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n
2022-01-18T14:47:15+00:00
我算是个体从业者,事业上经历了疫情前得热火朝天,疫情间的苦苦坚持,目前正维持着疫情结束后的惨淡经营中...
所以也有些闲工夫,打下这些文字
前几天微软687亿收了动暴,网络上玩梗狂欢,各大up也都纷纷出视频,索尼股价大跌,更多的都是乐子人期待COD独不占~
偶尔看论坛和B站,会看到一些对XGPU和此笔收购很疑惑的言论
也算各抒己见吧,我是认为COD不会独不占的~乐子人捡不到乐子了。索尼也不用怕,最该想对策的是任天堂,继续躺平的话,也许10年以后的谈判桌上,就是微软笑的合不拢嘴了
为什么这么认为呢,这一切还要从什么是XPGU说起
先说前提啊,不是全球的XGPU都卖3年150人民币,如果你认为2500万订阅用户都是以每年50人民币的价格订阅的XGPU,那...你说什么都对...
XGPU这个概念挺有意思的,就是一个大库,只要是会员,就可以随意体验库里的内容。 但当我想举例说明时,突然无语凝噎。因为本应可以作为例子的腾讯、优酷等一众视频平台,买了会员以后依然还要看广告、付费点映...
你可以理解为去迪士尼、环球影城、欢乐谷、方特水世界这种通票游乐场。但环球影城是600多/天,买俩快速通道就1000+了,吃个饭、喝点饮料,再开个房...微软原价1000多就能玩一年,更不要说各种促销、低价区、羊毛了...这一对比,凸显微软大撒币啊。
也有人曾担心过微软不赚钱,怎么持续经营。斯宾瑟鸡贼的回应,赚钱的事交给微软,玩家只管玩就行了。
但XGPU真的不赚钱吗?
我们假设一个场景,我开发了一款还不错的游戏,定价60美元,预期销量100万套。这时候微软过来找我了,给你4200万美元,你首日XGP吧。我一合计,自己发行自己卖,平台抽成30%(现在微软好像是12%,但这不重要),辛辛苦苦卖100万套出去,也是4200万,那就首日XGP吧。看起来微软很傻是不是?咱们算算帐啊
先算用户的账,XGPU订阅了,有啥玩啥,多玩一个赚一个。最终有1000万人体验了这款游戏。
再算游戏开发者的帐,自己卖,可能2、3年才卖够100万套,期间也说不准怎么个打折力度,宣发费用也是个无底洞,最好的预期也就是收入4200万左右。现在微软直接给我4200万,那必然首日XGP啊。预期销量100万套,因为XGP嘛,实际有1000万人游玩了这个游戏。积攒了10倍的口碑,血赚!
2500万XGPU订阅用户,咱也不用太严谨,就按1000万是原价购入(占比40%,就为了好算数,原价是180美元/年),剩下那1500万人不算了,这就是18亿美元,直接把平台抽成30%,5.4亿存自己兜里,还有12.6亿。4200万买了我的游戏以后,微软还要再苦恼剩下这12个多亿怎么花,再买20个百万销量的游戏?一年内哪有那么多百万销量的游戏发售啊...
你们应该已经看出来了吧,用户、微软、开发者,其实谁都没吃亏!只要饼足够大,谁都能吃饱。
斯宾瑟能坐在那个位置,人家是真的精明。反倒不如说索尼在影视业这么深的根基,居然没率先推出订阅制,实属看不懂。
当然实际上XGPU的结算方式可能会更为复杂一些,毕竟我也不是微软的人,不知道人家具体执行方式,比如下载量、游玩时长、跨年合同、奖励金等等都可以影响到交易金额,但也就影响点交易金额了。
为什么要说XGPU呢,因为要聊687亿了嘛,不明白XGPU,就不可能懂这687亿
哎呀,突然发现我打太多字了,估计没人能耐心看下去。省略步骤吧,直接说结论。
之前的75亿也好,现在的687亿也好,目的不是索尼,目的是把游戏业变成微软的形状
工作过的人可能都见过一个奇怪的现象,假如A方要办一场活动,委托B、C两家单位分别负责人员和物料两个部分。一般情况下,合作起来都挺费劲的。B觉得自己贼专业,C跟SB一样,而且特别有意思的是,在C那边看来,这个结论也成立,C自己也认为自己很专业,B办事简直没有脑子。其实两边都很专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多源于不同的思维体系。这也就是为什么思维培训这么火,说白了就是把全公司上下思维一致化、模块化。不论换个基层员工还是换个高层领导,思维体系完全一致,工作交接也会非常顺利。
扯远了。微软收了这些工作室,也许一部分是为了一致的思维体系吧。毕竟之前听说343缺人,居然能从playground拉人救火,这简直是职场中不可想象的情景。
也是为了继续占领客厅,虽然xbox one时强推kinect失败,下一代xbox,不但继续捆绑kinect,同时强制要求旗下工作室的游戏必须适配kinect,到时候还会失败吗?
