𝖑𝖎𝖌𝖍𝖙
2020-10-11T07:12:00+00:00
阻碍幸福的最大问题就是认识单一化。单一化的认识就阉割了一切获得幸福的可能性。
比如很多同志认为成绩很有用,钱很有用,时间一长,就会慢慢认为,成绩好和有钱的人就该处处比别人好。现实显然不是这样。如此一来,除非像头埋进沙子的鸵鸟一样继续埋头固化认知,逃避现实,否则便会不可避免的出现怀疑,暴躁等负面情绪。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是其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的社会关系包括一切社会关系和感情关系,亲情友情爱情等等。一个人的幸福感绝大多是来源于他和身边人的感情回馈程度。人的本性是社会性动物,内在的生物性的驱动是永远无法忽视和否定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多次提到资本是以物质为中介的社会关系。当我们把钱看做通往幸福的必要条件时,我们就已经被异化了。真正的幸福永远是在矛盾的平衡和统一。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和关系,只有平衡的事物和关系。这些年网络思想也不断的在解放,以至于出现了女拳啦异装癖啦gay啦还有半藏森林这种茶艺,有的人理解错误以为幸福就是要骚起来快活起来,其实并不是。幸福的原则是真心实意的付出和接受。如果你真爱你的伴侣、家人、朋友,为什么不能用一些让他们开心的方法去取悦他们呢?这个过程是相互的,矛盾在对立中统一,只有达到了真正的内在的和谐,才能让人获得幸福感,而且是无限丰富的幸福感。当然了,大多数人一辈子也理解不到这,只能拧巴一辈子。和谐的精神是什么呢?世界由矛盾组成,矛盾达到优美的平衡就是和谐。个人的和谐,家庭的和谐,构建起社会的和谐,这才有可能幸福。当自以为打败了大多数同龄人,其实是把自己的灵魂打碎了,堕落到了空虚的漩涡里面,当然了,这并不完全是钱或者功利思想的错。这种思想的空虚,简单来说,就是有个漂亮的外壳,实际是个five。
幸福有很多种,需求得到了满足我觉得便可以称之为幸福。此处我分为生理需求,情感需求,事业追求,内心的精神追求这四个层次,最底层的显然很好理解。吃一顿好吃的饭,运动后喝一瓶可乐,睡觉有柔软的被子,甚至伤心时候有抚摸和拥抱(抚摸和拥抱不仅是简单的精神安慰,在生物层面上也会产生一些激素帮助安抚神经,这也是人的动物性的体现)。而社会所宣扬的幸福感,譬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本处于第三层。拿到好的成绩,努力学习为国家发展出力,或是努力提升自我多赚钱,赚到了钱就收获了自由(此处存疑)等等,都是第三层的体现。而最后一层自我精神世界的丰富还离普通人太过遥远此处不提。问题便出现在这里。绝大多数人的目标和抱负,无论短期长期,多数都拥挤在第三层。从中考高考到考研雅思托福到求职工作,其间种种,没有一点是和第二层情感需求沾边的。所以也不奇怪为什么初中高中有这么多叛逆青少年(印象最深的是那个高架桥上直接拉开车门跳下去的小孩,真的悲剧),硕博跳楼频繁。我们的教育根本就没有培养情感的这个功能。中间缺了一层,就像一个没长腹肌的人,即使脸帅似吴彦祖,但是轻轻一推就站不稳,而且因为没有腹肌拉屎都没力气。缺失的这一层需要靠自己补回来,而大多数的家庭在这个问题上多多少少是有缺失的,以至于孩子到了二十来岁还在这缺腹肌拉不出粑粑,陷入各种舔狗啊虐恋啊pua啊。知乎虎扑豆瓣情感区90%的帖子都是这毛病,自己都拉不出屎还想和别人一起双人拉屎。
