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ko Jay
2021-12-25T09:19:01+00:00
2021年,工厂里越来越难见“年轻面孔”了。
“一个三四百人的工厂,年轻人连百分之十都没有。”近日,湖北仙桃某服装厂老板向红星资本局诉苦,年轻人不愿来,年龄大的又做不动,再这样下去,他担心工厂将会“青黄不接”。
制造业招工难、用工荒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往年年关将至,大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常会出现“用工紧张”的情况。而近两年由于疫情关系,“用工荒”更加明显。
在广州街头,有工厂老板们排队3公里举着牌子为招工;而另一则新闻里,则出现“外卖骑手月薪过万,95后、00后占半边天”。
人社部近日发布的2021年三季度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中,58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最新数据显示: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人才总量将接近6200万人,人才需求缺口将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
他们苦于招人:
400人规模厂里,几乎没有90后
在深圳富士康做人力资源的小陈,几乎每隔3、4天,就要在社交平台上打一波“招工广告”。他经常会拍一些厂区环境、拍厂区里的年轻人,试图刷新外界对工厂的认识。
11月底,深圳市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从2022年1月1日起,全日制就业劳动者月最低工资标准从2200元调整至2360元,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从20.3元调整至22.2元。那几天小陈借机又密集发了几条招工消息,但问者寥寥。小陈说,上一次求职者询问比较多的时候是暑期,那时处于29元、30元一小时的高价,而当下“电子厂招工太难了”。
在湖北仙桃开服装厂的老李同样也为招工的事情发愁,他告诉红星资本局,因为年底订单不多,很多厂子索性都放假了。但开年过后,能否招到合适员工还是未知数。“原来每年招工开工能到80%的状态,现在只有5、60%左右。”
缺人似乎成了工厂常态,近些年老李的感受格外明显。“以前招工就是举个牌子去工业园路口,100个过来问的,50个会选择进厂。”现在,有了互联网,招工的渠道比原来更多,但效果却大不如前。
老李的服装厂有近400人,在当地不算小规模,但工厂里的年轻人屈指可数。“90后几乎没有,80后已经算是‘年轻人’了。”在这家400人的厂里,年轻人只有“百分之几”。
“工厂一直在萎缩。”老李担心,这已经成了一种趋势。
他们急于离开:
两月没出过厂区,很压抑像与世隔绝
年轻人不愿进厂,在厂里的年轻人也急于逃离。
一年里换了3家工厂之后,小梁还是选择了“彻底离开”。工作环境、工作时间、薪资待遇等各方面都与同龄人相差太多,是小梁总结的离开原因。
去年,自动化专业的小梁本科毕业,因为对口,他选择进厂当技工。“名义上是技术员,其实就是打杂。”跟生产、倒班巡检、检修是他的主要工作。
地处城市边缘的工厂,被小梁吐槽“缺少人气儿”。他历经的3个工厂,分别在工业区、海边和村子里。这其中离市区最远的,距离市中心有2个小时的车程。
在工厂,加班是不可避免的。以正常班为例,早7点40到晚5点50,偶尔会加班到晚上9、10点。他还上过“四班三倒”,其中有一天需要早8点上到16点,休息几小时后,接着从24点上到第二天早8点,“白+夜这天最难熬”。
宿舍距离工厂只有200米,小梁记得,有次忙起来,2个月他没走出过厂区,每天都是宿舍工厂两点一线。“休息的时候大多是在宿舍补觉,有时一睡一天。”这让小梁觉得“很压抑,像与世隔绝”。
两个月前,小梁从工厂离职,找到了一份互联网后端的工作,薪资是此前在工厂时的3倍左右。
在东莞一家小厂做品检的小屈也在几个月前选择逃离工厂。她的工时是早8晚10,一个月只休息2天,五险一金的缴纳也不保证。
“18年我进厂的时候,品检只有2个人,工资4300。”工作到现在,虽然涨了一些工钱,但小屈却感觉难以坚持。
[url]https://view.inews.qq.com/a/20211225A050RE00?uid=869788577&chlid=news_news_top[/url]
