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rioso Melodia
2020-04-08T15:31:54+00:00
从我读书起就一直在讨论的这个问题。。
到现在也没看到有什么积极更有建设性的方案。。。。
不知道各位政建局有何良策?
难,比如说考研随机性就更大
越到后面越觉得高考其实算是已经在尽全力保证公平、区分度和降低随机性了
把高考再改合理些这个思路看上去比较可行
大幅换个别的考试方法,估计不会比高考更好
从整个世界来看应该是没有更好的了[s:a2:不明觉厉]
高考在选拔顶尖人才科学家之类的时候还是有一点问题,很多天才由于兴趣过早分化,就会出现偏科,把精力集中在某一科上,其他课勉强及格,而这课学的再好也最多150,这样很难考取最好的学校,但是这样的人确应该在最好的学校受教育
改良个啥,应试教育本质上是个很简单的东西:
回报=努力+天赋!
请问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简单的事了么?
作为普通人,你应该研究的是怎么样合理利用游戏规则,让自己更多的获利。
奥赛降分本来就是一个很好的政策,但是奈何把不住门儿,干脆焊死了
你奔着全民晋升去的改良,那还有选拔优秀这目的什么事?直接2块钱买一本毕业证最好了。
[s:ac:哭笑]改良的话,我觉得真的不如把民族加分改成按地区人均教育支出加分
不然驻京少民首长的子女拿着全国前三的教育资源在来个少民分数再加上北京本来就低分,这个加分是照顾偏远地区还是照顾少民的既得利益者就真说不清了
科举以及后来改良的高考的制度,用途并不是让多少人晋升的,而是为了把有才能的人挑出来为统治阶级服务,也正因此清朝没搞明白这点灭亡了
Reply to [pid=412818235,21254156,1]Reply[/pid] Post by [uid=14269693]windfallcl[/uid] (2020-04-12 23:51)
你说的天才已经奥赛保送或者自主招生降分录取了,甚至更厉害的进少年班了…其他的可能大学觉得他们并不是天才罢了。
[quote][pid=412819843,21254156,1]Reply[/pid] Post by [uid=1018763]fighton[/uid] (2020-04-12 23:58):
你说的天才已经奥赛保送或者自主招生降分录取了,甚至更厉害的进少年班了…其他的可能大学觉得他们并不是天才罢了。[/quote]单纯说高考制度的话,就没办法了,而且还有文科天才咋办,竞赛现在也是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而且年年呼吁砍人数,还有有不少搞竞赛比较功利,就是为了上好学校,并不是真正喜欢,八十年代开始,中国奥数成绩一直很好金牌经常第一,但是只有很少一部分获奖者还在做数学,做基础数学的就更少,而同时代国外的选手们,当时成绩可能不如中国的,很多都拿到菲奖沃奖,比如陶哲轩,佩雷尔曼都是奥数选拔出来的
[quote][pid=412821922,21254156,1]Reply[/pid] Post by [uid=14269693]windfallcl[/uid] (2020-04-13 00:08):
单纯说高考制度的话,就没办法了,而且还有文科天才咋办,竞赛现在也是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而且年年呼吁砍人数,还有有不少搞竞赛比较功利,就是为了上好学校,并不是真正喜欢,八十年代开始,......[/quote]奥赛打的好,至少能说明有这个方面的才能。度量热爱或者兴趣程度就太魔幻了。
[quote][pid=412821922,21254156,1]Reply[/pid] Post by [uid=14269693]windfallcl[/uid] (2020-04-13 00:08):
单纯说高考制度的话,就没办法了,而且还有文科天才咋办,竞赛现在也是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而且年年呼吁砍人数,还有有不少搞竞赛比较功利,就是为了上好学校,并不是真正喜欢,八十年代开始,......[/quote]做研究不赚钱呀,数学的这些人,你查一下,大多数转金融发财去了
想到了心理测量者(是这个名字吗)里面的了
人一出生就根据你的能力把你未来的工作安排好了,由于是机器分配,大部分情况下不存在作弊的风险
我给你举个例子。当年为什么科举要考八股文呢?八股文之前,最主要的考察方式是两种,进士科和明经科。进士科考察诗词歌赋,明经科考察经义策论。这个不同朝代有些许不同,
当时王安石和司马光在科举改革这个问题上吵了很久,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资料。后人谈论科举和高考之类的,都没怎么出他两人圈。
他们互相指出考明经科和进士科都有问题。
明经科的问题是,他考的是经义策论。但问题是出题范围就只有儒家经典,可儒家经典其实算不上卷帙浩繁,字数并不多。再加上自古以来科举那么多次了,题目早就出烂了——试想一下从建国到现在如果高考的考试范围都不变,那么押题的命中率该有多高。
明经科也是这样。押题命中率太高了,所以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三十岁考不上明经科说明你就不是这块料。要么没有押题的门路,要么给你押题你都考不中。
但明经科好就好在它公平。他的出题范围就那么大,儒家经典也到处都可以买到。就算是寒门学子(请不要杠寒门是什么,寒门在现代语境说的就是穷人家的孩子)也有钱读书。但由此导致的考试中区分度太低,出题范围过窄的问题,王安石也没什么办法。
但王安石认为考这些圣人言至少有意义,而进士科的诗词歌赋完全没有意义。况且诗词歌赋考验的完全是考生的综合素质,需要考生有丰富的阅历和文学修养——寒门学子上哪去搞这些东西?
