𝕬𝖇𝖞𝖘𝖒
2020-07-09T08:52:44+00:00
如果你出生在河南的郑州,或少数几个城市的城区,那么恭喜你,你的难度确实没有达到炼狱级别。
如果在你的学习成长过程中,父母都陪在你身边,可以为你答疑解惑,好好沟通,那么也恭喜你,你的难度也没有达到炼狱级别。
而现实是非常残酷的,经济落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再加上录取难度,全省一亿人没有985,只有一所211,也只有炼狱才能形容这个考试难度。我来自河南的一个普通地级市的农村,说一下我身边的例子。从小升初开始,就突然发现身边的小学同学有的没有升到初中来。联想到有的孩子父母都在外打工,他们应该是辍学打工去了
我清晰的记得我升初中时,初一分了三个班,一个班80多个人,等我到初三后我们只剩下了两个班,一个班30多个人,250个人到初三剩下六七十个人。辍学的人无非是因为父母在外打工,或者单亲,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有多无助我没有机会知道,但这个辍学率又提醒着我应该是很无助。环境的残酷对于走到高考的我们来说这不是炼狱是什么?有一个和我关系还可以的女生,当我得知她考不上我们县最好的高中就要相亲结婚时,我幼小单纯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一方面以她的成绩确实很难考上,但大部分原因要归结到她的家庭和我们初中太烂上!初三30多个人的课堂,老师在上面讲,很多人在下面小声说话,上课都是乱哄哄的。而且她父母告诉她考不上就回家相亲,在这种环境和压力下能指望她好好学习,考上高中吗?另一方面结婚两个字,对那个年纪,还憧憬美好爱情,连恋爱都没谈过的我们是多么遥远。在我们班最后的这三十多个人,算上掏钱和复读,最终只有八九个人上了我们那边最好的高中。如果从初一入学开始算我们整个学校录取率的话,15/240=0.0625。胜出的基本都是有父亲或母亲或双亲陪伴的且父母也支持读书的。绝大部分女生都面临父母扯后腿,让她们赶紧退学回家相亲或外出打工补贴家用的窘境。少部分男生也会受到父母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大部分同学最终都避免不了辍学打工的命运。我很幸运,当时父母亲虽然也出去打工,但大部分时候还是有人陪伴的,父母也一直很支持我,虽然父母没有都出去打工导致贫穷,。很多没经历过的人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每天认真听讲,回家吃好饭,坚持锻炼,睡好觉就可以了。学习上有困难可以让父母请家教专门辅导一下。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看国内外文学名著,感觉语文差的一定是偷懒。又想起来一件事,我小学时候特别喜欢看书,就求爸爸给我买本书,然后爸爸给了我十块钱让我自己去买。我们乡下是没有二手书市场的,我也重来没有自己买过书,不知道去哪里。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就跑到新华书店,发现我这十块钱什么正儿八经的名著都买不了,只能买了本九块多的新华字典。陪我来的这个同学家庭条件好一点,买了本正儿八经的书。从此以后我绝口不提买书的事了。还有英语,我上初一开始认识26个英文字母。应该有不少市区的同学小学,甚至上学前就开始接触英文字母,单词了吧。还有课外辅导,在城市里面可以请到比较好的老师,乡下的辅导班老师很差,高中之后全体住校,也不存在课外的辅导。除此之外,有些孩子要自己做饭,天天面条稀饭,没有肉,没有牛奶,一年四季萝卜青菜,饿着肚子在上课。还有一些孩子没有自己睡觉的屋子,是和兄弟姐妹或者父母挤在一张床上的,写作业都得自己找地方,同时面对他们父母不想让他们上学的压力。因为上学开销太大,最后读不出来白白浪费青春,浪费钱,同样的时间如果打工还能挣不少钱,一出一进要差很多钱。他们父母大多也没读过书,在他们眼里读书和不读书没多大差别。所以天资聪慧又怎么样,能敌得过环境吗?能敌得过寂寞孤独和贫穷吗?有多少人连努力的机会都没有!