“一个三四百人的工厂,年轻人连百分之十都没有。”近日,湖北仙桃某服装厂老板向红星资本局诉苦,年轻人不愿来,年龄大的又做不动,再这样下去,他担心工厂将会“青黄不接”。
制造业招工难、用工荒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往年年关将至,大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常会出现“用工紧张”的情况。而近两年由于疫情关系,“用工荒”更加明显。
在广州街头,有工厂老板们排队3公里举着牌子为招工;而另一则新闻里,则出现“外卖骑手月薪过万,95后、00后占半边天”。
人社部近日发布的2021年三季度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中,58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最新数据显示: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人才总量将接近6200万人,人才需求缺口将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
他们苦于招人:
400人规模厂里,几乎没有90后
在深圳富士康做人力资源的小陈,几乎每隔3、4天,就要在社交平台上打一波“招工广告”。他经常会拍一些厂区环境、拍厂区里的年轻人,试图刷新外界对工厂的认识。
11月底,深圳市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从2022年1月1日起,全日制就业劳动者月最低工资标准从2200元调整至2360元,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从20.3元调整至22.2元。那几天小陈借机又密集发了几条招工消息,但问者寥寥。小陈说,上一次求职者询问比较多的时候是暑期,那时处于29元、30元一小时的高价,而当下“电子厂招工太难了”。
在湖北仙桃开服装厂的老李同样也为招工的事情发愁,他告诉红星资本局,因为年底订单不多,很多厂子索性都放假了。但开年过后,能否招到合适员工还是未知数。“原来每年招工开工能到80%的状态,现在只有5、60%左右。”
缺人似乎成了工厂常态,近些年老李的感受格外明显。“以前招工就是举个牌子去工业园路口,100个过来问的,50个会选择进厂。”现在,有了互联网,招工的渠道比原来更多,但效果却大不如前。
老李的服装厂有近400人,在当地不算小规模,但工厂里的年轻人屈指可数。“90后几乎没有,80后已经算是‘年轻人’了。”在这家400人的厂里,年轻人只有“百分之几”。
“工厂一直在萎缩。”老李担心,这已经成了一种趋势。
他们急于离开:
两月没出过厂区,很压抑像与世隔绝
年轻人不愿进厂,在厂里的年轻人也急于逃离。
一年里换了3家工厂之后,小梁还是选择了“彻底离开”。工作环境、工作时间、薪资待遇等各方面都与同龄人相差太多,是小梁总结的离开原因。
去年,自动化专业的小梁本科毕业,因为对口,他选择进厂当技工。“名义上是技术员,其实就是打杂。”跟生产、倒班巡检、检修是他的主要工作。
地处城市边缘的工厂,被小梁吐槽“缺少人气儿”。他历经的3个工厂,分别在工业区、海边和村子里。这其中离市区最远的,距离市中心有2个小时的车程。
在工厂,加班是不可避免的。以正常班为例,早7点40到晚5点50,偶尔会加班到晚上9、10点。他还上过“四班三倒”,其中有一天需要早8点上到16点,休息几小时后,接着从24点上到第二天早8点,“白+夜这天最难熬”。
宿舍距离工厂只有200米,小梁记得,有次忙起来,2个月他没走出过厂区,每天都是宿舍工厂两点一线。“休息的时候大多是在宿舍补觉,有时一睡一天。”这让小梁觉得“很压抑,像与世隔绝”。
两个月前,小梁从工厂离职,找到了一份互联网后端的工作,薪资是此前在工厂时的3倍左右。
在东莞一家小厂做品检的小屈也在几个月前选择逃离工厂。她的工时是早8晚10,一个月只休息2天,五险一金的缴纳也不保证。
“18年我进厂的时候,品检只有2个人,工资4300。”工作到现在,虽然涨了一些工钱,但小屈却感觉难以坚持。
[url]https://view.inews.qq.com/a/20211225A050RE00?uid=869788577&chlid=news_news_top[/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