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e][pid=482269848,24951444,1]Reply[/pid] Post by [uid=60097601]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uid] (2021-01-03 18:29):
现在学信网能查学籍,全国可查[/quote]县志和学信网是两个系统吧
[quote][pid=482270039,24951444,1]Reply[/pid] Post by [uid=61771887]李加特M[/uid] (2021-01-03 18:30):
县志和学信网是两个系统吧[/quote]你和二楼的思路并不相通
以前童生的比例,有现在985的比例高吗[s:ac:汗]
[quote][pid=482270428,24951444,1]Reply[/pid] Post by [uid=839023]Volvo[/uid] (2021-01-03 18:32):
能进村志,县志的话需要北大或者清华。[/quote]进不了,除非你回来当村官
[quote][pid=482270456,24951444,1]Reply[/pid] Post by [uid=42761372]窒息的黄瓜[/uid] (2021-01-03 18:32):
以前童生的比例,有现在985的比例高吗[s:ac:汗][/quote]你得按读书人口看
古代能读的起书的都不多
这样算比例搞不好还是985低
[quote][pid=482270252,24951444,1]Reply[/pid] Post by [uid=62604112]19k8[/uid] (2021-01-03 18:31):
你和二楼的思路并不相通[/quote]我好像听说现在还是有县志在记录的
所以有此一问,
然后他给我一个答案是大学生会在学信网留底
这算是答复现在的大学生不会被记录到县志里面了吗?
如果是,那进县志的标准是什么?
以前独特的天文现象都会被拥有解释权的祭祀们刻在石板上/龟甲上/莎纸上
上次双星合体时这些载体上刻了些什么?
县志作为一种即将消亡的形式,除了各地的档案馆外,在现如今的华夏大地上,其具体的存在,根据楼主你的了解,又是怎样的呢?能和大家谈谈吗?
古代读书是有门槛的,一个佃农一年也就400斤口粮,吃这些你去读书,怕不是眼皮都抬不动,地主家一个长工,口粮600斤,才干的了重活,童生再怎么差,家里也是个小地主,现在考985没门槛,不具有可比性
[quote][pid=482271273,24951444,1]Reply[/pid] Post by [uid=3105140]jin567521[/uid] (2021-01-03 18:36):
以前独特的天文现象都会被拥有解释权的祭祀们刻在石板上/龟甲上/莎纸上
上次双星合体时这些载体上刻了些什么?
县志作为一种即将消亡的形式,除了各地的档案馆外,在现如今的华夏大地上,其具体的存在,根据楼主你的了解,又是怎样的呢?能和大家谈谈吗?[/quote]我就在网上随便逛的时候,知道现在档案馆还有县志的存在,满惊讶的
然后刚刚有在隔壁帖子看到,以前童生都能进县志
所以有了主楼的问题,
怎么?想了解些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有问题吗?
看你的文字情绪,好像是想把我打成封建余孽一样
[quote][pid=482271273,24951444,1]Reply[/pid] Post by [uid=3105140]jin567521[/uid] (2021-01-03 18:36):
以前独特的天文现象都会被拥有解释权的祭祀们刻在石板上/龟甲上/莎纸上
上次双星合体时这些载体上刻了些什么?
县志作为一种即将消亡的形式,除了各地的档案馆外,在现如今的华夏大地上,其具体的存在,根据楼主你的了解,又是怎样的呢?能和大家谈谈吗?[/quote]别的不说啊,县志 地方志 这种东西,不会消亡,更不会即将消亡,每过一段时间就会组织专门的团队编撰
[quote][pid=482273463,24951444,1]Reply[/pid] Post by [uid=61567158]哥就是手机多[/uid] (2021-01-03 18:45):
别的不说啊,县志 地方志 这种东西,不会消亡,更不会即将消亡,每过一段时间就会组织专门的团队编撰[/quote]我就知道县志的存在,原来还会专门组织编写啊?
看你的说法,好像还蛮被重视的
对不起,我们农村小学校志(光荣榜)都博士起步了[s:ac:哭笑]
友情提示可能不太了解科举的坛友,童生不是小学生的意思,童生是小学毕业的意思。
古代上不起学的不提,实在没有读书天份的,到老是个童生甚至连童生都考不上的一样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