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goham
2021-09-04T08:51:02+00:00
联动隔壁丘吉尔下台的帖子,在此小议英奸丘吉尔是如何把大英带成二战最大输家的。
熟悉大英历史的人都知道,大英帝国维持其地位的关键是两条百年国策,一是维持欧洲大陆西侧绝不能出现统一的政治实体的欧陆均势国策,二是维持世界范围内关键节点处的殖民体系国策。两者相辅相成,是让大英得以独步天下的关键。而英奸丘吉尔为了跟德国死磕,硬生生把这两条百年国策玩垮了,从而导致大英成为二战最大输家。
简单说一下这两条国策对大英的意义:
欧陆均势政策的意义在于使得欧洲西侧第一强国必须维持庞大的陆军来防范欧洲西侧第二强国,这就使得大英可以将陆军维持在较小的规模下大力发展海军,进而获取全球范围内制海权优势。同时,如果欧陆西侧出现了强大而不受控的强权,大英帝国可以联合其它次强一起打压该国,并趁机划分该强权的海外利益。比较著名的例子是,大英帝国联合普鲁士、奥地利和俄罗斯围剿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并趁机瓜分了很多法国在北美、亚洲和非洲的殖民地。以及一战时大英帝国联合法国打德国,并在战后瓜分德国在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
可以看到,欧陆均势国策对大英殖民体系的意义在于,当大英帝国联合一群欧陆次强围攻欧陆第一强之时,大英帝国可以凭借其海权优势优先夺取海外重点殖民地,并且在战后分赃中利用欧陆矛盾获得其掠夺殖民地的最大化认可。
有了这样掠夺并维持殖民地的方式,下面简单谈谈大英殖民体系与大英帝国本土经济的简要循环模式。
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主要是为大英帝国本土经济提供原材料和生产市场的。原材料供应部分比较简单,下面主要谈谈市场部分。在现代世界贸易和经济理论建立起来之前,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让欧洲列强很快面临到了生产过剩的危机。最著名的例子是1848年左右欧洲大规模的生产过剩导致的大范围革命,以及从此诞生的红色阴影。而英国因为有印度等殖民地市场倾销产能,受到生产过剩的影响较小。当20世纪初德国因为钢铁产业生产过剩而不得不走上大规模扩军路线时,大英帝国还能在印度殖民市场独自倾销钢铁修建铁路。
所以大英帝国在殖民体系当中获得了大量的原材料供应和市场独享,从而使其经济发展更具顺利。
谈完大英帝国在这两项百年国策的收益之后,下面简单谈谈维持这两项国策的成本。
首先,为了维持欧陆均势,大英帝国的外交政策必须保持欧陆处于相对分裂且敌对的状态,其次大英帝国的军事能力必须能防范欧陆强权夺取制海权,最后而且最重要的是大英帝国的经济循环必须保持顺畅。
而为了维持殖民体系,大英帝国不但要控制世界范围内关键节点的制海权,并且要保障殖民地的产出大于投入。
在谈到英奸丘吉尔之前,我们再来简单看看二战前大英帝国殖民体系出现问题的三个节点。
第一个问题节点是美国独立战争,这使得大英帝国开始对大力建设海外殖民地有了疑虑,开始转向与当地人合作并进行经济掠夺。
第二个问题节点是布尔战争,这使得大英帝国开始更关注殖民体系中投入产出管理,逐渐开始放弃投入大于产出的“烂地”。
第三个问题节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大英帝国为了筹集资源与德国死磕,在从爱尔兰到加拿大(不含印度)在内的众多殖民地以承诺更多自治换取更多税务及人力支持,从而走向了“卖地”之路。
预铺了这么多,现在转到正题,英奸丘吉尔是如何把大英带成二战最大输家的。
丘吉尔上台的时机点,是法国战场上两百万法军被德国包围并投降,三十多万英国远征军灰溜溜地跑回英国本土的关键时刻。大英的欧陆均势国策面临巨大挑战。
此时大英帝国有三种选择,一是与德国和谈,等苏德开战后再趁机搞事。二是拒绝和谈,同时像拿破仑时期一样凭借海空优势慢慢拖崩德国。三是拒绝和谈,同时砸锅卖铁借小贷拉美帝入伙打回去。
第一条策略不确定性太大,有赌运气成分。