初中是我学习生涯中最快乐的时光,因为父母在身边,还可以回家吃饭,看电视。但对大部分同学而言学习并不快乐。
现在我在这里发一下声音,也是希望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这种不公平,希望。但可悲的是绝大部分那里的人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明白他们遭遇了什么,他们根本想象不出来北京上海等城市中产以上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学习环境!那里的人有着怎样优越的生活!那里的孩子一顿饭,一双鞋可能就花掉了好多高中生大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读书本来应该是大部分农村孩子唯一的出路!但这条路他们却又要比人家坎坷的多!而河南,14亿人当中的1亿人,全国110所211,河南只有一所郑州大学,没有985。
到高中之后,各个乡镇的人都到这一个学校来,而且高中学费生活费也有开销了,再加上农业大县,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所以高中实行住校,封闭式管理。我的父母也出去打工了。
从小学开始,我所接受的教育都是以考上我们那边最好的县级高中为目标的。结果真当我考上高中之后,我还没缓过劲来,高中是什么?
高中的作息时间是早上五点半起床跑操,中午有午休,晚上十点寝室熄灯。这是我最黑暗的三年。我很嗜睡,习惯自己安排时间,与高中生活格格不入。我们高中有三十多个班,每个班七十多个人。我的成绩维持在前十名左右,但我真的没怎么尽力。这是我们县最好的学校,这不是比好的学校,是比烂的学校。因为我身边有很多像我一样睡不醒,吃不饱的同学,至于洗头发,洗脚,洗衣服就完全看自觉了,都要挤时间。重男轻女在我们这里也很严重,有的女生晚饭就一个小馒头和几口稀饭,几口菜,她们都说吃饱了或者不饿,当时的我天真的以为她们真的是不饿或者饭量小,看到多吃一点的女生还觉得不可爱。事实上生活费,考不上就回家相亲,或者出去打工也是她们心口上的石头。他们的瘦,美是一种病态的美。
还有就是老师问题。记得高一刚进班第一次月考我考了班级十多名,初中作为天之骄子的我怎么能服气,于是努力一个月,憧憬成绩猛增的我因为数学选择题涂卡出现问题,凭空少了三十分,老师也没有帮我查查。从此一蹶不振,始终在七八九名徘徊。
数学老师,计算最后一道题目老师是没有讲过的。
物理老师,感觉还不如自学,有些问题不知道她懂不懂。
我们这些落后地方也只能寄希望于理科提下分了,英语是所有人的痛。满分150我最差可以考70多,最好90出头。当我考上大学的时候听寝室另一个人说他们班英语平均分130多,这就是农村孩子相比城市里孩子的差距。
河南城市里的考生如果跟我们这些广大的农村考生比,确实是碾压态势,考个普通本科应该也不算炼狱。但显然,河南高考他们虽然难,但很大程度上炼狱模式不是对他们而言。高中时候的辍学率少了很多,高一我们班有七十多个人,高三还有六十多个,事实这个数字乘以30个班也不少了,但相比初中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了。
高三我唯一的印象就是离高考还有几个月的时候,晚上上晚自习好多人在说话,乱哄哄的,我一度怀疑这就是我们县最好的高中?
