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nywise
2021-05-30T08:16:05+00:00
第一次用冰豹的产品,6.1入的kone pro air刚到手,装了驱动刷了固件,体验测试中。
玩CSGO的时候发现一个灵异事件!
小身位peek和原地左右摩擦架枪的时候,很频繁的会出现键盘延迟,对,是键盘延迟!就是轻点一下方向键我人会飞出去,或者各种急停不了,体感非常非常明显,像鼠标丢帧一样的感觉。
目前接入设备为 键盘 富勒G900S + 有线鼠标 ENDGAME xm1r + 冰豹kone pro air。
入手kone pro air前已手持GPW和毒蝰终极两款2.4g无线,也和有线鼠标同时插入混用,没有出现过这样的问题。
下面是为了排查原因做出的一些控制变量处理。
1.只插入xm1r 正常
2.只插入kone 有线模式 异常
3.只插入kone 2.4G开启无线模式 异常
4.同时插入xm1r + kone有线模式 异常
5.同时插入xm1r + kone接收器,并关闭kone电源 正常
6.同时插入xm1r + kone 开启2.4G无线模式 异常
以上4,5,6同时插入鼠标测试中,两只鼠标单独使用都会出现键盘异常(将kone放一边,只使用xm1r 或 将xm1r放一边,只使用kone 都出现键盘异常)
已将kone鼠标线,接收器,键盘,分别在显示器,机箱前、后的USB 2.0和3.0接口都更换尝试过,无法解决问题。
暂不知道其他游戏是否会出现这个问题。
想问下入手了的大家,我这个是个案吗?还是更新驱动固件之后的问题?
#1新加入
关闭了驱动Swarm后可以正常使用,键盘也没出现问题了(或者有十分轻微体感极度不明显的延迟)
结论:请谨慎更新驱动和固件!!!!!
#2使用体验
本人情况:20cm往上的大手,持鼠习惯 抓握、指握,手臂流,灵敏度极低,使用鼠标垫为虎符宗师灰,会与手上持有的几款鼠标进行对比,以下体验为本人主观感受,仅供参考
1.鼠标材质类似于xm1r白色,本人中度汗手,对鼠标的防滑表现表示满意。个人不喜欢雷蛇的侧裙,特别是之前炼狱蝰蛇精英版那种一小片防滑侧裙带来的整个侧面两种手感的割裂感。
2.鼠标模具非常出色,这点我想详细说说。我十余年FPS游戏经历都是扒握,在19年使用gpw后才改为抓握,后来会根据玩的fps种类选择指握,三种握法我都经历过,目前是抓握和指握都在用。改成抓握后先后使用了gpw,zowie s2,毒蝰终极,xm1r这几款鼠标,
最后是沉溺于xm1r这种倒梯形收腰模具设计,直接让我把毒蝰用不会了,在使用了xm1r后,毒蝰的小收腰让我有种抓不住鼠标的感觉。所以,倒梯形这种大收腰是我目前中意的模具类型。
和gpw这种为了兼顾各种握法,但是也让各种握法体验都有点瑕疵的中庸式设计不同,kone的模具我认为真正的兼顾到了扒抓指三种握法。他的超大收腰让我用惯了xm1r这种倒梯形收腰模具的鼠标可以无缝衔接,超大的收腰范围让你可以根据自己握点的不同选择抓握、指握时都有很舒适的握持体验。这种体验对我而言是凌驾于gpw和毒蝰的握持体验的,相比对称的xm1r的倒梯形收腰是种不同口味的感觉,目前还没经过实战不清楚谁在实战中更为出色。最后提一嘴扒握,我20cm往上的手扒握在上面完全不成问题,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鼠标的工学设计右侧较低,有些人由于扒握点的差异可能导致尾指安放空间有限,容易摩擦到鼠标垫。
3.鼠标的按键手感,我这只没有空键程的问题,左右键手感基本一致。对于担心光学微动像毒蝰一样手感绵软的朋友可以放心,kone的光学微动手感更接近于机械微动,但是手感相较机械微动还是偏软一点,触发力度很轻,在大范围移动鼠标和抬鼠的时候甚至容易误触,这点需要注意。如果你比起光学微动更喜欢机械微动的清脆,那么这款光学微动对比毒蝰的手感来说,是很大的提升。侧键的微动点击起来清脆,我游戏时侧键使用较少,对侧键的要求不高,就不详谈了。滚轮的体验良好,一直有听闻冰豹的泰坦滚轮yyds,实际使用确实不错,但是滚轮键需要的按压力度较大,可能是为了防止误触,总体使用感受我觉得不如我的xm1r。
4.鼠标的脚贴属于比较滑的那类,比我的换了虎符脚贴的gpw和原版脚贴的xm1r要滑,和毒蝰终极差不多。也有可能是新鼠标脚贴还没磨损的缘故。
5.鼠标的重量我提一嘴,在用了70g的xm1r后我反过来用GPW会感受到gpw的重量带来的阻滞感,他们的重量区间会让你使用鼠标的体验产生一点点的割裂,需要重新适应,这种情况在低重量切换到高重量的情况下会比反过来更明显,这点需要注意。kone我在和xm1r进行切换时并不会感受到明显的重量增加带来的阻滞感,所以对手持70g左右鼠标的朋友来说应该不需要重新适应kone的重量。
6.传感器方面,性能对绝大部分玩家来说都属于性能过剩,无需担心。
7.驱动和固件谨慎更新
玩CSGO的时候发现一个灵异事件!
