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onGoose
2022-02-15T03:57:34+00:00
后面的纪传体史书我只见过把皇帝打的败仗从本纪里删掉的情况,比如曹操的邺城大败。还从没见过把胜仗给删掉的,刘邦在高祖二年年底亲自带领灌婴、靳歙从白马北渡黄河攻占邯郸这件事在高祖本纪里只字不提,进军路线写在靳歙传里,刘邦从河北返回洛阳这件事写在灌婴传里,史记这种写法给读者造成了很大的阅读障碍,不是对史记全本有一定了解几件事你都联想不到一起去。
纯标题联想,今天你就敢聊史记了,明天你想做什么我都不敢想。xx战役我在场,xx战役我指挥是吧。
而且这情况在高祖本纪里发生了不止一次,鸿沟后的项羽追击战,垓下之前刘邦还参与了阳夏、固陵、陈下三场,其中阳夏、陈下两场是没有争议的胜利,固陵第一阶段打项羽打输,第二阶段打钟离昧打赢,史记在高祖本纪里把赢的通通删除只保留了固陵之战第一阶段输给项羽的部分
能把项羽单独写个本纪的太史公,是谁的小迷弟还看不出来吗?
刘邦讨伐韩王信,晋阳大败韩王信和匈奴联军在高祖本纪里只字不提,直接快进到白登之围,这种写法放后世的纪传体正史里我真没见过,班固在写汉书的时候可能看不下去了直接把晋阳之战给挪到高帝纪里面了
毕竟被武帝阉了,带点个人情绪很正常[s:ac:哭笑]
为什么不能是反过来的呢,因为少数喜欢给自己贴金,搞的史书矛盾。
比如死来死去的龙且等。
[quote][pid=590527663,30759002,1]Reply[/pid] Post by [uid=16626972]Andwang[/uid] (2022-02-21 12:10):
纪传体的史书有一些交叉的内容吧,
编年体还是好点[/quote]后面纪传体有皇帝参与的都是本纪里提一下事情,其他传记做补充扩展
史家春秋笔法、带个人观点是“优秀”传统,从孔子开始,都要太史公曰一下的[s:ac:哭笑]
[quote][pid=590527926,30759002,1]Reply[/pid] Post by [uid=60205377]xxxyyxxxxy[/uid] (2022-02-21 12:11):
为什么不能是反过来的呢,因为少数喜欢给自己贴金,搞的史书矛盾。
比如死来死去的龙且等。[/quote]龙且的死因之迷其实跟太史公就没什么关系了,韩信曹参灌婴杀龙且都是同一场战役发生的,丁复是吕泽的人,考虑到吕家后来被清算,史料的修改肯定是不可避免的,太史公拿到手的材料可能就有两种说法
[s:ac:哭笑]要不然你以为“一部《二十四史》大半都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是怎么来的
真看史还是编年体好
纪传体唯一有点是故事性强,史记都能当小说看
[s:a2:偷吃]纪传体看着蛋疼就是有这个原因,只看一个人的传很可能根本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得参考同时期别人的传才能整理出来。所以越发觉得资治通鉴真的厉害
[quote][pid=590529673,30759002,1]Reply[/pid] Post by [uid=118343]麦克思·月溪[/uid] (2022-02-21 12:18):
都删掉了你是怎么知道的?[/quote]你是没看到在本纪里删掉这几个字吗?本纪里删了把一件事拆成几件写在别人的传里这在后面是很少见的,基本你皇帝参与的胜仗,本纪里一定会提一下,然后其他人传记里扩展细节
还有吕泽啊[s:ac:哭笑]很明显战功赫赫,还是只看史记都不知道这个人干了啥[s:ac:哭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