认识单一化的缺点就在这里。我们可以把目光聚焦在学业事业这些东西,因为第一层有稳定的国家托着,亲爸妈和扶贫办都不会放任一个人饿死,第四层缺了问题不大,本来第四层就是属于艺术家作家等大佬的奢侈品。而第二层此时就是最重要的。发达的事业不一定能带来幸福感,但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带来十分确定的幸福感。为什么农村自杀率居高不下,硕士博士自杀率也逐渐在新闻上越来越多?前者因为生活压力根本没条件搞起良性的人际关系和感情,而部分研究生们由于长久所受的教育让他们把学业当成了人生的最大目标,一旦有什么闪失便内心崩溃。出于对比,一个有着幸福的家庭的男人即使白天受尽老板折磨和同事勾心斗角,晚上下班爬出这个粪坑依然有一个温暖的家,有老婆和孩子,此处即使不谈什么家庭责任感,这份温暖的感情也让他可以离自杀远远的。但可怜的研究生们没有。甚至很多已经崩溃的研究生不愿意quit,认为一旦放弃读研便相当于失去了学位和事业,还要忍受他人的目光。这就是长久的功利主义教育对人的异化,把人活生生变成学习机器,毕业了也要变成国家机器上的一个没有人性的螺丝钉。不得不说发达国家的大学们对研究生的心理的照顾要比国内完善的多,也有完善的quit机制,不会让人一无所有的退出。
初中时候班主任虽然是英语老师,但是她却非常喜欢传统文化(就是弟子规那套东西)。当时的同学们(包括我)的感觉大多是觉得,一,恶心又迂腐,二,不就是想让我们乖乖听话?但是现在看来,所谓孝道,父慈子孝之类的东西,更重要的意义是给出一条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的道路(当然这里都是相互的,伟大领袖就说过先父慈才有子孝)。虽然弟子规这种东西构建的是传统家庭的家庭关系,但是对现在的人也还是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家和万事兴这句话不是说着玩的。这个万事不指代别的,单说自己手头的事情,一个和谐的亲情友情关系也足够起到火箭一样的助推作用。弟子规这个东西虽然满篇繁文缛节封建糟粕,但是开篇第一句话的逻辑就说明作者是个明白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圣人训是扯淡了,但是后面所提到的顺序则是一点不差,直接把学习放在最后一位。注意这里说的学文指的是狭义的为了考试做官而学习的那个学习,不是让人完全不学习。
很喜欢一句话说,爷不反对努力,爷也很努力,但爷不明白什么叫“努力一点就比别人优秀一点”。阉割了自己经营好感情的能力,那才是真的失败。
比如很多同志认为成绩很有用,钱很有用,时间一长,就会慢慢认为,成绩好和有钱的人就该处处比别人好。现实显然不是这样。如此一来,除非像头埋进沙子的鸵鸟一样继续埋头固化认知,逃避现实,否则便会不可避免的出现怀疑,暴躁等负面情绪。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是其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的社会关系包括一切社会关系和感情关系,亲情友情爱情等等。一个人的幸福感绝大多是来源于他和身边人的感情回馈程度。人的本性是社会性动物,内在的生物性的驱动是永远无法忽视和否定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多次提到资本是以物质为中介的社会关系。当我们把钱看做通往幸福的必要条件时,我们就已经被异化了。真正的幸福永远是在矛盾的平衡和统一。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和关系,只有平衡的事物和关系。这些年网络思想也不断的在解放,以至于出现了女拳啦异装癖啦gay啦还有半藏森林这种茶艺,有的人理解错误以为幸福就是要骚起来快活起来,其实并不是。幸福的原则是真心实意的付出和接受。如果你真爱你的伴侣、家人、朋友,为什么不能用一些让他们开心的方法去取悦他们呢?这个过程是相互的,矛盾在对立中统一,只有达到了真正的内在的和谐,才能让人获得幸福感,而且是无限丰富的幸福感。当然了,大多数人一辈子也理解不到这,只能拧巴一辈子。和谐的精神是什么呢?世界由矛盾组成,矛盾达到优美的平衡就是和谐。个人的和谐,家庭的和谐,构建起社会的和谐,这才有可能幸福。当自以为打败了大多数同龄人,其实是把自己的灵魂打碎了,堕落到了空虚的漩涡里面,当然了,这并不完全是钱或者功利思想的错。这种思想的空虚,简单来说,就是有个漂亮的外壳,实际是个five。
