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ka
2022-04-11T09:14:51+00:00
(目前环境有点丑,照片之后补啦哈哈)
之前对ITX主机的喜爱,主要是源自对RGB感到厌倦以后喜欢无光且紧凑的设计,但是今年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原因真的有了一部分需要把电脑挪动到另一个地方使用的需求。所以在主力机以外又装了一台适合移动的小电脑。
今年推出的追风者 EVOLV SHIFT XT是我考虑最久的机箱,它的外观无可指摘,内部设计也能满足我的需求,但是当我又研究了Dan Cases A4-H2O以后,反而开始了纠结,二者的硬件兼容其实差别不大(指不魔改280冷排的话)那么我究竟要不要为多余的颜值来付出空间呢?纠结了一段时间后最终决定还是选择H2O,既然是为了带出去的便携,那就让体积也不妥协吧。
最后来谈一下日常使用,室温23℃,待机37℃,风扇750转几乎没有任何噪音,凑近了能听见的只有泵噪。
烤鸡和渲染等状态也到不了80,风扇也不是满转,依旧是舒适的状态。
什么你问显卡?2070我都怕他感冒了。
带出门的时候试过手提包和双肩包,Herschel的大包背起来完全没有问题,重量自然是不轻但是小体积带来的拿取和带走都十分愉悦。
之前对ITX主机的喜爱,主要是源自对RGB感到厌倦以后喜欢无光且紧凑的设计,但是今年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原因真的有了一部分需要把电脑挪动到另一个地方使用的需求。所以在主力机以外又装了一台适合移动的小电脑。
今年推出的追风者 EVOLV SHIFT XT是我考虑最久的机箱,它的外观无可指摘,内部设计也能满足我的需求,但是当我又研究了Dan Cases A4-H2O以后,反而开始了纠结,二者的硬件兼容其实差别不大(指不魔改280冷排的话)那么我究竟要不要为多余的颜值来付出空间呢?纠结了一段时间后最终决定还是选择H2O,既然是为了带出去的便携,那就让体积也不妥协吧。
配置 ...
CPU | AMD Ryzen 7 5800X |
主板 | ROG STRIX B550-I |
显卡 | ROG STRIX RTX 2070 |
内存 | T-Force XTREEM ARGB White 16GB*2 4000C18 |
散热 | Phanteks GLACIER ONE 240 MP |
硬盘 | Samsung 970 EVO Plus 2TB*2 |
电源 | Seasonic Focus SPX-750 White |
机箱 | Dan cases A4-H2O |
风扇 | Thermalright B12*2 |
装机体验 ...
装机过程的体验还是比较舒服的,硬件都塞进去就完成了。和其他ITX相似的是地狱理线,这次的电源是海韵的白色750W SFX,线材是标配的白色压纹线,因为时间原因没有上定制线,我感觉整体硬度比起SF750的原装线材还是大了点,好在显卡仓的底部有非常宽裕的空间藏线,加上盖上侧板什么都看不见所以这方面的耗时取决于机主的强迫症。
有一个难受的点在于水冷管的走向。由于为了好看买了心心念念很久的十铨幻境,马甲的整体高度很高(以及强迫症)导致没法像别人一样从内存的上面过去。我调整了很多次最后决定将冷头进出水向下,然后顺时针绕270°从主板右上方和内存的缝隙中穿过去。整体的弯折和长度都比较极限。
最后一个要注意的点是主板背面的M.2插槽和显卡之间几乎没什么距离,如果你考虑高发热的显卡和经常高负荷的固态在一起,还是换个机箱吧。
PS. 之前想上T30,装完B12后发现一点多余空间没有,25mm的风扇是极限了。
有一个难受的点在于水冷管的走向。由于为了好看买了心心念念很久的十铨幻境,马甲的整体高度很高(以及强迫症)导致没法像别人一样从内存的上面过去。我调整了很多次最后决定将冷头进出水向下,然后顺时针绕270°从主板右上方和内存的缝隙中穿过去。整体的弯折和长度都比较极限。
最后一个要注意的点是主板背面的M.2插槽和显卡之间几乎没什么距离,如果你考虑高发热的显卡和经常高负荷的固态在一起,还是换个机箱吧。
PS. 之前想上T30,装完B12后发现一点多余空间没有,25mm的风扇是极限了。
最后来谈一下日常使用,室温23℃,待机37℃,风扇750转几乎没有任何噪音,凑近了能听见的只有泵噪。
烤鸡和渲染等状态也到不了80,风扇也不是满转,依旧是舒适的状态。
什么你问显卡?2070我都怕他感冒了。
带出门的时候试过手提包和双肩包,Herschel的大包背起来完全没有问题,重量自然是不轻但是小体积带来的拿取和带走都十分愉悦。
最后一些槽点 ...
漆面太薄,用了几天发现侧边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掉了一点漆...
框架不是铝的,重量还有优化空间。
框架不是铝的,重量还有优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