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link
2021-11-22T16:44:53+00:00
像胎、抬、苔、邰、跆、鲐等等还是读tai,怠、殆、迨、绐虽然读dai但也差不远。但是我非常纳闷,为什么会出现怡、贻、饴、诒这些读yi的?
谁规定必须读半边的?
[s:ac:哭笑]
您就是老燕子吗 水许传
魑魅魍魉 读 鬼鬼鬼鬼 [s:ac:哭笑]
[quote][pid=570050841,29663100,1]Reply[/pid] Post by [uid=590666]蔚莲倩影[/uid] (2021-12-01 00:55):
谁规定必须读半边的?
[s:ac:哭笑]
您就是老燕子吗[/quote]那这些读yi的字,读音是咋来的啊[s:ac:晕]
[quote][pid=570051239,29663100,1]Reply[/pid] Post by [uid=62163279]懒儿当自强[/uid] (2021-12-01 00:58):
那这些读yi的字,读音是咋来的啊[s:ac:晕][/quote]肯定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啊,一个字怎么写,怎么读,什么意思,都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厚厚的故事
一个字被创造出来后,虽然创造者制定了读音和意义,在流传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改变,若干年后,就会有不同的版本出现,每一代政权都会制定最新的标准,以便于有效的统治
作为使用者,我们需要掌握最新标准的写法读音和用法,但是日常生活中使用方言读音以及过去版本的读音也不能算错,只能说不标准,因为掌权者制定了最新的标准,需要使用标准的场合你不使用,那就是错
作为文化研究,你感兴趣的话依然可以去学习探索这些文字的发展史,这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
'胎'、'怡'、'殆'、'怠'、'始'、'治'、'冶'、'笞'这些字都收录在东汉的《说文解字》里了,即使在古汉语里这些字肯定也是读音不相似的,说明至少在东汉以前台就可以表示不同的声旁了,不用往后找原因。
至于为什么,其实就没有为什么呗,哪有事事都有原因的,台能表示多种声旁就是个客观的现象呗,古人造字写得顺手就造了,哪里想那么多
台 [tái]〈名〉(形声。小篆字形。从口,(以)声。从口,与表示喜悦有一定的联系。本义:喜悦。读(yí))
楼主,顺便给你出个小题:“入则无法家拂士”“佛狸祠下”,这里的拂和佛都读“bi”说是弼的通假字(is
其实就是错别字)为什么拂 佛和弼的音差这么多能通假?[s:ac:哭笑]
"臺"和"台"的区别吧
"檯","擡","薹","儓","籉","嬯"都念"tai"
"怡","貽","飴","詒","佁","眙"都念"yi"
或者yi怡,tai胎,si鈶,dai殆都是形声字台声
至于台声为什么有这么多花样看楼下
和繁体字的臺没有关系
恭喜你发现了上古汉语的l声母系列的形声字。
简单地说,现代汉语的l这个声母在汉代以前其实是颤音r,汉代才变成了l。
那么汉代之前的l声母怎么样了呢?
这个声母在汉代崩解掉了,根据不同的条件,分化成了 d t 和 y。
基本上现代汉语形声字,出现d t 和 y共用声旁的大多都是上古的l系声母的字。
常见的除了你说的台之外,还有偷和愉, 涂和余,荡和扬,他和也,蜕和悦等等,
都是l系声母的谐声系列。
至于韵母的区别,就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谁 告 诉 你 只 读 半 边 就 行 的 ?
zhui kou chi er kou mai shi li jing chu bai ?
我觉得是普通话的问题吧,很明显普通话的声韵都跟古语不同,写诗的平仄(平上去入)也相对欠缺,所以出现你的疑惑也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