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aliasBest
2020-04-27T20:18:19+00:00
经常会想以前读书那会儿的有些阅读理解,算不算是被过度解读了,别人作者当时写的时候可能压根儿就妹想那么多。
闪着一丝诡异的光[s:ac:哭笑]
还有人记得这个浙江高考的东西吗
[quote][pid=419191822,21611415,1]Reply[/pid] Post by [uid=12790217]SSDWJ[/uid] (2020-05-05 04:26):
语文阅读理解的所有文章[s:ac:晕][/quote]兄弟你成功逗笑了我[s:ac:哭笑]
[s:ac:哭笑]我记得有一年有篇阅读理解问作者为什么写窗外下雨
作者微博上说是他当时写的时候看了一眼窗外在下雨
阅读理解这个东西
真就和八股文一样
一个公式往里面套
写作感想答案标准
看你如何定义“过分”,根据定义不同,可以说几乎所有文学作品都被过分解读,也可以说几乎没有文学作品被过分解读
近几年对着随便几篇稍微深入一点的书评、影评、剧评、游评高喊“过度解读”的人真是疯狂滋长啊[s:ac:呆]
盗墓笔记无疑,我估计作者都是看着读者的解读写结尾的。
Reply to [pid=419191880,21611415,1]Reply[/pid] Post by [uid=38533649]Sarroto[/uid] (2020-05-05 04:28)
[s:a2:doge]是妈妈做的咸鱼还是什么鱼来着
大话西游 不是过份解读最严重的电影么
当年就是个无厘头小说 后来开始解读
红楼梦
过分解读到只要说这个不好就一堆人跳出来指责“你肤浅没有水准”
是不是过分解读真的不看作者,要看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主流风气,比如周星驰的西游被北影解读成后现代主义,虽然周星驰可能不认可这件事,但是实际上这个电影确实受到了当时风气的影响,哪怕作者没想着一块,但是被影响到了就应该说出来。
比如我之前学过一学期的摇滚史,摇滚史里鲍勃迪伦可以说是摇滚史上最伟大的歌手之一,那首like a rolling stone激发了很多年轻人反战反体制的浪潮,虽然鲍勃迪伦也说过没打算这么做,但是当时冷战下艺术音乐的风气就是反主流反体制追求个人的思想自由(达达主义和摇滚),创作者的否认并不耽误作品是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表现。
[s:a2:鬼脸]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过分解读
不正是文学的魅力吗
只是有没有必要上升到什么什么层次
不需要纠结这个问题。
作品写出来,解读多样性多维的,有些未必是作者想表达的。
要结合语境,结合背景,解读的东西是读者的理解,想表达的,至于正确与否屁股歪不歪要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