从来都是只从一个方面胡编滥造,而不是从整件事件的各方面去解读。
如果立宪会议真的那么好,为什么阿列克谢也夫,米留可夫和古契柯夫会先后辞职谢罪?
如果立宪会议真的代表人民,为何不停止战争?
二月革命诞生的直接原因,在于沙俄军队不再支持尼古拉二世。
例如,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主席M. B.罗将柯按照俄国资产阶级帝国主义集团的意愿于1917年3月11日致电各方面军总司令官,对于将权力交给“全国都能信任的并将受委托组织一个全体人民信赖的政府的人”的计划作了说明。
当时沙俄军队最有名望的勃鲁西诺夫的态度是这样的:
西南方面军总司令官A. A.勃鲁西洛夫在回电中写道“我有责任报告,在当前的严重时刻我看不出有其他的出路。动乱时期必须彻底结束,为的是不让外部敌人从中渔利。这对保持军队的严整与战斗力同样是必要的。请注意,战争的失败将造成俄国的覆灭,而如果不迅速在国内建立健全的秩序和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其他方面军的总司令官也表示了类似的意见。
勃鲁西诺夫的回应引发的后果是:
罗将柯的电报连同各方面军总司令官的回电被送交尼古拉二世的大本营。同时,各方面的人士,包括勃鲁西洛夫在内,还直接请求沙皇让位。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让权给米哈伊尔•罗曼诺夫。尼古拉•尼古拉也维奇大公再次被任命为最高统帅。
但仅仅是军队高层的反对就能逼迫沙皇退位么?
3月11日晨,首都圣彼得堡,在布尔什维克的号召下爆发了武装起义。3月12日,起义席卷全城。部队也开始转到工人方面来。专制制度被推翻。
注意,3月11日清晨,布尔什维克就发动了起义;起义是需要准备时间的,不是你昨晚上商量好了今早就开干。
显然真正的顺序是,布尔什维克先发动了起义,然后M. B.罗将柯才致电各方面军司令官,接着才是勃鲁西诺夫的回应,最后才是尼二宣布退位。
再看看关于立宪会议方面的因素
立宪民主党领袖、继续奉行沙皇政权侵略政策的拥护者n H.米留可夫,在3月20日宣布《临时政府发表告俄国人民书》,声明它“将竭尽全力保障俄国军队所需要的一切,以期进行战争直到胜利......严格地保持将我国同其他强国连接在一起的同盟,并始终不渝地履行协约各国所缔结的协定。”
1917年5月20日召开全俄 陆、海军军官代表大会。大会对临时政府表示支持,主张继续进行战争,在前线实施进攻,并限制部队委员会的活动。M. B.阿列克谢也夫在大会上作了发言,他把布尔什维克提出的不要割地、不索取赔款的和平纲领称作“空洞的漂亮话”。他的发言激起工人和士兵的愤慨。
最后,6月5日临时政府免除阿列克谢也夫的最高统帅职务。
5月1日临时政府向各盟国发出一份所谓“米留可夫照会”,其中谈到俄国将严格履行它的义务,直至取得决定性胜利。照会在报刊上公布后,激起人民群众对政府外交政策的愤怒。5月3—4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和其他一些大的工业中心,都发生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米留可夫和古契柯夫被迫下台。
那么问题来了,我以上举了三个立宪会议发生的事情,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没?
首先,立宪会议里,没布尔什维克什么事,布尔什维克带领工农在前线浴血奋战,做军队基层士兵的工作;立宪会议直接继承了沙皇的权力,享受。
按照列宁的原话,“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在苏维埃中取得了优势。这是由于大部分经过革命斗争考验的工人骨干正在战争的前线,工人队伍中增加了从农村中来的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人,以及革命激起各阶层居民投身积极的政治活动,而这些人中绝大部分是小资产阶级的缘故。汹涌的小资产阶级浪潮吞没了一切,它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思想上压倒了觉悟的无产阶级,就是说,用小资产阶级的政治观点感染了和俘虏了非常广大的工人群众。”
其次,立宪会议虽然推翻了沙皇,但是继续执行沙俄参加一战的政策不变,这完全违背了革命的初衷。
再三,当时的各种环境,显然群众是完全不站在立宪会议这边的,不然阿列克谢也夫,米留可夫和古契柯夫也不会连续下台。
类似袁腾飞之流的人,从来都是只从一个方面胡编滥造,而不是从整件事件的各方面去解读。
如果立宪会议真的那么好,为什么阿列克谢也夫,米留可夫和古契柯夫会先后辞职谢罪?
如果立宪会议真的代表人民,为何不停止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