小身位peek和原地左右摩擦架枪的时候,很频繁的会出现键盘延迟,对,是键盘延迟!就是轻点一下方向键我人会飞出去,或者各种急停不了,体感非常非常明显,像鼠标丢帧一样的感觉。
目前接入设备为 键盘 富勒G900S + 有线鼠标 ENDGAME xm1r + 冰豹kone pro air。
入手kone pro air前已手持GPW和毒蝰终极两款2.4g无线,也和有线鼠标同时插入混用,没有出现过这样的问题。
下面是为了排查原因做出的一些控制变量处理。
1.只插入xm1r 正常
2.只插入kone 有线模式 异常
3.只插入kone 2.4G开启无线模式 异常
4.同时插入xm1r + kone有线模式 异常
5.同时插入xm1r + kone接收器,并关闭kone电源 正常
6.同时插入xm1r + kone 开启2.4G无线模式 异常
以上4,5,6同时插入鼠标测试中,两只鼠标单独使用都会出现键盘异常(将kone放一边,只使用xm1r 或 将xm1r放一边,只使用kone 都出现键盘异常)
已将kone鼠标线,接收器,键盘,分别在显示器,机箱前、后的USB 2.0和3.0接口都更换尝试过,无法解决问题。
暂不知道其他游戏是否会出现这个问题。
想问下入手了的大家,我这个是个案吗?还是更新驱动固件之后的问题?
#1新加入
关闭了驱动Swarm后可以正常使用,键盘也没出现问题了(或者有十分轻微体感极度不明显的延迟)
结论:请谨慎更新驱动和固件!!!!!
#2使用体验
本人情况:20cm往上的大手,持鼠习惯 抓握、指握,手臂流,灵敏度极低,使用鼠标垫为虎符宗师灰,会与手上持有的几款鼠标进行对比,以下体验为本人主观感受,仅供参考
1.鼠标材质类似于xm1r白色,本人中度汗手,对鼠标的防滑表现表示满意。个人不喜欢雷蛇的侧裙,特别是之前炼狱蝰蛇精英版那种一小片防滑侧裙带来的整个侧面两种手感的割裂感。
2.鼠标模具非常出色,这点我想详细说说。我十余年FPS游戏经历都是扒握,在19年使用gpw后才改为抓握,后来会根据玩的fps种类选择指握,三种握法我都经历过,目前是抓握和指握都在用。改成抓握后先后使用了gpw,zowie s2,毒蝰终极,xm1r这几款鼠标,
最后是沉溺于xm1r这种倒梯形收腰模具设计,直接让我把毒蝰用不会了,在使用了xm1r后,毒蝰的小收腰让我有种抓不住鼠标的感觉。所以,倒梯形这种大收腰是我目前中意的模具类型。
和gpw这种为了兼顾各种握法,但是也让各种握法体验都有点瑕疵的中庸式设计不同,kone的模具我认为真正的兼顾到了扒抓指三种握法。他的超大收腰让我用惯了xm1r这种倒梯形收腰模具的鼠标可以无缝衔接,超大的收腰范围让你可以根据自己握点的不同选择抓握、指握时都有很舒适的握持体验。这种体验对我而言是凌驾于gpw和毒蝰的握持体验的,相比对称的xm1r的倒梯形收腰是种不同口味的感觉,目前还没经过实战不清楚谁在实战中更为出色。最后提一嘴扒握,我20cm往上的手扒握在上面完全不成问题,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鼠标的工学设计右侧较低,有些人由于扒握点的差异可能导致尾指安放空间有限,容易摩擦到鼠标垫。
3.鼠标的按键手感,我这只没有空键程的问题,左右键手感基本一致。对于担心光学微动像毒蝰一样手感绵软的朋友可以放心,kone的光学微动手感更接近于机械微动,但是手感相较机械微动还是偏软一点,触发力度很轻,在大范围移动鼠标和抬鼠的时候甚至容易误触,这点需要注意。如果你比起光学微动更喜欢机械微动的清脆,那么这款光学微动对比毒蝰的手感来说,是很大的提升。侧键的微动点击起来清脆,我游戏时侧键使用较少,对侧键的要求不高,就不详谈了。滚轮的体验良好,一直有听闻冰豹的泰坦滚轮yyds,实际使用确实不错,但是滚轮键需要的按压力度较大,可能是为了防止误触,总体使用感受我觉得不如我的xm1r。
4.鼠标的脚贴属于比较滑的那类,比我的换了虎符脚贴的gpw和原版脚贴的xm1r要滑,和毒蝰终极差不多。也有可能是新鼠标脚贴还没磨损的缘故。
5.鼠标的重量我提一嘴,在用了70g的xm1r后我反过来用GPW会感受到gpw的重量带来的阻滞感,他们的重量区间会让你使用鼠标的体验产生一点点的割裂,需要重新适应,这种情况在低重量切换到高重量的情况下会比反过来更明显,这点需要注意。kone我在和xm1r进行切换时并不会感受到明显的重量增加带来的阻滞感,所以对手持70g左右鼠标的朋友来说应该不需要重新适应kone的重量。
6.传感器方面,性能对绝大部分玩家来说都属于性能过剩,无需担心。
7.驱动和固件谨慎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