第二条策略是大英帝国的最优解,但是需要勇气和耐心。
第三条策略是最下策,基本就是卖身给美国了。到这也是气头上的自然选择。
历史告诉我们,英奸丘吉尔选了第三条。不但用北美殖民地(包括加拿大的经济控制权)转给了美国,而且还基本放弃了东南亚的军事投入导致在东南亚被日本羞辱性地击败并占领,更关键的是对印度这个大英帝国的皇冠也采取了以独立承诺换税务人力合作的措施。这些为战后大英殖民体系的瓦解彻底挖好了坟墓。
所以二战后,英国的殖民体系的内部问题迅速爆发,再加上美苏这两个外部推手一起用力,大英帝国用了超过两百年建立起来的殖民体系不到二十年就崩溃了。
同时,因为英奸丘吉尔将美国引入到了欧陆均衡博弈当中,引发了美苏争霸,从而导致德法等国发现自己的体量远远达不到美国的水平,所以二战后德法等国开始放弃旧仇组建政治经济共同体,让大英帝国的欧陆均势政策彻底完蛋了。
总的来说,英奸丘吉尔的最大问题是,被对德仇恨蒙蔽了双眼,为了死磕德国而卖身给美国,导致维持英国地位的两条百年国策被彻底断绝,从而使得英国殖民体系经济圈彻底崩溃。二战之后,大量因为英国殖民体系崩溃释放出来的新兴市场(包括荷兰、比利时和北欧这些曾经附和在英国殖民体系上的独立市场)反而成为了法国躺平佬和西德战败国的囊中之物,所以这两个国家反而发展得比英国得好很多。
很多英国民众很快也发现了英奸丘吉尔为了刚德国而卖身给美国的愚蠢抉择,在1944年将其政党投了下去。后面丘吉尔意识到了也问题,也在不断怂恿美苏打起来以挽救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体系,可惜美苏都心照不宣地一起把英国殖民体系瓦解了。二战后英国经济凋敝,不得不接受马歇尔计划,彻底成为美国在欧洲的狗。而美国也投桃报李,在1951年将英奸丘吉尔重新扶持回首相宝座,并且发动舆论机器将其塑造成“最伟大的英国首相”,然后回头和苏联一起瓜分欧洲并且策动亚非拉独立运动。
英奸丘吉尔上台时要保持大英帝国的尊严和独立,等他第一次下台时,大英帝国的尊严和独立已经卖给美国了。
长求总版本
英奸丘吉尔为了死磕德国,把大英帝国海外祖业基本都卖给了美国,还让德法死对头永远和解,直接让大英百年大局彻底崩盘,从此只能做美帝的狗了。
熟悉大英历史的人都知道,大英帝国维持其地位的关键是两条百年国策,一是维持欧洲大陆西侧绝不能出现统一的政治实体的欧陆均势国策,二是维持世界范围内关键节点处的殖民体系国策。两者相辅相成,是让大英得以独步天下的关键。而英奸丘吉尔为了跟德国死磕,硬生生把这两条百年国策玩垮了,从而导致大英成为二战最大输家。
简单说一下这两条国策对大英的意义:
欧陆均势政策的意义在于使得欧洲西侧第一强国必须维持庞大的陆军来防范欧洲西侧第二强国,这就使得大英可以将陆军维持在较小的规模下大力发展海军,进而获取全球范围内制海权优势。同时,如果欧陆西侧出现了强大而不受控的强权,大英帝国可以联合其它次强一起打压该国,并趁机划分该强权的海外利益。比较著名的例子是,大英帝国联合普鲁士、奥地利和俄罗斯围剿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并趁机瓜分了很多法国在北美、亚洲和非洲的殖民地。以及一战时大英帝国联合法国打德国,并在战后瓜分德国在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
可以看到,欧陆均势国策对大英殖民体系的意义在于,当大英帝国联合一群欧陆次强围攻欧陆第一强之时,大英帝国可以凭借其海权优势优先夺取海外重点殖民地,并且在战后分赃中利用欧陆矛盾获得其掠夺殖民地的最大化认可。
有了这样掠夺并维持殖民地的方式,下面简单谈谈大英殖民体系与大英帝国本土经济的简要循环模式。
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主要是为大英帝国本土经济提供原材料和生产市场的。原材料供应部分比较简单,下面主要谈谈市场部分。在现代世界贸易和经济理论建立起来之前,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让欧洲列强很快面临到了生产过剩的危机。最著名的例子是1848年左右欧洲大规模的生产过剩导致的大范围革命,以及从此诞生的红色阴影。而英国因为有印度等殖民地市场倾销产能,受到生产过剩的影响较小。当20世纪初德国因为钢铁产业生产过剩而不得不走上大规模扩军路线时,大英帝国还能在印度殖民市场独自倾销钢铁修建铁路。