高三结束,我考了个三本,还是前十。我们六十多个人考上本科的有10个人左右,包括一个一本,一个二本。我一度怀疑我们是不是猪。
高考前我就明确我要复读,因为我家里穷,我父母掏不起三本的钱,而我只有三本的水平。我仿佛看到了中考出成绩前去找老师的情形,当时老师问我如果考不上高中正取生,父母能不能掏钱让我上,那时的我面对几千块钱眼里心里全是闪躲。
唉,我高中那时候曾不止一次在想,为什么我爸妈不能多有一点点钱。只要能让我别住校,睡好就可以了,我肯定比现在考得好。又想起来那个奇葩寝室了,我们寝室不是按成绩分的,所以有我们八人间的宿舍有好几个班里的倒数,就是高中跟不上放弃学习的那种学生,也是我的梦魇,还有个奇葩。我能在这种环境下考个前十也不容易。
我们高中果然是在比烂。
复读是从七月份开始的,炎热的暑期,我们这里是没有空调的,教室里有四个吊扇。但我坐吊扇底下肚子里会进气,会难受。离吊扇远又没有风,我又特别爱出汗,学习效率可想而知,每次食堂吃饭也跟洗澡一样。
我们把复读班叫做高四,我也是复读之后才知道的。市里面高中是三年,我们这里高中严格来讲说是四年比较好。因为高四的老师是我们学校最好的老师,有好多老师只带高四,带高四比较差的会打下去重新从高一开始,高三那届成绩最好的老师会升上去教高四。
我们当时的六十多个同学,应该有四十个左右都回来复读了,高三的时候一个班六十多个人,复读班一个班100人左右,多的班将近110个人,教室里基本上没有空余的地方,都是人挤人。奇怪的是晚自习再也听不到有人说闲话了,真的是掉下去一根针都能听见。怪不得会有一些市区学校的学生来我们学校复读。
我也认识了很多之前高三其他班的同学,侧面了解到好多班没有一个一本。我们应届生2000多人竟然没有20个一本。我们都是猪。
如果说我们高中还有让我认为好的地方,那只能是高四。这一年我从三本变成了一本,跨越了好几十分。我记得那一年我们学校有100多个一本,高四占了绝大部分,高三加高四一共3000多人,很荣幸我也是一本其中一员。虽然没上什么名牌大学,但也算是走了出去。
我们高中是我们县最好的高中,我们县还有两个普通高中,普通高中一年不知道有几个人能考上二本或者三本。但我记得有一所高中有一年有一个学生考上了一本,学校在校门口给他拉了横幅,庆祝他过了一本线。
今天作为90后的我也凭自己能力在二线城市买了房子,回过头去看自己的学习生涯,只能暗叫侥幸。尤其是初中那个时候,稍有不慎就完蛋了,或许现在也只能是一个体力劳动者,拿着微薄的工资。高中时候前三年就是浑浑噩噩的学习,因为基础没打好,高四即便拼了命也无力回天了。让我苦不堪言的英语高考也考到了将近130,虽然比不上市区顶尖学校的班级均分130多,但对我而言已是莫大的鼓舞。英语成绩让我越来越相信我自己,但环境的影响也让我刻骨铭心。
后来的我,确实没有表现出比其他地方孩子更优秀的特征,我身上有着很多农村孩子共同的优点,能吃苦,不爱抱怨。但相对的,因为父母的普通,甚至可以说弱小,我在人际交往和性格方面也有很多缺陷。不善言谈,内心敏感脆弱,不懂社会运行规则,不痛人情世故。但不可否认的是,河南大部分地方和其他很多省份的农村以及落后地区学子的求学艰难程度肯定是远超过市区孩子的,再加上河南高考录取率绝对是倒数一二,二者相加说是炼狱也没有什么问题。炼狱说的是我们的学习环境,是我们的教师资源,因为贫穷,我们没有办法,但作为孩子,他们更没有办法,人人平等终究是不现实的。我们初中240个人,有15个人左右升上高中,高中高三加复读班3000多个人,100多个考上一本,15/240等于0.0625,150/3000等于0.05,0.0625乘以0.05等于0.003125,千分之三的比率
我高四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很可爱的女生,我对她不是爱,就是觉得她很好,但她成绩不是特别好,三本不知道能不能考上。高考完听说她要回家相亲了,我很难过,初三的那一幕又在我眼前重演,但我无能为力。我记得高考完出成绩后她给我发短信问我,能不能去我上学的地方打工!当时我的心更难受了,我应该怎么回?让她抵抗父母之命吗?还是她过来打工后,我能大学毕业后娶她?我也只是个闷头学习了那么多年的傻子,还穷!我最后只能选择了沉默。
今天的我满是遗憾,如果她遇到的是现在的我该有多好!
