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x
2021-07-23T07:30:09+00:00
星际蜗牛矿渣刚刚火的时候,入手了一台,从此踏入了NAS的坑中
用了一段时间,发现了有几个需求不能满足:1、CPU不能硬解,完全不能满足我在外看视频的需求,2、CPU性能太弱,跑windows系统很勉强,高速下载时容易卡住,2、只有4个盘位,2+2+4+4的组合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个人又不想用大硬盘替换
鉴于此,决定新配一台NAS,在什么值得买和B站上学习了不少,也在淘宝,咸鱼上逛了很久,仔细分析了自己的需求后,决定了如下方案,下面分为硬件,装机和软件篇分别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硬件
装机过程(多图)
软件篇
Q&A
以上就是这些了,谢谢大家的阅读,欢迎讨论,欢迎转载,转载注明来源即可。
最后是三台机器的合影,左侧是主力机,右上是蜗牛星际D款,右下是本文的主角,可以直观的看到有多大。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7/25/9aQ2o-2mloZfT3cSsg-on.jpg[/img]
用了一段时间,发现了有几个需求不能满足:1、CPU不能硬解,完全不能满足我在外看视频的需求,2、CPU性能太弱,跑windows系统很勉强,高速下载时容易卡住,2、只有4个盘位,2+2+4+4的组合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个人又不想用大硬盘替换
鉴于此,决定新配一台NAS,在什么值得买和B站上学习了不少,也在淘宝,咸鱼上逛了很久,仔细分析了自己的需求后,决定了如下方案,下面分为硬件,装机和软件篇分别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硬件
硬件 ...
1、 CPU G5600 双核四线程,核显为UHD630,能够硬解H265,性能也足够跑Windows,也有考虑过i5-10400T的ES版本QSRL,6核心12线程,低压处理器,和G5600有300左右的价格差,最后从性能和需求方面综合考虑,决定了G5600
2、 主板 映泰B360m-D2V 这个主板有6SATA+PCIE 3.0 x16 +2 * PCIE 3.0 x1 + M.2,扩展性十分丰富,还是一个mATX的小板,能够放进选择的机箱里面
3、 机箱 金河田 预见N1 机箱和主板的搭配是纠结的最久的一块,考虑过itx+NAS专用机箱,普通主板+服务器机箱,最终考虑价格、大小、外观、扩展性,选择了这个组合
4、 硬盘支架 自己画图 找淘宝定做的
5、 内存 光威奕Pro 8G*2 买的时候内存价格在低谷,就上了16G,支持下国产
6、 电源 益衡 Enhance ENP 7025B 250w 小电源,广受好评的电源,能够放进机箱
7、 硬盘 组成很复杂 500G 金士顿 A2000 作为系统盘和缓存盘,镁光MX1100 便宜的时候买了装笔记本上,后淘汰下来的,希捷2T+东芝2T+西数4T+东芝4T,都是装在台式机以及上一台NAS淘汰,10T 12T 均购自亚马逊,是西数的elements 系列
8、 网卡 tplink TL-NG421 2.5G 网卡*2,分别在NAS和主力台式机上
9、 SATA扩展卡 乐扩PCIE3.0 转SATA3.0 扩展卡,这个卡只能扩展两个SATA口,但都是SATA3.0 不会影响SSD的速度
10、 其它还有一些电源线 数据线 螺丝 风扇什么的就不一一说明了,可以看下表
2、 主板 映泰B360m-D2V 这个主板有6SATA+PCIE 3.0 x16 +2 * PCIE 3.0 x1 + M.2,扩展性十分丰富,还是一个mATX的小板,能够放进选择的机箱里面
3、 机箱 金河田 预见N1 机箱和主板的搭配是纠结的最久的一块,考虑过itx+NAS专用机箱,普通主板+服务器机箱,最终考虑价格、大小、外观、扩展性,选择了这个组合
4、 硬盘支架 自己画图 找淘宝定做的
5、 内存 光威奕Pro 8G*2 买的时候内存价格在低谷,就上了16G,支持下国产
6、 电源 益衡 Enhance ENP 7025B 250w 小电源,广受好评的电源,能够放进机箱
7、 硬盘 组成很复杂 500G 金士顿 A2000 作为系统盘和缓存盘,镁光MX1100 便宜的时候买了装笔记本上,后淘汰下来的,希捷2T+东芝2T+西数4T+东芝4T,都是装在台式机以及上一台NAS淘汰,10T 12T 均购自亚马逊,是西数的elements 系列