所以大英帝国在殖民体系当中获得了大量的原材料供应和市场独享,从而使其经济发展更具顺利。
谈完大英帝国在这两项百年国策的收益之后,下面简单谈谈维持这两项国策的成本。
首先,为了维持欧陆均势,大英帝国的外交政策必须保持欧陆处于相对分裂且敌对的状态,其次大英帝国的军事能力必须能防范欧陆强权夺取制海权,最后而且最重要的是大英帝国的经济循环必须保持顺畅。
而为了维持殖民体系,大英帝国不但要控制世界范围内关键节点的制海权,并且要保障殖民地的产出大于投入。
在谈到英奸丘吉尔之前,我们再来简单看看二战前大英帝国殖民体系出现问题的三个节点。
第一个问题节点是美国独立战争,这使得大英帝国开始对大力建设海外殖民地有了疑虑,开始转向与当地人合作并进行经济掠夺。
第二个问题节点是布尔战争,这使得大英帝国开始更关注殖民体系中投入产出管理,逐渐开始放弃投入大于产出的“烂地”。
第三个问题节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大英帝国为了筹集资源与德国死磕,在从爱尔兰到加拿大(不含印度)在内的众多殖民地以承诺更多自治换取更多税务及人力支持,从而走向了“卖地”之路。
预铺了这么多,现在转到正题,英奸丘吉尔是如何把大英带成二战最大输家的。
丘吉尔上台的时机点,是法国战场上两百万法军被德国包围并投降,三十多万英国远征军灰溜溜地跑回英国本土的关键时刻。大英的欧陆均势国策面临巨大挑战。
此时大英帝国有三种选择,一是与德国和谈,等苏德开战后再趁机搞事。二是拒绝和谈,同时像拿破仑时期一样凭借海空优势慢慢拖崩德国。三是拒绝和谈,同时砸锅卖铁借小贷拉美帝入伙打回去。
第一条策略不确定性太大,有赌运气成分。
第二条策略是大英帝国的最优解,但是需要勇气和耐心。
第三条策略是最下策,基本就是卖身给美国了。到这也是气头上的自然选择。
历史告诉我们,英奸丘吉尔选了第三条。不但用北美殖民地(包括加拿大的经济控制权)转给了美国,而且还基本放弃了东南亚的军事投入导致在东南亚被日本羞辱性地击败并占领,更关键的是对印度这个大英帝国的皇冠也采取了以独立承诺换税务人力合作的措施。这些为战后大英殖民体系的瓦解彻底挖好了坟墓。
所以二战后,英国的殖民体系的内部问题迅速爆发,再加上美苏这两个外部推手一起用力,大英帝国用了超过两百年建立起来的殖民体系不到二十年就崩溃了。
同时,因为英奸丘吉尔将美国引入到了欧陆均衡博弈当中,引发了美苏争霸,从而导致德法等国发现自己的体量远远达不到美国的水平,所以二战后德法等国开始放弃旧仇组建政治经济共同体,让大英帝国的欧陆均势政策彻底完蛋了。
总的来说,英奸丘吉尔的最大问题是,被对德仇恨蒙蔽了双眼,为了死磕德国而卖身给美国,导致维持英国地位的两条百年国策被彻底断绝,从而使得英国殖民体系经济圈彻底崩溃。二战之后,大量因为英国殖民体系崩溃释放出来的新兴市场(包括荷兰、比利时和北欧这些曾经附和在英国殖民体系上的独立市场)反而成为了法国躺平佬和西德战败国的囊中之物,所以这两个国家反而发展得比英国得好很多。
很多英国民众很快也发现了英奸丘吉尔为了刚德国而卖身给美国的愚蠢抉择,在1944年将其政党投了下去。后面丘吉尔意识到了也问题,也在不断怂恿美苏打起来以挽救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体系,可惜美苏都心照不宣地一起把英国殖民体系瓦解了。二战后英国经济凋敝,不得不接受马歇尔计划,彻底成为美国在欧洲的狗。而美国也投桃报李,在1951年将英奸丘吉尔重新扶持回首相宝座,并且发动舆论机器将其塑造成“最伟大的英国首相”,然后回头和苏联一起瓜分欧洲并且策动亚非拉独立运动。
英奸丘吉尔上台时要保持大英帝国的尊严和独立,等他第一次下台时,大英帝国的尊严和独立已经卖给美国了。
长求总版本
英奸丘吉尔为了死磕德国,把大英帝国海外祖业基本都卖给了美国,还让德法死对头永远和解,直接让大英百年大局彻底崩盘,从此只能做美帝的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