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boi
2020-03-08T04:07:30+00:00
早上看到饶毅文章下的评论, 我研究了很久, 以我土生土长中国人的语感, 我认为这些人是真的这么信的, 但是还是有人认为因为加了滑稽脸所以可能是钓鱼言论, 我也没办法论证这不是钓鱼言论, 因为的确太蠢了。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15/-7Q5-54doZkT3cSu0-1o0.jpg.medium.jpg[/img]
这时候我突然想起了洋奴的大本营豆瓣, 一打开豆瓣, 幸好之前关注了一个豆瓣著名洋奴, 动态第一条就是这个洋奴转发的今天凌晨刚发明的统一洗地口径, 凌晨刚发明, 现在就满地都是了, 洋奴的组织力可太强了吧。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15/-7Q5-hgy3Z2hT3cSk0-3f6.jpg.medium.jpg[/img]
Tut_Mok 说:
这几天很多朋友都在讨论英国,也捎带其他地方,的抗疫策略。我其实没读多少资料,也不太懂,所以一直不说话。后来思考了一下,觉得可以分享一些看法。
英国到底是有意还是无奈放弃一部分人,是采取了大胆还是鲁莽,又或者高明的策略,我们暂且不论。我倒是看到一个有趣的解读,认为如果真要封城宵禁,恐怕人心思变,法律程序也麻烦。还不如直接恐吓民众,让他们乖乖呆着,都怕死担心自己成了那六成人。据说现在伦敦地铁空了不少,欧陆赴英的航班亦然。我没有查证过,不知确凿与否。但若是真的,说明唐宁街的声明卓有成效,无论其本意如何。考虑到这位首相爱剑走偏锋,也喜欢势大力沉的招数。真选择以这种恐吓方式达成目的,也不奇怪。
讲远了,这不是我要评论的内容。而是看到不少人在讨论国外或许要放弃一些人,对比国内应收尽收的口号,逐渐有些厚此薄彼的说法。我虽经常批评当局,但绝非一个一心崇外的人。只是对这些暗中认为国内策略就无可非议的人,总想提醒他们不要忘记采取极端策略下引发的连锁反应,甚至人道主义灾难。
我无意也无能去讨论哪个国家应当采取什么策略,政府权限、角色,社会发育程度,民众思想与倾向,各类国情不同,选择单一维度论述都太容易以偏概全。但我们不应忘记,在我们封城封省的举措下,产生了多少人道主义灾难。久困待毙,未救即死,这些或许不直接因病毒逝世的人,不能说他们不是因疫情而殒命。不要说任何国家采取这种措施都会有问题,我现在都无意于探讨到底有哪些是必然的代价哪些是人为的雪上加霜。但我们必须承认,这些极端措施下的确会因准备不足或操作困难,导致这样那样的悲剧。何况还有医疗资源的挤占,几番告急,靠倾力输血才能维持。或许在这种国情下采取这类策略是最好的,但不代表其他地方就应如此,或能如此。
因而洋洋得意于某些宏大叙事,忽略叙事下的悲歌,并不是什么好事。或许正因看到这些惨剧,再三衡量后其他人才会采取别样措施。我的确不是在说谁更好,我只是想提醒一些朋友,不要陷入一种莫名的自矜当中。
更何况在一些社会力量较发达的地方,我们不能只看政府做了什么。于国内这种几乎公权包揽一切的现状不同,许多地方政府可能只是服务角色,很可能要依赖社区自治式的基层覆盖。我们观察评论时,也不应忽视这一点。