———
我现在还会关注河南的高考,河南的一本线低了很多,一本率也提高了很多,但这大部分都是面子工程。
据我所知,有很多河南的二本学校,在本省招生是按照一本分数线来的,而这些学校在外省招生还是作为二本。在河南要想上一个全国都一本招生的学校,起码要比划出来的一本分数线高几十分。
。。。
这个原作者不是我。。我是05年参加的高考,因为在我的高中是省示范性高中,当年我在我们班考了第二名,562分,读了个一本。。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211要590到600左右
如果在你的学习成长过程中,父母都陪在你身边,可以为你答疑解惑,好好沟通,那么也恭喜你,你的难度也没有达到炼狱级别。
而现实是非常残酷的,经济落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再加上录取难度,全省一亿人没有985,只有一所211,也只有炼狱才能形容这个考试难度。我来自河南的一个普通地级市的农村,说一下我身边的例子。从小升初开始,就突然发现身边的小学同学有的没有升到初中来。联想到有的孩子父母都在外打工,他们应该是辍学打工去了
我清晰的记得我升初中时,初一分了三个班,一个班80多个人,等我到初三后我们只剩下了两个班,一个班30多个人,250个人到初三剩下六七十个人。辍学的人无非是因为父母在外打工,或者单亲,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有多无助我没有机会知道,但这个辍学率又提醒着我应该是很无助。环境的残酷对于走到高考的我们来说这不是炼狱是什么?有一个和我关系还可以的女生,当我得知她考不上我们县最好的高中就要相亲结婚时,我幼小单纯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一方面以她的成绩确实很难考上,但大部分原因要归结到她的家庭和我们初中太烂上!初三30多个人的课堂,老师在上面讲,很多人在下面小声说话,上课都是乱哄哄的。而且她父母告诉她考不上就回家相亲,在这种环境和压力下能指望她好好学习,考上高中吗?另一方面结婚两个字,对那个年纪,还憧憬美好爱情,连恋爱都没谈过的我们是多么遥远。在我们班最后的这三十多个人,算上掏钱和复读,最终只有八九个人上了我们那边最好的高中。如果从初一入学开始算我们整个学校录取率的话,15/240=0.0625。胜出的基本都是有父亲或母亲或双亲陪伴的且父母也支持读书的。绝大部分女生都面临父母扯后腿,让她们赶紧退学回家相亲或外出打工补贴家用的窘境。少部分男生也会受到父母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大部分同学最终都避免不了辍学打工的命运。我很幸运,当时父母亲虽然也出去打工,但大部分时候还是有人陪伴的,父母也一直很支持我,虽然父母没有都出去打工导致贫穷,。很多没经历过的人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每天认真听讲,回家吃好饭,坚持锻炼,睡好觉就可以了。学习上有困难可以让父母请家教专门辅导一下。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看国内外文学名著,感觉语文差的一定是偷懒。又想起来一件事,我小学时候特别喜欢看书,就求爸爸给我买本书,然后爸爸给了我十块钱让我自己去买。我们乡下是没有二手书市场的,我也重来没有自己买过书,不知道去哪里。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就跑到新华书店,发现我这十块钱什么正儿八经的名著都买不了,只能买了本九块多的新华字典。陪我来的这个同学家庭条件好一点,买了本正儿八经的书。从此以后我绝口不提买书的事了。还有英语,我上初一开始认识26个英文字母。应该有不少市区的同学小学,甚至上学前就开始接触英文字母,单词了吧。还有课外辅导,在城市里面可以请到比较好的老师,乡下的辅导班老师很差,高中之后全体住校,也不存在课外的辅导。除此之外,有些孩子要自己做饭,天天面条稀饭,没有肉,没有牛奶,一年四季萝卜青菜,饿着肚子在上课。还有一些孩子没有自己睡觉的屋子,是和兄弟姐妹或者父母挤在一张床上的,写作业都得自己找地方,同时面对他们父母不想让他们上学的压力。因为上学开销太大,最后读不出来白白浪费青春,浪费钱,同样的时间如果打工还能挣不少钱,一出一进要差很多钱。他们父母大多也没读过书,在他们眼里读书和不读书没多大差别。所以天资聪慧又怎么样,能敌得过环境吗?能敌得过寂寞孤独和贫穷吗?有多少人连努力的机会都没有!