也是为了更听话的自制内容。比如大数据说,赛车游戏必须集氮气才能卖的火,那下一部forza一定能集氮气;假如大数据说市场上需求一部中世纪FPS游戏,那没准下一步COD就是双方对着甩魔杖了。
肯定还有我这个等级看不懂的目的。但无论如何,绝不是仅仅为了跟索尼竞争...
所以我认为COD不会搞独不占的,只是很可能70刀对比首日XGP,但对玩家并没有影响呀,原本sony那边就是要70刀,而且索尼用户还不用花xgpu的钱呢,xbox这边xgp多入库了一个游戏而已嘛。
还有听说收购动暴是为了元宇宙的,微软很可能,只是可能啊,毕竟谁也无法预测追着钱跑的资本家,微软可能不会涉足元宇宙。谷歌也可能不会。怎么说呢。。。在我理解中的元宇宙,有点邪恶。
俗话所,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体验,一流企业卖概念。啥是概念?元宇宙就是概念。地球上也许你家大业大有的是爸爸,无欲无求了。但我还想挣你钱,咋办,来元宇宙呀,在虚拟宇宙里你一无所有呀。于是就产生了需求,有了需求,就有消费。 新宇宙开业,只要一个爸爸,即刻100连抽~!SSR级大别墅等你来拿! 所以跟风元宇宙绝对正确,只要跟的圆润,一定赚钱,就是良心嘛...
又扯远了。。。
其实微软并没有做任何创新,他做的事都是网飞做过的事。但很神奇的是,从没听人吹过网飞是我大哥类言论...起码我没听过...怎么到了微软这,就变成大撒币了...
当游戏业变成微软的形状以后,其实对索尼并没有多大影响,本来索尼也没有形状,无非就是适应下微软的尺寸而已。
可任天堂有形状啊...而且这个形状还是棱角分明。任天堂机能虽低,但人家能完全利用机能啊,比如手柄陀螺仪都有,能用来玩游戏的也就任天堂独有了吧。。。
所以我其实有点没搞懂,为什么索尼股价下跌,任天堂嘛事没有,继续躺平。再躺下去,10年之后谈判桌上,任天堂可真就笑不出来了
删删减减还这么长,哎。。。估计没人看了
所以也有些闲工夫,打下这些文字
前几天微软687亿收了动暴,网络上玩梗狂欢,各大up也都纷纷出视频,索尼股价大跌,更多的都是乐子人期待COD独不占~
偶尔看论坛和B站,会看到一些对XGPU和此笔收购很疑惑的言论
也算各抒己见吧,我是认为COD不会独不占的~乐子人捡不到乐子了。索尼也不用怕,最该想对策的是任天堂,继续躺平的话,也许10年以后的谈判桌上,就是微软笑的合不拢嘴了
为什么这么认为呢,这一切还要从什么是XPGU说起
先说前提啊,不是全球的XGPU都卖3年150人民币,如果你认为2500万订阅用户都是以每年50人民币的价格订阅的XGPU,那...你说什么都对...
XGPU这个概念挺有意思的,就是一个大库,只要是会员,就可以随意体验库里的内容。
你可以理解为去迪士尼、环球影城、欢乐谷、方特水世界这种通票游乐场。但环球影城是600多/天,买俩快速通道就1000+了,吃个饭、喝点饮料,再开个房...微软原价1000多就能玩一年,更不要说各种促销、低价区、羊毛了...这一对比,凸显微软大撒币啊。
也有人曾担心过微软不赚钱,怎么持续经营。斯宾瑟鸡贼的回应,赚钱的事交给微软,玩家只管玩就行了。
但XGPU真的不赚钱吗?
我们假设一个场景,我开发了一款还不错的游戏,定价60美元,预期销量100万套。这时候微软过来找我了,给你4200万美元,你首日XGP吧。我一合计,自己发行自己卖,平台抽成30%(现在微软好像是12%,但这不重要),辛辛苦苦卖100万套出去,也是4200万,那就首日XGP吧。看起来微软很傻是不是?咱们算算帐啊
先算用户的账,XGPU订阅了,有啥玩啥,多玩一个赚一个。最终有1000万人体验了这款游戏。
再算游戏开发者的帐,自己卖,可能2、3年才卖够100万套,期间也说不准怎么个打折力度,宣发费用也是个无底洞,最好的预期也就是收入4200万左右。现在微软直接给我4200万,那必然首日XGP啊。预期销量100万套,因为XGP嘛,实际有1000万人游玩了这个游戏。积攒了10倍的口碑,血赚!
