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o
2020-04-07T10:09:46+00:00
这是一篇写给男生看的文章。
在今天的选题会上,编辑部再次讨论了近日被热议的性侵事件,以及随之带出的性别议题。
作为编辑部为数不多的男编辑,其实在这样的话题里,我和另外的男生们,都会感受到一些无力感。我们对这些性侵事件感到愤怒,但具体该做什么却并不清晰。
让我感觉到有些无奈的,是看见网络上的个别声音,把所有男性都和那些人渣打成一派,甚至将某些恶劣罪行挂钩。
选题会上,女编辑们对我的这份无奈表示理解,但与此同时,她们指出了另一个观点:
这些'指责男性'的声音,其实也有其暂时存在的必要性。
“因为这与女性长期以来所受到的不公对待相比,似乎要轻得多。”
对于“男性正处于被指责的地位”这个问题,今晚我也希望和大家认真聊一聊。
部分声音直指男性的特权。你可能会感到疑惑:'我可没有感觉到自己怎么就掌握着特权了啊。'
我想起一位女性朋友跟我提过的事情。
事情其实简单。她某天凌晨两点下班,乘电梯回家,恰好有一名牛高马大的男性与她单独同乘。
就这样,那短短几分钟里,她基本上都在高度紧张与恐慌所造成的心跳加速与气喘中度过,内心想的全是:
'快点到家、他千万别动、他千万别和我一起下电梯、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我想起曾经我也有好几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深夜与一名陌生女性同乘电梯。但每次其实我的内心都毫无波澜,听了朋友的故事后,我开始回想,不知道那些与我同乘电梯的女生,会是什么心情。
如果朋友故事里的那个男生心态与我相似、一样没有什么波澜的话,那么在这架凌晨两点的电梯里,这位男性相对于我朋友而言,已经掌握了特权 —— 保持正常、免于惊慌的特权 —— 因为,在乘坐电梯的几分钟里,同乘的女生已经失去了这个权利。
我把这个故事又再分享给了其他几位女性朋友,得到的反馈是,她们几乎都在相似的处境下时,有相近的反应。
我意识到这或许不是个体的胆量问题而已,有可能就是男性与女性在生理上客观存在的差别、父权社会下的惯性思维、以及一些社会新闻,一起在女性的观念里产生化学反应,导致她们近乎本能地害怕受到伤害。
2
而网上那些针对男性的激烈声音,事实上的确在填补着这份性别带来的强弱落差。
这些声音虽然刺耳,但确实有提醒到男性:
要怎样照顾女性、尤其是陌生女性的情绪,要怎样让她们在与我们相遇时,与我们同享正常生活的权利。
编辑 Ovelar 曾经提到,在她自己一个人走夜路时,如果发现身后跟着一个男性,她会要么跑走,要么走得很慢,让身后的男性尽快走到自己前面去。要不然,她会很害怕。
Acher 听了 Ovelar 的分享后,同样讲了一个陌生男女走夜路的情景。
不同的是,Acher 作为男性,会原地先停留五分钟,让前面的女性走远了再走,为的正是不让那位女性像 Ovelar 这样提心吊胆。
Acher 说,这也是在网上学回来的。
他和我一样,在网络上看过很多针对全部男性的言论,也经常觉得生气和不公平,但又的确会被这些言论提醒到,原来男性的形象如今在许多女性心中已经相当糟糕,糟糕到只要一起乘坐电梯、一起走一条路,女性就已经感到害怕的地步。
也因此,在遇到这些场景时,他就开始会想象那个陌生女性心里在想什么,要怎样才能让她不觉得自己是坏人。
3
相信除了我以外,也会有许多男性朋友看见过这样的声音,然后会感到不舒服,而且觉得这样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趋势。
这时候不妨跳出来环顾四周。
就在昨天夜晚,网友 @爱在喜马拉雅山脚下 发布了一条微博,讲述的是她在北京国贸 B 出口,从北京消费水平最高的购物中心经过的时候,目睹了一个男人光天化日之下强暴陌生女性的事情。
这件事情发生的当下,鲍毓明性侵案仍风波未平,而我们可以非常遗憾、甚至心寒地看见,某些网站和新浪微博账号在发布关于此性侵案后,在其评论区里,不乏让人无法理解的言论,比如咬定李星星是自愿而鲍毓明是被仙人跳的、比如认为李星星活该而为鲍毓明叫好的,甚至有直接侮辱女性的。
再看回在疫情期间,女性医护人员的卫生用品得不到保障、医护人员专题的杂志封面和海报清一色为男性等各种事情,
我想到梁文道曾经在其音频节目《八分》里,有过这样一段论述:
'我总是有一种自己是幸存者的感觉。
我是一个男权主义社会底下的幸存者,我是一个异性恋主导社会底下的幸存者。
我在这个世界上面,很多我今天能享受到的东西,只是因为机会跟机遇,使得我能够享受到这些东西,跟我本人的品质其实没有多大的关系。
那么在这种时候,我实在没有理由去为自己的什么东西感到特别的庆贺的。'
在我的理解里,他口中所谓'男权主义社会底下的幸存者',其实背后代表着非常清醒的自我认知。
他非常明白,自己日常所享受的'常态',就是一种不公平。
这种不公平,也包括了前文所提到的,在电梯和夜路上那短短的 5 分钟。
梁文道的论述,让我想起了美国社会学家麦克 · 科密尔教授在 2001 年欧洲议会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发表的著名演讲《性别平等,不仅仅是为了女性》。
演讲中,他提到男性紧紧攥着特权并不会带来安全感。是时候站出来,拥抱平等感,正义感,为陪伴在身边重要的女性了。
4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某些垃圾男性犯下的罪名,为何要让全体男性连座?”