8、 网卡 tplink TL-NG421 2.5G 网卡*2,分别在NAS和主力台式机上
9、 SATA扩展卡 乐扩PCIE3.0 转SATA3.0 扩展卡,这个卡只能扩展两个SATA口,但都是SATA3.0 不会影响SSD的速度
10、 其它还有一些电源线 数据线 螺丝 风扇什么的就不一一说明了,可以看下表
主机 | CPU G5600 | 365 | 硬盘 | 金士顿 A2000 500G | 359 | |
内存 光威 奕 PRO 8G*2 | 293 | 镁光 BX1100 256G | 359 | 从旧电脑上淘汰 | ||
主板 映泰 B360m-D2V | 388 | 希捷 2T | 399 | |||
机箱 金河田 预见 N1 | 105.6 | 东芝 P300 2T | 339 | |||
散热器 乔思伯 HP400 | 73.9 | 东芝4T | 699 | |||
硬盘架 | 80 | 西数蓝盘 4T | 564 | |||
电源 益衡 7025B | 245 | 西数elements 10T | 1098 | 亚马逊海外购 | ||
SATA 线*6 | 31.8 | 西数elements 12T | 1296 | |||
风扇 PT 12025 V3 *3 | 59 | |||||
SATA 电源线 风扇电源线 | 55.9 | |||||
乐扩 PCIE3.0 转SATA3.0 | 49 | |||||
TP-Link TL-NG421 2.5G 网卡*2 | 150 | |||||
总计 | 1896.2 | 5113 |
装机过程(多图)
点击展开 ...
首先安装CPU,内存,SSD,固态硬盘,并在外点亮试试,看看能否通电成功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7/25/9aQ2o-fpfpZnT3cSsg-l9.jpg[/img]
将主板,电源安装到机箱中,电源位置没有固定螺丝,是用热熔胶粘上去的,并安装前置的风扇,我是采用前进后出的散热方式,注意风扇的朝向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7/25/9aQ2o-5sk1ZrT3cSsg-l9.jpg[/img]
这就是淘宝定做的不锈钢硬盘架,可以安装6个3.5寸+2个2.5寸的硬盘,以及安装好硬盘之后的样子,周边4个以及正中间的2个是预备给长杆螺丝用的,把硬盘架固定为一个整体,避免硬盘受到太大的拉力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7/25/9aQ2o-g36bZlT3cSsg-l9.jp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7/25/9aQ2o-j77pZfT3cSsg-hq.jpg[/img]
将SATA扩展卡,2.5G网卡安装在主板上,由于硬盘笼的存在,只能安装半高的扩展卡。由于机箱后面只有两个扩展槽,分别对应主板的第一个和第二个PCIE扩展槽,加上2.5G网卡需要插网线,因此安装在第二个扩展槽上,SATA扩展卡不需要外部界限,因此安装在第三个扩展槽上,由于机箱上没有对应的开孔,需要将SATA扩展卡的金属固定板压平,并用热熔胶固定在机箱上。将SATA数据线,电源线连接好,同时在内部安装一个散热风扇,没有固定孔位,用的是热熔胶,由于空间有限,需要拆掉前置的USB的接口,只留下开关,复位键和硬盘指示灯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7/25/9aQ2o-4if5ZmT3cSj3-sg.jpg[/img]
之后将硬盘架放入机箱中,安装好螺丝,盖上外盖即可。最后一步忘记拍照片了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7/25/9aQ2o-fpfpZnT3cSsg-l9.jpg[/img]
将主板,电源安装到机箱中,电源位置没有固定螺丝,是用热熔胶粘上去的,并安装前置的风扇,我是采用前进后出的散热方式,注意风扇的朝向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7/25/9aQ2o-5sk1ZrT3cSsg-l9.jpg[/img]