初中是我学习生涯中最快乐的时光,因为父母在身边,还可以回家吃饭,看电视。但对大部分同学而言学习并不快乐。
现在我在这里发一下声音,也是希望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这种不公平,希望。但可悲的是绝大部分那里的人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明白他们遭遇了什么,他们根本想象不出来北京上海等城市中产以上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学习环境!那里的人有着怎样优越的生活!那里的孩子一顿饭,一双鞋可能就花掉了好多高中生大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读书本来应该是大部分农村孩子唯一的出路!但这条路他们却又要比人家坎坷的多!而河南,14亿人当中的1亿人,全国110所211,河南只有一所郑州大学,没有985。
到高中之后,各个乡镇的人都到这一个学校来,而且高中学费生活费也有开销了,再加上农业大县,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所以高中实行住校,封闭式管理。我的父母也出去打工了。
从小学开始,我所接受的教育都是以考上我们那边最好的县级高中为目标的。结果真当我考上高中之后,我还没缓过劲来,高中是什么?
高中的作息时间是早上五点半起床跑操,中午有午休,晚上十点寝室熄灯。这是我最黑暗的三年。我很嗜睡,习惯自己安排时间,与高中生活格格不入。我们高中有三十多个班,每个班七十多个人。我的成绩维持在前十名左右,但我真的没怎么尽力。这是我们县最好的学校,这不是比好的学校,是比烂的学校。因为我身边有很多像我一样睡不醒,吃不饱的同学,至于洗头发,洗脚,洗衣服就完全看自觉了,都要挤时间。重男轻女在我们这里也很严重,有的女生晚饭就一个小馒头和几口稀饭,几口菜,她们都说吃饱了或者不饿,当时的我天真的以为她们真的是不饿或者饭量小,看到多吃一点的女生还觉得不可爱。事实上生活费,考不上就回家相亲,或者出去打工也是她们心口上的石头。他们的瘦,美是一种病态的美。
还有就是老师问题。记得高一刚进班第一次月考我考了班级十多名,初中作为天之骄子的我怎么能服气,于是努力一个月,憧憬成绩猛增的我因为数学选择题涂卡出现问题,凭空少了三十分,老师也没有帮我查查。从此一蹶不振,始终在七八九名徘徊。
数学老师,计算最后一道题目老师是没有讲过的。
物理老师,感觉还不如自学,有些问题不知道她懂不懂。
我们这些落后地方也只能寄希望于理科提下分了,英语是所有人的痛。满分150我最差可以考70多,最好90出头。当我考上大学的时候听寝室另一个人说他们班英语平均分130多,这就是农村孩子相比城市里孩子的差距。
河南城市里的考生如果跟我们这些广大的农村考生比,确实是碾压态势,考个普通本科应该也不算炼狱。但显然,河南高考他们虽然难,但很大程度上炼狱模式不是对他们而言。高中时候的辍学率少了很多,高一我们班有七十多个人,高三还有六十多个,事实这个数字乘以30个班也不少了,但相比初中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了。
高三我唯一的印象就是离高考还有几个月的时候,晚上上晚自习好多人在说话,乱哄哄的,我一度怀疑这就是我们县最好的高中?