幸福有很多种,需求得到了满足我觉得便可以称之为幸福。此处我分为生理需求,情感需求,事业追求,内心的精神追求这四个层次,最底层的显然很好理解。吃一顿好吃的饭,运动后喝一瓶可乐,睡觉有柔软的被子,甚至伤心时候有抚摸和拥抱(抚摸和拥抱不仅是简单的精神安慰,在生物层面上也会产生一些激素帮助安抚神经,这也是人的动物性的体现)。而社会所宣扬的幸福感,譬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本处于第三层。拿到好的成绩,努力学习为国家发展出力,或是努力提升自我多赚钱,赚到了钱就收获了自由(此处存疑)等等,都是第三层的体现。而最后一层自我精神世界的丰富还离普通人太过遥远此处不提。问题便出现在这里。绝大多数人的目标和抱负,无论短期长期,多数都拥挤在第三层。从中考高考到考研雅思托福到求职工作,其间种种,没有一点是和第二层情感需求沾边的。所以也不奇怪为什么初中高中有这么多叛逆青少年(印象最深的是那个高架桥上直接拉开车门跳下去的小孩,真的悲剧),硕博跳楼频繁。我们的教育根本就没有培养情感的这个功能。中间缺了一层,就像一个没长腹肌的人,即使脸帅似吴彦祖,但是轻轻一推就站不稳,而且因为没有腹肌拉屎都没力气。缺失的这一层需要靠自己补回来,而大多数的家庭在这个问题上多多少少是有缺失的,以至于孩子到了二十来岁还在这缺腹肌拉不出粑粑,陷入各种舔狗啊虐恋啊pua啊。知乎虎扑豆瓣情感区90%的帖子都是这毛病,自己都拉不出屎还想和别人一起双人拉屎。
认识单一化的缺点就在这里。我们可以把目光聚焦在学业事业这些东西,因为第一层有稳定的国家托着,亲爸妈和扶贫办都不会放任一个人饿死,第四层缺了问题不大,本来第四层就是属于艺术家作家等大佬的奢侈品。而第二层此时就是最重要的。发达的事业不一定能带来幸福感,但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带来十分确定的幸福感。为什么农村自杀率居高不下,硕士博士自杀率也逐渐在新闻上越来越多?前者因为生活压力根本没条件搞起良性的人际关系和感情,而部分研究生们由于长久所受的教育让他们把学业当成了人生的最大目标,一旦有什么闪失便内心崩溃。出于对比,一个有着幸福的家庭的男人即使白天受尽老板折磨和同事勾心斗角,晚上下班爬出这个粪坑依然有一个温暖的家,有老婆和孩子,此处即使不谈什么家庭责任感,这份温暖的感情也让他可以离自杀远远的。但可怜的研究生们没有。甚至很多已经崩溃的研究生不愿意quit,认为一旦放弃读研便相当于失去了学位和事业,还要忍受他人的目光。这就是长久的功利主义教育对人的异化,把人活生生变成学习机器,毕业了也要变成国家机器上的一个没有人性的螺丝钉。不得不说发达国家的大学们对研究生的心理的照顾要比国内完善的多,也有完善的quit机制,不会让人一无所有的退出。
初中时候班主任虽然是英语老师,但是她却非常喜欢传统文化(就是弟子规那套东西)。当时的同学们(包括我)的感觉大多是觉得,一,恶心又迂腐,二,不就是想让我们乖乖听话?但是现在看来,所谓孝道,父慈子孝之类的东西,更重要的意义是给出一条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的道路(当然这里都是相互的,伟大领袖就说过先父慈才有子孝)。虽然弟子规这种东西构建的是传统家庭的家庭关系,但是对现在的人也还是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家和万事兴这句话不是说着玩的。这个万事不指代别的,单说自己手头的事情,一个和谐的亲情友情关系也足够起到火箭一样的助推作用。弟子规这个东西虽然满篇繁文缛节封建糟粕,但是开篇第一句话的逻辑就说明作者是个明白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圣人训是扯淡了,但是后面所提到的顺序则是一点不差,直接把学习放在最后一位。注意这里说的学文指的是狭义的为了考试做官而学习的那个学习,不是让人完全不学习。
很喜欢一句话说,爷不反对努力,爷也很努力,但爷不明白什么叫“努力一点就比别人优秀一点”。阉割了自己经营好感情的能力,那才是真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