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mboLs
2020-03-16T17:04:10+00:00
笔者是前长城研发造型人员,本文纯手机打字,无捏造,纯亲历。
自主品牌里,长城和吉利是第一批敢于向二十万试探,挑战合资的,所以不论成败,都要给他们点赞。正是这种不甘于做低端车的骨气有了今天的中国汽车工业。,而且有理由相信之后会更好。但今天我们不谈宏观,只谈一个小的方面,希望能管中窥豹,有所启示。
WEY和领克,出生就几乎是对手,上市时间差不多,价格差不多,价格差不多,可是现在,可以说WEY已经事实上失败,但领克有可能真的立住,甚至发展壮大。当然,领克有沃尔沃背书,吉利的营销又碾压长城一个维度,但他们刚出世时,其实WEY是有许多机会比领克更成功的。尤其是,作为一款车,外观设计对品牌初出茅庐的作用是巨大的。而WEY的外观,无论是业界还是民间,都是有口皆碑的。至于领克,则一直在争议中。说白了,丑。
关于这两个品牌的DNA,只说作为消费者对这两个品牌的观感:很少有人真的喜欢领克的造型DNA,但WEY的外观几乎是一边倒的好评。既然如此,为什么领克还要坚持这个蛤蟆鲶鱼脸呢?而WEY本来有着让人眼前一亮的造型,却越做越没特点,甚至越丑呢?
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却也是决定了他们两家如今境遇的,就是对产品的定位和调性的把握。领克从设计之初,就非常知道这个车是卖给谁的。他要打年轻人细分市场,而且定下了一个非常赛博朋克,城市霓虹的品牌语言。说难听点,非主流夜店风,好像有点low?也并不是,同样的东西看玩的怎么样了。但不管怎么说,设计团队是坚持在这个方向上探索,给出了一个大胆,超前的设计风格。令人敬佩的是,这套方案从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得到设计总监的认可可以理解,毕竟搞设计的和一般人不一样,但一路绿灯被高层认可,就是领克和吉利的管理层的知人善任和用人不疑了。
其实我很反感领克的设计,但正因如此,我更加佩服领克品牌的坚定。一款车在设计之初经历的头脑风暴,无数个设计师绞尽脑汁的很多好东西,是会被工业环节和行政命令,市场导向改变很多的。在大部分人强调工业设计做的是商品而不是艺术品时,领克这帮人竟然敢违反主流审美做这样的东西,背后的不止是勇气,恐怕还有金刚钻。
几年下来,金刚钻非常清晰:领克有全方位,立体和清晰的产品调性,不管是经销商,网站,APP,公众号,还是车的一切,都围绕着那个非主流的形象设计。可这个非主流是贬义吗?不是,这种风格可以被主流接受,尤其是当90后95后逐渐进入舞台中央,甚至z时代都开始发出声音,《头号玩家》能成为一部电影的时代。
这背后有消费群体,时代变化的大背景,但这每个公司都知道。可是只有领克真的做了。
当沃尔沃传说和性能足够支撑里子,符号性非常强烈的设计和包装能成为面子时,一个牌子就立住了。
反观长城的失败:
长城是典型的土包子。哈弗品牌的创立就颇有一番土到吓人的传奇:当年有款车叫赛弗,魏老板想蹭热度之,另外还知道美国有个哈佛大学,于是哈弗这个名字就诞生了。
这不是段子,而是笔者曾苦思哈弗的品牌调性时,提出的一个简单问题:我们哈弗为什么叫哈弗?只有知道它名字的含义,才能去发散它的品牌文化啊。可这样一个似乎是一切本源的问题,竟然无人知道也无人在乎。最后是几经周折从老员工处问得。
但土包子也可以刷时髦值,也不是没有救。魏老板选择用钱砸人,用业内高到离谱的价格聘请世界范围的工程师和设计师。具体价格我就不说了,我只说两个外籍人士金钱以外的待遇:入职有翻译全程贴身服务,包括沃尔玛采购陪同;小区有外籍专用日料店,中国人不得入内;外籍人员上至VP下至员工,均可免费使用总经理级别的特殊餐厅,而中国员工哪怕是部长级,也只能吃大食堂。
这种诚意,就有了几年前全世界的外国人往长城跑的盛况。其中宝马的皮埃尔给长城立下汗马功劳。老皮其实本来只是个项目经理,并未做过品牌总监,但被魏老板委以重任建立WEY品牌的DNA。客观来说,这个DNA建立的非常成功:保定总督府大旗杆,符号化为一根棍,从符号学上够简单,可以随意变换使用,又足够有辨识度,还有背景故事,简直是完美的品牌背景。之后的三竖线和流水灯更是神来之笔,碾压一众不知进取的BBA。
但是,老皮太有坚持,而老魏是个亲力亲为的老板,喜欢参与汽车的设计。而且老皮的只管干事不会做人,得罪了太多中国领导。最终,老皮离开了。
但其实老皮离开时,WEY已经完成,该有的都有了,他的离开不应有太多影响。可事实上我们看现在的WEY,还有特点吗?它的品牌定位是什么呢?客户画像是什么呢?