高三结束,我考了个三本,还是前十。我们六十多个人考上本科的有10个人左右,包括一个一本,一个二本。我一度怀疑我们是不是猪。
高考前我就明确我要复读,因为我家里穷,我父母掏不起三本的钱,而我只有三本的水平。我仿佛看到了中考出成绩前去找老师的情形,当时老师问我如果考不上高中正取生,父母能不能掏钱让我上,那时的我面对几千块钱眼里心里全是闪躲。
唉,我高中那时候曾不止一次在想,为什么我爸妈不能多有一点点钱。只要能让我别住校,睡好就可以了,我肯定比现在考得好。又想起来那个奇葩寝室了,我们寝室不是按成绩分的,所以有我们八人间的宿舍有好几个班里的倒数,就是高中跟不上放弃学习的那种学生,也是我的梦魇,还有个奇葩。我能在这种环境下考个前十也不容易。
我们高中果然是在比烂。
复读是从七月份开始的,炎热的暑期,我们这里是没有空调的,教室里有四个吊扇。但我坐吊扇底下肚子里会进气,会难受。离吊扇远又没有风,我又特别爱出汗,学习效率可想而知,每次食堂吃饭也跟洗澡一样。
我们把复读班叫做高四,我也是复读之后才知道的。市里面高中是三年,我们这里高中严格来讲说是四年比较好。因为高四的老师是我们学校最好的老师,有好多老师只带高四,带高四比较差的会打下去重新从高一开始,高三那届成绩最好的老师会升上去教高四。
我们当时的六十多个同学,应该有四十个左右都回来复读了,高三的时候一个班六十多个人,复读班一个班100人左右,多的班将近110个人,教室里基本上没有空余的地方,都是人挤人。奇怪的是晚自习再也听不到有人说闲话了,真的是掉下去一根针都能听见。怪不得会有一些市区学校的学生来我们学校复读。
我也认识了很多之前高三其他班的同学,侧面了解到好多班没有一个一本。我们应届生2000多人竟然没有20个一本。我们都是猪。
如果说我们高中还有让我认为好的地方,那只能是高四。这一年我从三本变成了一本,跨越了好几十分。我记得那一年我们学校有100多个一本,高四占了绝大部分,高三加高四一共3000多人,很荣幸我也是一本其中一员。虽然没上什么名牌大学,但也算是走了出去。
我们高中是我们县最好的高中,我们县还有两个普通高中,普通高中一年不知道有几个人能考上二本或者三本。但我记得有一所高中有一年有一个学生考上了一本,学校在校门口给他拉了横幅,庆祝他过了一本线。
今天作为90后的我也凭自己能力在二线城市买了房子,回过头去看自己的学习生涯,只能暗叫侥幸。尤其是初中那个时候,稍有不慎就完蛋了,或许现在也只能是一个体力劳动者,拿着微薄的工资。高中时候前三年就是浑浑噩噩的学习,因为基础没打好,高四即便拼了命也无力回天了。让我苦不堪言的英语高考也考到了将近130,虽然比不上市区顶尖学校的班级均分130多,但对我而言已是莫大的鼓舞。英语成绩让我越来越相信我自己,但环境的影响也让我刻骨铭心。
后来的我,确实没有表现出比其他地方孩子更优秀的特征,我身上有着很多农村孩子共同的优点,能吃苦,不爱抱怨。但相对的,因为父母的普通,甚至可以说弱小,我在人际交往和性格方面也有很多缺陷。不善言谈,内心敏感脆弱,不懂社会运行规则,不痛人情世故。但不可否认的是,河南大部分地方和其他很多省份的农村以及落后地区学子的求学艰难程度肯定是远超过市区孩子的,再加上河南高考录取率绝对是倒数一二,二者相加说是炼狱也没有什么问题。炼狱说的是我们的学习环境,是我们的教师资源,因为贫穷,我们没有办法,但作为孩子,他们更没有办法,人人平等终究是不现实的。我们初中240个人,有15个人左右升上高中,高中高三加复读班3000多个人,100多个考上一本,15/240等于0.0625,150/3000等于0.05,0.0625乘以0.05等于0.003125,千分之三的比率
我高四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很可爱的女生,我对她不是爱,就是觉得她很好,但她成绩不是特别好,三本不知道能不能考上。高考完听说她要回家相亲了,我很难过,初三的那一幕又在我眼前重演,但我无能为力。我记得高考完出成绩后她给我发短信问我,能不能去我上学的地方打工!当时我的心更难受了,我应该怎么回?让她抵抗父母之命吗?还是她过来打工后,我能大学毕业后娶她?我也只是个闷头学习了那么多年的傻子,还穷!我最后只能选择了沉默。
今天的我满是遗憾,如果她遇到的是现在的我该有多好!
———
我现在还会关注河南的高考,河南的一本线低了很多,一本率也提高了很多,但这大部分都是面子工程。
据我所知,有很多河南的二本学校,在本省招生是按照一本分数线来的,而这些学校在外省招生还是作为二本。在河南要想上一个全国都一本招生的学校,起码要比划出来的一本分数线高几十分。
。。。
这个原作者不是我。。我是05年参加的高考,因为在我的高中是省示范性高中,当年我在我们班考了第二名,562分,读了个一本。。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211要590到60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