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gCake
2021-10-13T03:18:29+00:00
说一下为什么定极氪。
坐标魔都,当初就是想换一辆20-30万以内储物空间大点的车新能源车,要求毕竟有了娃以后,东西实在多。现在的秦Pro那点后备箱真的放不下。外加一点小要求就是操控比我这台秦Pro好就行。
3月下定的Model3,因为后面TSL和粉丝的一系列骚操作,让我放弃了提车的打算,1000块就当喂狗。后面跟TSL的沟通也证明了我当初选择的正确性。这个不说了。
从3月底4月初我就在找可以备选的车。一开始是宋Plus Dmi,后面发现这车居然没有座椅记忆,跟媳妇换着开车实在麻烦,放弃了....
再后来,发现捷豹的iPace。四驱,好看,在车主的评价那里操控也是可以的,缺点是充电兼容性和不时的小毛病。。。然后就开始在上海找汽贸谈价格,这边丐版的价格普遍落地得31W+,已经超预算了,不想干。你敢想iPace这车竟然有购置税???
后面,就一直等,4.13好像是,等到了电马的发布会,立马就下定了一台中配的。当时还想着真香,结果4.15极氪发布会, 刷刷刷的配置参数和承诺让人没办法拒绝,然后就下了台86WE,配置拉到了接近30万带空悬。
有一说一,作为试驾过空悬和机械悬挂版001的人,我对这车本身评价还是可以的,至少在我开过的车里,这车比老款的330更好玩,也更舒服。5系没碰过,有人说超540,我没办法评价。
优点不想讲了,重点是吐槽极氪的魔幻运营。
我推测极氪就是吉利和沃尔沃合并失败的产物,让原本属于领克的产品,强行独立出来,不让沃尔沃分一杯羹。
这就导致了今年极氪运营和营销的一切都是在赶鸭子上架,边改边造,边造边改,名曰共创,实际上就是营销概念。
用户运营上,每天都在学蔚来搞活动,实际上永远服务的都是那一小波车主,大部分车主除了等车,每天上APP只能看到一堆人唱赞歌。真正反馈问题的帖子要么是被隐藏,要么是被删除。
产品排期上,后面很多东西官方自己都无法控制,比如说时间节点:最开始4.15晚上的时候,CEO说10月1日前开始交付产品。到后面,营销词统一改为10月交付。再后来,就变成了10月中旬SOP,10月下旬交付。
现在10月中旬过去了,传闻中的下线并没有到,然而官方出现了最熟悉的操作:装鸵鸟+不透明。
是的,这半年,官方最喜欢的操作,就是装鸵鸟。每次非得把舆论发酵到一定程度,才出来冒个泡。你说这是共创企业??
先喷到这吧。
总结下来我就两点:1、车(的机械素质)很好。2、运营拉胯,十分拉胯。建议对服务体验有要求的,好好等我们这波小白鼠填完坑再看看。
要说还有什么想说的,那可能就是过往几次大舆论到最后的解决方式,还算可以,愿意付出成本摆平问题,总好过付出成本摆平车主(删帖除外,he-tui!)。
—来自一名415晚9点(补充:9 14分)的大定车主的吐槽。
坐标魔都,当初就是想换一辆20-30万以内储物空间大点的车新能源车,要求毕竟有了娃以后,东西实在多。现在的秦Pro那点后备箱真的放不下。外加一点小要求就是操控比我这台秦Pro好就行。
3月下定的Model3,因为后面TSL和粉丝的一系列骚操作,让我放弃了提车的打算,1000块就当喂狗。后面跟TSL的沟通也证明了我当初选择的正确性。这个不说了。
从3月底4月初我就在找可以备选的车。一开始是宋Plus Dmi,后面发现这车居然没有座椅记忆,跟媳妇换着开车实在麻烦,放弃了....
再后来,发现捷豹的iPace。四驱,好看,在车主的评价那里操控也是可以的,缺点是充电兼容性和不时的小毛病。。。然后就开始在上海找汽贸谈价格,这边丐版的价格普遍落地得31W+,已经超预算了,不想干。你敢想iPace这车竟然有购置税???
后面,就一直等,4.13好像是,等到了电马的发布会,立马就下定了一台中配的。当时还想着真香,结果4.15极氪发布会, 刷刷刷的配置参数和承诺让人没办法拒绝,然后就下了台86WE,配置拉到了接近30万带空悬。
有一说一,作为试驾过空悬和机械悬挂版001的人,我对这车本身评价还是可以的,至少在我开过的车里,这车比老款的330更好玩,也更舒服。5系没碰过,有人说超540,我没办法评价。
优点不想讲了,重点是吐槽极氪的魔幻运营。
我推测极氪就是吉利和沃尔沃合并失败的产物,让原本属于领克的产品,强行独立出来,不让沃尔沃分一杯羹。
这就导致了今年极氪运营和营销的一切都是在赶鸭子上架,边改边造,边造边改,名曰共创,实际上就是营销概念。
用户运营上,每天都在学蔚来搞活动,实际上永远服务的都是那一小波车主,大部分车主除了等车,每天上APP只能看到一堆人唱赞歌。真正反馈问题的帖子要么是被隐藏,要么是被删除。
产品排期上,后面很多东西官方自己都无法控制,比如说时间节点:最开始4.15晚上的时候,CEO说10月1日前开始交付产品。到后面,营销词统一改为10月交付。再后来,就变成了10月中旬SOP,10月下旬交付。
现在10月中旬过去了,传闻中的下线并没有到,然而官方出现了最熟悉的操作:装鸵鸟+不透明。
是的,这半年,官方最喜欢的操作,就是装鸵鸟。每次非得把舆论发酵到一定程度,才出来冒个泡。你说这是共创企业??
先喷到这吧。
总结下来我就两点:1、车(的机械素质)很好。2、运营拉胯,十分拉胯。建议对服务体验有要求的,好好等我们这波小白鼠填完坑再看看。
要说还有什么想说的,那可能就是过往几次大舆论到最后的解决方式,还算可以,愿意付出成本摆平问题,总好过付出成本摆平车主(删帖除外,he-tui!)。
—来自一名415晚9点(补充:9 14分)的大定车主的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