设计师在提出这些问题时,长城内部是无法给出一个答案的。WEY,是中国的豪华品牌。魏老板如是说。要让更多的人,把豪华握在手里。嗯,很对,我们受够了BBA车标卖十五万的局面了。可是,接下来怎么干呢?豪华?这是一个车或者一个品牌的定位吗?给谁用呢?vv5和vv7都是豪华吗?那区别只是尺寸吗?
这些问题,长城无人可以回答。所有目光聚集在竞品车都在干嘛,都有什么,价格怎么定这些非常务实的东西上来。保定大旗杆?似乎没有人再谈起了。品牌有什么文化和内涵?好像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我用料和BBA一样。可我只卖18万。
于是我们看到,WEY的品牌调性到如今不仅没有立起来,反而还模糊了。在时代大潮下,长城大喊要抓住年轻市场,讨好年轻人。可是设计语言上,年轻运动和豪华优雅就是对立的。长城的设计团队基本上只是给魏老板打工,做他喜欢的东西。领导们向员工灌输:你的客户就是魏老板,只有让他满意,你的作品才有可能见到市场。
所以魏老板自己也很苦恼,花了好多钱,请了路虎,劳斯莱斯的设计总监,可是呈上来的方案越来越没新意,越来越平庸。因为全公司只有一个决策者,也只有一个为了市场的大脑在运作。可这颗大脑,不是设计师。
说了这么多,给长求总一下吧:领克的成功不是因为丑还是不丑,而是因为不管丑不丑还都能坚持背后的逻辑,即完整清晰的定位和用户画像,专业化有话语权的团队。
而WEY失败的原因也不仅仅是所谓耗油,而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品牌和迷茫的团队在修修补补。最新一代vv7gt的造型内部评审时其实没人认为好看,内饰的大板牙连一向乾刚独断的魏老板都没有夸奖,可是迫于sop周期,也无更好方案不得不妥协。这就是一个本来有一个好故事,却不会讲,讲砸了的例子。可以成为品牌运营的反面案例。
现在长城的销量和这个背后的逻辑是符合的。WEY就靠科技配置丰富的 vv6撑着,哈弗还在吃h6老本,F7靠性价比有点惊喜。大头还是皮卡,因为这是种只要功能到了不用谈品牌附加值的产品。这很可怕,因为这意味着长城的品牌建设全面倒退,回到了当初靠做低端皮卡发家的岁月,对高端的冲击成了黄粱一梦。当初培养出来的生力军,都被吉利和各大厂家挖走。长城在业界被戏称长城大学,主要负责帮各大厂家培养毕业生,也算暗合了当初哈佛大学的宏愿吧。
自主品牌里,长城和吉利是第一批敢于向二十万试探,挑战合资的,所以不论成败,都要给他们点赞。正是这种不甘于做低端车的骨气有了今天的中国汽车工业。,而且有理由相信之后会更好。但今天我们不谈宏观,只谈一个小的方面,希望能管中窥豹,有所启示。
WEY和领克,出生就几乎是对手,上市时间差不多,价格差不多,价格差不多,可是现在,可以说WEY已经事实上失败,但领克有可能真的立住,甚至发展壮大。当然,领克有沃尔沃背书,吉利的营销又碾压长城一个维度,但他们刚出世时,其实WEY是有许多机会比领克更成功的。尤其是,作为一款车,外观设计对品牌初出茅庐的作用是巨大的。而WEY的外观,无论是业界还是民间,都是有口皆碑的。至于领克,则一直在争议中。说白了,丑。
关于这两个品牌的DNA,只说作为消费者对这两个品牌的观感:很少有人真的喜欢领克的造型DNA,但WEY的外观几乎是一边倒的好评。既然如此,为什么领克还要坚持这个蛤蟆鲶鱼脸呢?而WEY本来有着让人眼前一亮的造型,却越做越没特点,甚至越丑呢?
