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雄安新区不能成功

Lexal-avatar

Lexal

2020-08-21T00:55:57+00:00

这里不对“千年大计”之类的口号进行批判,但是做一个假设:雄安要走计划经济之路,要做社会主义的“试验田”,是要对标深圳的。从目前爆出的各种信息来看,上面的确是这么想的。

这就决定了雄安之不能成功:资本主义的土地上,是培养不出社会主义的试验田的。

其实雄安模式,在之前并非没有先例:建国之后,我们的很多城市都是随着大型国企的入驻,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彼时国企家大业大,虽然收入未必高,可是工作稳定,顺便给你老婆孩子也解决工作;学校,医院,各种民生,都有配套,本质上就是一个小城市。在此基础上,一个城市就一步步发展起来了。我的家乡也是一个移民城市,基本上是在一家有色金属冶炼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在厂子早就不行了,但是没有它,这个城市还未必能发展起来。

现在我们试图复制这种模式,可是当时是没有炒房这一说的。现在为了避免炒房,只能用行政命令强制搬迁高校和企业进去,同时指定特定的人群入住新区。这就必然带来两个问题:

1. 谁有资格入住新区?怎么保证这一过程的公平性?如果雄安建设的好,这几百万人就是凭空成了人上人,这是否合理?反过来,如果雄安建设不好,那就是几百万人的生活质量大幅下降,还没有选择余地,也必然带来极大的不公平。这中间有多少权力寻租的空间,也是可想而知。

2. 传统国企虽然效益不怎么样,但是有一种小型国家的意思,大到学校医院,小到澡堂理发店,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现在社会变了,我们可以把一批企业、高校迁过来,可是配套的种种民生服务,却很难同步解决。例如中小学、幼儿园水平不高,又或者水平高但是收费更高,则子女教育大成问题;衣食住行种种,也很难用行政命令完全解决,连点个外卖也很难称心如意。雄安又不大可能让个体户进来开饭店理发店便利店,什么都要政府事必躬亲,解决起民生问题来,怕是困难重重。

而在资本主义的大背景下,还有第三个更为严重的问题:

3. 传统国企是“铁饭碗”,只要不搞什么事,基本可以干到老,好一点的,能把你家人的工作、孩子的教育全包下来,这样才可以让人有一定的归属感。而现代的资本家不兴这一套了,裁员辞退是家常便饭。效益不好,裁员;看你不爽,辞退;不想996,走人;年纪大了加不动班了,再来个“队伍年轻化”,安排得明明白白。

靠着这样一群资本家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区,简直是滑稽。我好容易跟着公司来了雄安,干了没几个月就被公司开了,我该怎么样在这样一个一切都被计划好了的城市里谋生呢?在深圳我还可以去送外卖,跑滴滴,在雄安岂不是要灰溜溜卷铺盖走人?如果我不走,是不是国家还得赶我走?——如此,雄安还能被称为一个“城市”吗?

综上所述,这个“社会主义试验田”不能成功。当然,如果我们放低标准,仅仅是把它当做一个新城区,那么是完全可以期待一下的;但是如果想着把一群喊着“福报”“狼性”的资本家用行政命令搬过来,就可以在这里实现社会主义、探索人类发展的道路,是必然要失败的。

资本主义的土地上,社会主义的苗不可能茁壮生长;如果我们不去直面问题,努力解决贫富差距、阶级分化,而试图用建设一个新区的方式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真正解决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