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PA
2021-10-06T08:49:17+00:00
如果说人听声音的时候,会因为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感到“舒适”。
那视觉和嗅觉,味觉会因为节奏性的感触而产生类似的舒适感吗?为什么听觉的这种节奏感好像比其他四感稍微特殊一点?
用“喜好的酸甜口味”“喜欢的停车场味道”“喜欢的赤红颜色”来对比听觉的话应该是“喜欢的磁性(性感)的声音”(纯粹单纯的刺激)。
音乐应该类比于故事吗?可故事应该是同样可听和可视的,如果对味觉和嗅觉进行语言编码应该也可以变成可尝可闻的,只要大脑能正确理解故事就可以感到欣快。
那音乐应该类比于视觉,嗅觉,触觉(这个存疑,也许紫薇也是类似的?),味觉中的什么节奏感的产物呢?非故事性的图画?雕塑?但它们可以没有节奏感地带来美感吧。
还是说,我们听到的音乐其实是我们与音乐节奏旋律中的情感共情了,所以感受到了舒适?可音乐又为什么需要节奏作为前提来传达情感呢?
Reply to [pid=556685406,28875611,1]Reply[/pid] Post by [uid=60112012]王尽信[/uid] (2021-10-09 16:53)你要是知道就直接说好不……就是突发奇想懒得查资料了才来聊的
几千年前孔子就告诉你了
比起瞎jb想不如老老实实去翻翻书学学乐理
楼主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老哥别总想着教训人呐....这点知乎好多了
不过确实,楼主这凭感觉对味觉、视觉进行分类,认为没有“节奏感”也未免武断了一些。百度百科里也有把这几种归位一类的观点的。
我觉得,节奏感本质上是一种运动的美感接受,从这个定义出发,不论是音乐的节奏感、还是小说情节安排的此起彼伏、乃至动画的渐变/规律反复,都是一种节奏美感,音乐的节奏感并没有过分特别。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10/09/-7Qmh6f-16qiZdT1kShs-13i.jpg.medium.jpg[/img]
底层逻辑应该是进化环境中的声音让我们觉得愉悦或烦躁
进而变成了固定的音阶与和弦
节奏的话,我猜是因为重复可预见的东西会让人安心
你不必去警惕下一个音是否有害
会的,香水有前调后调。
电影剪辑有镜头语言和蒙太奇。
抚摸女孩子头发各个部分手感也不同,也可以说是有节奏感。(可能有些老哥没有这个经历,摸狗也行)
你吃东西口感也有“层次感”这一说呀。
大致理解了,我需要修正一下我对于问题的描述---我的意思是,在没有“反复重复的小节”的前提下,雕塑,镜头语言这些东西都可以带来美感(我之前的描述也是"可以没有节奏感地带来美感",也就是说有节奏感也是可以的,比如说摸狗,感觉老哥理解有点偏差),但音乐又为什么需要“重复的小节”呢?如果没有“反复重复的小节”,可能非故事性的诗朗诵在听觉上会更接近香水,镜头语言带来的美感吧?
”重复可预见的东西会让人安心“---这个说法是否很接近真相呢?但又“为什么让人安心”?只因为感受不到危险?
我的问题的重点在于音乐所需要的“前提”,而非其他感官有什么“缺乏”,是我不严谨了。
Reply to [pid=556705850,28875611,1]Reply[/pid] Post by [uid=60158090]NICOPOI-9[/uid] (2021-10-09 18:07)狗子绝对没有猫好撸。
视觉确实是有节奏的,只不过不像声音那样是一维单向,而是二维并列的。
重复可预见的东西会让人安心,这个说法很有趣啊。
比如吃饭前酝酿一下我这顿将要吃的东西的感觉,会感觉吃到嘴的时候满足很多。
又比如新认识的人跟旧朋友的相貌或者脾性相似会让人觉得舒服。
可能人就是喜欢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慢慢有点突破?是一种心理机制吗?
[quote][pid=556705421,28875611,1]Reply[/pid] Post by [uid=5100126]宫村宫子_EF[/uid] (2021-10-09 18:05):
底层逻辑应该是进化环境中的声音让我们觉得愉悦或烦躁
进而变成了固定的音阶与和弦
节奏的话,我猜是因为重复可预见的东西会让人安心
你不必去警惕下一个音是否有害[/quote]但是一直刮玻璃只会暴怒[s:ac:喷]
我个人觉得听觉和视觉是可以类比的。只是声音是振幅与频率两个维度组成的,运动的画面是二维振幅与频率至少三个维度组成的,彩色的运动画面单个点还需要cmyk四个参量定义,因此维度高的多。
声音未必需要严格的周期性来使得你听得舒服,具体来说可以参考一些乐理的知识,大致上符合乐理的你不会听的太难受,而你的情绪也会随着振幅和频率的变化而受到影响,比如说主歌和副歌的区别,比如说轻音乐和交响乐的区别。相反地,不符合乐理的周期性声音,只要振幅和频率合适,一样会使你舒服,比如说10hz主频的雨声(模拟白噪声)。
视频画面相比来说维度高太多,同样是一帧,声音有几个音轨基本就是几个byte,无非音色不同会复杂一些,最多百十个byte,大脑总归能很快处理。但是一帧的画面,按照1920*1080的分辨率来讲,一瞬间大脑要接收八百三十万byte,哪怕你在接收的一瞬间减采样+忘掉了99%以上的细节信息,也要一帧接收数万个byte的信息,因此你简单地对比一下,是不是画面的频率相比于声音要非常非常低,相差几百倍,咱们的大脑才能处理的过来?
这也就是为啥高质量画面采样率120hz而高品质音乐采样率48000hz的原因,因为这基本都到了大脑能处理的极限单位而不是使你感到难受。更加高采样率的信息就会使人感到恶心了。
再说会画面,第一,按照画面采样率是声音采样率的1/400来举例,8秒一个音乐的小节,换算成画面是不是需要3200秒才能算一个视频上的“小节”。这转换到画面来说,是不是那些大致符合几分钟周期的,明暗和亮度转换的转场画面的视频,人看起来特别舒服?转换太快,会觉得莫名其妙;转换太慢,会觉得想睡觉。相应地,低频率的画面,比如说那种超长镜头,往往会让观众感受到平静,低落,悲伤,而短时间内几秒一切的连续变换镜头(比如说爆裂鼓手最后高潮部分),就是要带动观众的情绪达到高潮。
所以在我看来,听觉和视觉这二者原理上是一致的,同时这二者的配合也显示出电影喝视频制作者的功力。低频的画面配合高频激昂的声音会很违和,这同样是大脑处理时感受到信息不同步自然会有的反应。毕竟大脑是最牛的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