对此,司马光也有回复。
司马光认为:
一、考诗词歌赋对治国没用,难道会写策论的人就会治国吗?
二、诗词歌赋有固定的格律,它有 区 分 度,这个非常重要。考试的目的就是选拔有用之才,你得有区分度才能达到选拔的效果。而明经科的考试内容显然是缺乏区分度的。
三、这就是上头说的。司马光觉得无论是考诗词歌赋还是经义策论,这对治国都没用。觉得有必要明确科举考试的目的,那就是“选拔一个可堪培养”的士子,就是为了挑选对国家游泳的人。所以考试内容根本就不重要,考试内容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考试的内容根本就不重要。我们的考试的目的是选拔有用的人,它和考试内容没有关系。
所以在此之上,八股文应运而生,终结了进士科和明经科的争论。
八股文也有固定的格律,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同时八股文的题目通常是社会问题,要求代圣人立言,要求从儒家经典中找论据。
这就几乎完全解决了二者的问题。
学习写八股并不需要什么文学素养,也不需要世家大族的阅历,只要有随处可见的四书五经就行。
同时,八股文的题目又不限于四书五经,可以切合时事,可以自由发挥,源于四书五经又不限于四书五经,大大扩增了出题范围。
最重要的是,八股文和诗词歌赋一样有完全固定的格律。有格律,这就能标准化阅卷,标准化打分了。
然后,八股文又在“破题”上做出了区分度。同样一道题,考生如何破题,这就大有讲究。在做到文理通顺,字迹美观的前提下,区分度就在这里做出来了。
所以再回过头来看今天的问题。现行高考的制度要改吗?我觉得暂时不需要大改。
今天的问题无非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但这些东西王安石和司马光早就嚼烂了,在此不再赘述。总而言之,考试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选拔英才。而过于偏向应试教育会导致区分度变小,而过于偏向素质教育会导致教育条件不足的考生并不能公平的应试。
说白了,就是不能搞一刀切,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搞一刀切的不是蠢就是坏。
不过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说,我觉得不该有“应试教育越来越严重”的想法。这固然会导致不少偏才的埋没,但却能让大多数人成才,能让大多数人公平竞争。在应试教育中被埋没的,就只有那些家境不好的偏才,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天底下没有十全十美的方案。但要是换成素质教育,那被埋没的就不是极少数了,是大多数。从二者的趋势而言,我是建议继续偏向应试教育的。
“有教无类”有个解法,就是说“让所有接受教育的人都能成材”,我觉得这种解法更贴近孔子的本意。
其他的建议我就不说了。还是那句话,古人早就嚼烂了,翻翻书就能找到答案。
[quote][pid=412822712,21254156,1]Reply[/pid] Post by [uid=42351527]evilfall[/uid] (2020-04-13 00:12):
奥赛打的好,至少能说明有这个方面的才能。度量热爱或者兴趣程度就太魔幻了。[/quote]所以觉得考试制度,对于选拔中间人才没啥问题,但是对于顶尖人才还是有局限,
科举考试一千年,很多状元榜眼,这些人虽是肱骨之臣,但历朝历代的风云人物,权臣,名臣,大师,名家很少是这些考试考的最好的
之前说过了,把大学内容下放到高中,让高中知识形成对于尖子生6117三年能学完的状态。这样可以在不改变高考基本框架的前提下,大大改善内卷状况
高中知识极为简单和高考竞争非常激烈这种矛盾,催生出了在最适合学习的年纪,用最努力的方式,学最没用的技巧这种畸形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