这就是淘宝定做的不锈钢硬盘架,可以安装6个3.5寸+2个2.5寸的硬盘,以及安装好硬盘之后的样子,周边4个以及正中间的2个是预备给长杆螺丝用的,把硬盘架固定为一个整体,避免硬盘受到太大的拉力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7/25/9aQ2o-g36bZlT3cSsg-l9.jp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7/25/9aQ2o-j77pZfT3cSsg-hq.jpg[/img]
将SATA扩展卡,2.5G网卡安装在主板上,由于硬盘笼的存在,只能安装半高的扩展卡。由于机箱后面只有两个扩展槽,分别对应主板的第一个和第二个PCIE扩展槽,加上2.5G网卡需要插网线,因此安装在第二个扩展槽上,SATA扩展卡不需要外部界限,因此安装在第三个扩展槽上,由于机箱上没有对应的开孔,需要将SATA扩展卡的金属固定板压平,并用热熔胶固定在机箱上。将SATA数据线,电源线连接好,同时在内部安装一个散热风扇,没有固定孔位,用的是热熔胶,由于空间有限,需要拆掉前置的USB的接口,只留下开关,复位键和硬盘指示灯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7/25/9aQ2o-4if5ZmT3cSj3-sg.jpg[/img]
之后将硬盘架放入机箱中,安装好螺丝,盖上外盖即可。最后一步忘记拍照片了
软件篇
软件 ...
1、 系统和文件共享:系统采用Windows LTSC,可以很好的兼容淘汰下来的硬盘,不用将数据倒来倒去,windows使用起来更加符合本人的习惯。共享采用SMB共享,在C盘建立共享文件夹,其余的待共享的文件夹采用mklink命令链接到该文件夹,效果上看其他的文件夹就是共享文件夹下的目录。不需要在NAS上建立许多个共享,也不需要在客户机上映射许多个虚拟磁盘。另外,镁光1100硬盘通过Hyper-V直通给一台Ubuntu的虚拟机。Windowsd的共享文件夹通过cifs挂载到Ubuntu虚拟机上。
2、 影音服务:采用[url=https://neko.re/archives/128.html]白嫖[/url]的Emby的Premiere,在家里的电视和远程观看视频,听音乐。对比了Emby 和Jellyfin, Emby在电视客户端和手机客户端上好很多,在jellyfin 10.7之前,Emby的硬解也更方便,同时如果一个媒体库的文件数目太多,Emby也比Jellyfin处理的更好。Plex 没有试用过,不做评价
3、 下载:Aria 下载公网种子,磁力连接等等,开启RPC,设置好相应的端口转发,即可远程下载,utorrent:专门用于PT站点,在utorrent里面分好类,设置好之后,可以很好的实现下载在缓存盘,下载完成之后自动移动到储存盘的效果;开启uTorrent的web界面,设置好端口转发,亦可以实现远程下载; 迅雷极速版:以上两种方法均不能使用时的替补。
4、 远程访问&管理:Ubuntu虚拟机,自然是通过ssh,设置好端口转发即可; Windows 系统:在路由器上架设了IPSec服务器,外网连入内网后,用远程桌面进行管理。远程文件获取:Windows上安装Filezilla FTP服务器,路由器上设置好端口映射即可。由于Ubuntu挂载了Windows的共享,也可以通过Ubuntu的ssh来获取。
2、 影音服务:采用[url=https://neko.re/archives/128.html]白嫖[/url]的Emby的Premiere,在家里的电视和远程观看视频,听音乐。对比了Emby 和Jellyfin, Emby在电视客户端和手机客户端上好很多,在jellyfin 10.7之前,Emby的硬解也更方便,同时如果一个媒体库的文件数目太多,Emby也比Jellyfin处理的更好。Plex 没有试用过,不做评价
3、 下载:Aria 下载公网种子,磁力连接等等,开启RPC,设置好相应的端口转发,即可远程下载,utorrent:专门用于PT站点,在utorrent里面分好类,设置好之后,可以很好的实现下载在缓存盘,下载完成之后自动移动到储存盘的效果;开启uTorrent的web界面,设置好端口转发,亦可以实现远程下载; 迅雷极速版:以上两种方法均不能使用时的替补。
4、 远程访问&管理:Ubuntu虚拟机,自然是通过ssh,设置好端口转发即可; Windows 系统:在路由器上架设了IPSec服务器,外网连入内网后,用远程桌面进行管理。远程文件获取:Windows上安装Filezilla FTP服务器,路由器上设置好端口映射即可。由于Ubuntu挂载了Windows的共享,也可以通过Ubuntu的ssh来获取。
Q&A
Q&A ...