我们可以就当前某些确凿的内容论断,如迅速测出病毒序列是很厉害,或前期延误上报存在重大问题等。但对整个防疫,目前还无法评价,得把历史拉远一点看。同样,应收尽收的策略对感染或疑似感染者很友好,也体现出一种质朴的对生命的尊重。但它是否有其他代价,这些代价应如何权衡,或疫情的不同因素是否会影响此类策略的选择等。都要拉得更远才能看清,此刻一味鼓吹应收尽收就好,其余策略就糟糕,并非科学态度。反之,亦然。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15/-7Q5-54doZkT3cSu0-1o0.jpg.medium.jpg[/img]
这时候我突然想起了洋奴的大本营豆瓣, 一打开豆瓣, 幸好之前关注了一个豆瓣著名洋奴, 动态第一条就是这个洋奴转发的今天凌晨刚发明的统一洗地口径, 凌晨刚发明, 现在就满地都是了, 洋奴的组织力可太强了吧。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15/-7Q5-hgy3Z2hT3cSk0-3f6.jpg.medium.jpg[/img]
Tut_Mok 说:
这几天很多朋友都在讨论英国,也捎带其他地方,的抗疫策略。我其实没读多少资料,也不太懂,所以一直不说话。后来思考了一下,觉得可以分享一些看法。
英国到底是有意还是无奈放弃一部分人,是采取了大胆还是鲁莽,又或者高明的策略,我们暂且不论。我倒是看到一个有趣的解读,认为如果真要封城宵禁,恐怕人心思变,法律程序也麻烦。还不如直接恐吓民众,让他们乖乖呆着,都怕死担心自己成了那六成人。据说现在伦敦地铁空了不少,欧陆赴英的航班亦然。我没有查证过,不知确凿与否。但若是真的,说明唐宁街的声明卓有成效,无论其本意如何。考虑到这位首相爱剑走偏锋,也喜欢势大力沉的招数。真选择以这种恐吓方式达成目的,也不奇怪。
讲远了,这不是我要评论的内容。而是看到不少人在讨论国外或许要放弃一些人,对比国内应收尽收的口号,逐渐有些厚此薄彼的说法。我虽经常批评当局,但绝非一个一心崇外的人。只是对这些暗中认为国内策略就无可非议的人,总想提醒他们不要忘记采取极端策略下引发的连锁反应,甚至人道主义灾难。
我无意也无能去讨论哪个国家应当采取什么策略,政府权限、角色,社会发育程度,民众思想与倾向,各类国情不同,选择单一维度论述都太容易以偏概全。但我们不应忘记,在我们封城封省的举措下,产生了多少人道主义灾难。久困待毙,未救即死,这些或许不直接因病毒逝世的人,不能说他们不是因疫情而殒命。不要说任何国家采取这种措施都会有问题,我现在都无意于探讨到底有哪些是必然的代价哪些是人为的雪上加霜。但我们必须承认,这些极端措施下的确会因准备不足或操作困难,导致这样那样的悲剧。何况还有医疗资源的挤占,几番告急,靠倾力输血才能维持。或许在这种国情下采取这类策略是最好的,但不代表其他地方就应如此,或能如此。
因而洋洋得意于某些宏大叙事,忽略叙事下的悲歌,并不是什么好事。或许正因看到这些惨剧,再三衡量后其他人才会采取别样措施。我的确不是在说谁更好,我只是想提醒一些朋友,不要陷入一种莫名的自矜当中。
更何况在一些社会力量较发达的地方,我们不能只看政府做了什么。于国内这种几乎公权包揽一切的现状不同,许多地方政府可能只是服务角色,很可能要依赖社区自治式的基层覆盖。我们观察评论时,也不应忽视这一点。
我们可以就当前某些确凿的内容论断,如迅速测出病毒序列是很厉害,或前期延误上报存在重大问题等。但对整个防疫,目前还无法评价,得把历史拉远一点看。同样,应收尽收的策略对感染或疑似感染者很友好,也体现出一种质朴的对生命的尊重。但它是否有其他代价,这些代价应如何权衡,或疫情的不同因素是否会影响此类策略的选择等。都要拉得更远才能看清,此刻一味鼓吹应收尽收就好,其余策略就糟糕,并非科学态度。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