2500万XGPU订阅用户,咱也不用太严谨,就按1000万是原价购入(占比40%,就为了好算数,原价是180美元/年),剩下那1500万人不算了,这就是18亿美元,直接把平台抽成30%,5.4亿存自己兜里,还有12.6亿。4200万买了我的游戏以后,微软还要再苦恼剩下这12个多亿怎么花,再买20个百万销量的游戏?一年内哪有那么多百万销量的游戏发售啊...
你们应该已经看出来了吧,用户、微软、开发者,其实谁都没吃亏!只要饼足够大,谁都能吃饱。
斯宾瑟能坐在那个位置,人家是真的精明。反倒不如说索尼在影视业这么深的根基,居然没率先推出订阅制,实属看不懂。
当然实际上XGPU的结算方式可能会更为复杂一些,毕竟我也不是微软的人,不知道人家具体执行方式,比如下载量、游玩时长、跨年合同、奖励金等等都可以影响到交易金额,但也就影响点交易金额了。
为什么要说XGPU呢,因为要聊687亿了嘛,不明白XGPU,就不可能懂这687亿
哎呀,突然发现我打太多字了,估计没人能耐心看下去。省略步骤吧,直接说结论。
之前的75亿也好,现在的687亿也好,目的不是索尼,目的是把游戏业变成微软的形状
工作过的人可能都见过一个奇怪的现象,假如A方要办一场活动,委托B、C两家单位分别负责人员和物料两个部分。一般情况下,合作起来都挺费劲的。B觉得自己贼专业,C跟SB一样,而且特别有意思的是,在C那边看来,这个结论也成立,C自己也认为自己很专业,B办事简直没有脑子。其实两边都很专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多源于不同的思维体系。这也就是为什么思维培训这么火,说白了就是把全公司上下思维一致化、模块化。不论换个基层员工还是换个高层领导,思维体系完全一致,工作交接也会非常顺利。
扯远了。微软收了这些工作室,也许一部分是为了一致的思维体系吧。毕竟之前听说343缺人,居然能从playground拉人救火,这简直是职场中不可想象的情景。
也是为了继续占领客厅,虽然xbox one时强推kinect失败,下一代xbox,不但继续捆绑kinect,同时强制要求旗下工作室的游戏必须适配kinect,到时候还会失败吗?
也是为了更听话的自制内容。比如大数据说,赛车游戏必须集氮气才能卖的火,那下一部forza一定能集氮气;假如大数据说市场上需求一部中世纪FPS游戏,那没准下一步COD就是双方对着甩魔杖了。
肯定还有我这个等级看不懂的目的。但无论如何,绝不是仅仅为了跟索尼竞争...
所以我认为COD不会搞独不占的,只是很可能70刀对比首日XGP,但对玩家并没有影响呀,原本sony那边就是要70刀,而且索尼用户还不用花xgpu的钱呢,xbox这边xgp多入库了一个游戏而已嘛。
还有听说收购动暴是为了元宇宙的,微软很可能,只是可能啊,毕竟谁也无法预测追着钱跑的资本家,微软可能不会涉足元宇宙。谷歌也可能不会。怎么说呢。。。在我理解中的元宇宙,有点邪恶。
俗话所,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体验,一流企业卖概念。啥是概念?元宇宙就是概念。地球上也许你家大业大有的是爸爸,无欲无求了。但我还想挣你钱,咋办,来元宇宙呀,在虚拟宇宙里你一无所有呀。于是就产生了需求,有了需求,就有消费。
又扯远了。。。
其实微软并没有做任何创新,他做的事都是网飞做过的事。但很神奇的是,从没听人吹过网飞是我大哥类言论...起码我没听过...怎么到了微软这,就变成大撒币了...
当游戏业变成微软的形状以后,其实对索尼并没有多大影响,本来索尼也没有形状,无非就是适应下微软的尺寸而已。
可任天堂有形状啊...而且这个形状还是棱角分明。任天堂机能虽低,但人家能完全利用机能啊,比如手柄陀螺仪都有,能用来玩游戏的也就任天堂独有了吧。。。
所以我其实有点没搞懂,为什么索尼股价下跌,任天堂嘛事没有,继续躺平。再躺下去,10年之后谈判桌上,任天堂可真就笑不出来了
删删减减还这么长,哎。。。估计没人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