为什么采用Windows系统,不用专业的NAS系统,如黑群晖,unraid, freenas等?
主要是兼容性和个人使用习惯。替换下来的硬盘均为NTFS文件系统,如果换新系统需要格盘,需要很多的时间倒腾数据。另外,Windows系统符合我个人使用习惯,遇到绝大多数的问题都能解决,再加上一个虚拟的Ubuntu,能够满足绝大多数的需求。这一套硬件拿去用黑群晖或者Unraid也是没有问题的。
为什么不采用Raid阵列?
还是需求问题。我的磁盘大小不一,如果采用raid会有很大的容量损失。存储的数据大部分为影音资料,丢失也不是非常严重的事。Raid5系统会对所有的磁盘同时读写,磁盘的损耗反而严重。如果确实有数据安全性的需求,会把两块磁盘单独拿出来做Raid1, 其余保持不变。
为什么不用万兆,而用2.5G网络。
也是需求问题。之前心水了万兆网络好久,万兆网卡都选好了,最后分析自己的需求之后还是决定使用2.5G网卡。NAS由于没有采用RAID, 机械硬盘的最高读写速度不会超过2.5G网络的速度,固态硬盘的定位是下载时的写入缓存,不会存储大文件,也用不到10G的网络速度。而2.5G的优点是网卡便宜(价格是二手万兆光卡的1/2~1/3),接线方便(cat6 vs 光纤)。如果后期真有万兆的需求,NAS上的PCIE x16扩展卡还没有用,可以用起来。
主要是兼容性和个人使用习惯。替换下来的硬盘均为NTFS文件系统,如果换新系统需要格盘,需要很多的时间倒腾数据。另外,Windows系统符合我个人使用习惯,遇到绝大多数的问题都能解决,再加上一个虚拟的Ubuntu,能够满足绝大多数的需求。这一套硬件拿去用黑群晖或者Unraid也是没有问题的。
为什么不采用Raid阵列?
还是需求问题。我的磁盘大小不一,如果采用raid会有很大的容量损失。存储的数据大部分为影音资料,丢失也不是非常严重的事。Raid5系统会对所有的磁盘同时读写,磁盘的损耗反而严重。如果确实有数据安全性的需求,会把两块磁盘单独拿出来做Raid1, 其余保持不变。
为什么不用万兆,而用2.5G网络。
也是需求问题。之前心水了万兆网络好久,万兆网卡都选好了,最后分析自己的需求之后还是决定使用2.5G网卡。NAS由于没有采用RAID, 机械硬盘的最高读写速度不会超过2.5G网络的速度,固态硬盘的定位是下载时的写入缓存,不会存储大文件,也用不到10G的网络速度。而2.5G的优点是网卡便宜(价格是二手万兆光卡的1/2~1/3),接线方便(cat6 vs 光纤)。如果后期真有万兆的需求,NAS上的PCIE x16扩展卡还没有用,可以用起来。
以上就是这些了,谢谢大家的阅读,欢迎讨论,欢迎转载,转载注明来源即可。
最后是三台机器的合影,左侧是主力机,右上是蜗牛星际D款,右下是本文的主角,可以直观的看到有多大。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7/25/9aQ2o-2mloZfT3cSsg-on.jpg[/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