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却也是决定了他们两家如今境遇的,就是对产品的定位和调性的把握。领克从设计之初,就非常知道这个车是卖给谁的。他要打年轻人细分市场,而且定下了一个非常赛博朋克,城市霓虹的品牌语言。说难听点,非主流夜店风,好像有点low?也并不是,同样的东西看玩的怎么样了。但不管怎么说,设计团队是坚持在这个方向上探索,给出了一个大胆,超前的设计风格。令人敬佩的是,这套方案从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得到设计总监的认可可以理解,毕竟搞设计的和一般人不一样,但一路绿灯被高层认可,就是领克和吉利的管理层的知人善任和用人不疑了。
其实我很反感领克的设计,但正因如此,我更加佩服领克品牌的坚定。一款车在设计之初经历的头脑风暴,无数个设计师绞尽脑汁的很多好东西,是会被工业环节和行政命令,市场导向改变很多的。在大部分人强调工业设计做的是商品而不是艺术品时,领克这帮人竟然敢违反主流审美做这样的东西,背后的不止是勇气,恐怕还有金刚钻。
几年下来,金刚钻非常清晰:领克有全方位,立体和清晰的产品调性,不管是经销商,网站,APP,公众号,还是车的一切,都围绕着那个非主流的形象设计。可这个非主流是贬义吗?不是,这种风格可以被主流接受,尤其是当90后95后逐渐进入舞台中央,甚至z时代都开始发出声音,《头号玩家》能成为一部电影的时代。
这背后有消费群体,时代变化的大背景,但这每个公司都知道。可是只有领克真的做了。
当沃尔沃传说和性能足够支撑里子,符号性非常强烈的设计和包装能成为面子时,一个牌子就立住了。
反观长城的失败:
长城是典型的土包子。哈弗品牌的创立就颇有一番土到吓人的传奇:当年有款车叫赛弗,魏老板想蹭热度之,另外还知道美国有个哈佛大学,于是哈弗这个名字就诞生了。
这不是段子,而是笔者曾苦思哈弗的品牌调性时,提出的一个简单问题:我们哈弗为什么叫哈弗?只有知道它名字的含义,才能去发散它的品牌文化啊。可这样一个似乎是一切本源的问题,竟然无人知道也无人在乎。最后是几经周折从老员工处问得。
但土包子也可以刷时髦值,也不是没有救。魏老板选择用钱砸人,用业内高到离谱的价格聘请世界范围的工程师和设计师。具体价格我就不说了,我只说两个外籍人士金钱以外的待遇:入职有翻译全程贴身服务,包括沃尔玛采购陪同;小区有外籍专用日料店,中国人不得入内;外籍人员上至VP下至员工,均可免费使用总经理级别的特殊餐厅,而中国员工哪怕是部长级,也只能吃大食堂。
这种诚意,就有了几年前全世界的外国人往长城跑的盛况。其中宝马的皮埃尔给长城立下汗马功劳。老皮其实本来只是个项目经理,并未做过品牌总监,但被魏老板委以重任建立WEY品牌的DNA。客观来说,这个DNA建立的非常成功:保定总督府大旗杆,符号化为一根棍,从符号学上够简单,可以随意变换使用,又足够有辨识度,还有背景故事,简直是完美的品牌背景。之后的三竖线和流水灯更是神来之笔,碾压一众不知进取的BBA。
但是,老皮太有坚持,而老魏是个亲力亲为的老板,喜欢参与汽车的设计。而且老皮的只管干事不会做人,得罪了太多中国领导。最终,老皮离开了。
但其实老皮离开时,WEY已经完成,该有的都有了,他的离开不应有太多影响。可事实上我们看现在的WEY,还有特点吗?它的品牌定位是什么呢?客户画像是什么呢?
设计师在提出这些问题时,长城内部是无法给出一个答案的。WEY,是中国的豪华品牌。魏老板如是说。要让更多的人,把豪华握在手里。嗯,很对,我们受够了BBA车标卖十五万的局面了。可是,接下来怎么干呢?豪华?这是一个车或者一个品牌的定位吗?给谁用呢?vv5和vv7都是豪华吗?那区别只是尺寸吗?
这些问题,长城无人可以回答。所有目光聚集在竞品车都在干嘛,都有什么,价格怎么定这些非常务实的东西上来。保定大旗杆?似乎没有人再谈起了。品牌有什么文化和内涵?好像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我用料和BBA一样。可我只卖18万。
于是我们看到,WEY的品牌调性到如今不仅没有立起来,反而还模糊了。在时代大潮下,长城大喊要抓住年轻市场,讨好年轻人。可是设计语言上,年轻运动和豪华优雅就是对立的。长城的设计团队基本上只是给魏老板打工,做他喜欢的东西。领导们向员工灌输:你的客户就是魏老板,只有让他满意,你的作品才有可能见到市场。
所以魏老板自己也很苦恼,花了好多钱,请了路虎,劳斯莱斯的设计总监,可是呈上来的方案越来越没新意,越来越平庸。因为全公司只有一个决策者,也只有一个为了市场的大脑在运作。可这颗大脑,不是设计师。
说了这么多,给长求总一下吧:领克的成功不是因为丑还是不丑,而是因为不管丑不丑还都能坚持背后的逻辑,即完整清晰的定位和用户画像,专业化有话语权的团队。
而WEY失败的原因也不仅仅是所谓耗油,而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品牌和迷茫的团队在修修补补。最新一代vv7gt的造型内部评审时其实没人认为好看,内饰的大板牙连一向乾刚独断的魏老板都没有夸奖,可是迫于sop周期,也无更好方案不得不妥协。这就是一个本来有一个好故事,却不会讲,讲砸了的例子。可以成为品牌运营的反面案例。
现在长城的销量和这个背后的逻辑是符合的。WEY就靠科技配置丰富的 vv6撑着,哈弗还在吃h6老本,F7靠性价比有点惊喜。大头还是皮卡,因为这是种只要功能到了不用谈品牌附加值的产品。这很可怕,因为这意味着长城的品牌建设全面倒退,回到了当初靠做低端皮卡发家的岁月,对高端的冲击成了黄粱一梦。当初培养出来的生力军,都被吉利和各大厂家挖走。长城在业界被戏称长城大学,主要负责帮各大厂家培养毕业生,也算暗合了当初哈佛大学的宏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