我的回答是,的确不公平。但我认为,应该去承受这种不公平。因为这些尖锐刺耳的声音,有它们暂时存在的必要和道理。
这些声音在提高女性地位、保护女性以及促进性别平等的过程中过,的确发挥了它们的作用。
但必须承认,这些声音不一定是百分百合理的、值得推崇的,只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底下,它会让更多人去讨论、或行动起来。
我乐观地相信,这个社会有它强大的自我修复功能,当性别的矛盾发展到一个地步时,我们也会开始达成越来越多的新共识,然后弥合成一个更好的明天。
这个明天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在我的想象里,在这个明天里,我们不是保护有子宫的人或者保护有阴茎的人,而是保护弱者;我们不是尊重女人或者尊重男人,而是尊重人。
5
数千年的文明里,作为男性,我们的父辈、我们的祖先,已经享受到太多父权主义的福利,而来到我们这一辈时,时代刚好也走到了拐角处。
你可能会问,凭什么要由我来承担这一切。
如果超越自身,观看整个历史,你可能也会觉得,历史就像一个小孩,如今是他即将又再长大一点的时候了。我们就站在他的膝骨之上,我们要做他生长的营养。
正如科密尔教授所说:
'男人们将理解也感受到,性别平等解放的不仅是女性,也是男性,因为二十一世纪的革命就是性别彻底平等的革命。'
我们没有办法,但我们有更好的未来。
公众号我要WhatYouNeed
在今天的选题会上,编辑部再次讨论了近日被热议的性侵事件,以及随之带出的性别议题。
作为编辑部为数不多的男编辑,其实在这样的话题里,我和另外的男生们,都会感受到一些无力感。我们对这些性侵事件感到愤怒,但具体该做什么却并不清晰。
让我感觉到有些无奈的,是看见网络上的个别声音,把所有男性都和那些人渣打成一派,甚至将某些恶劣罪行挂钩。
选题会上,女编辑们对我的这份无奈表示理解,但与此同时,她们指出了另一个观点:
这些'指责男性'的声音,其实也有其暂时存在的必要性。
“因为这与女性长期以来所受到的不公对待相比,似乎要轻得多。”
对于“男性正处于被指责的地位”这个问题,今晚我也希望和大家认真聊一聊。
部分声音直指男性的特权。你可能会感到疑惑:'我可没有感觉到自己怎么就掌握着特权了啊。'
我想起一位女性朋友跟我提过的事情。
事情其实简单。她某天凌晨两点下班,乘电梯回家,恰好有一名牛高马大的男性与她单独同乘。
就这样,那短短几分钟里,她基本上都在高度紧张与恐慌所造成的心跳加速与气喘中度过,内心想的全是:
'快点到家、他千万别动、他千万别和我一起下电梯、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我想起曾经我也有好几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深夜与一名陌生女性同乘电梯。但每次其实我的内心都毫无波澜,听了朋友的故事后,我开始回想,不知道那些与我同乘电梯的女生,会是什么心情。
如果朋友故事里的那个男生心态与我相似、一样没有什么波澜的话,那么在这架凌晨两点的电梯里,这位男性相对于我朋友而言,已经掌握了特权 —— 保持正常、免于惊慌的特权 —— 因为,在乘坐电梯的几分钟里,同乘的女生已经失去了这个权利。
我把这个故事又再分享给了其他几位女性朋友,得到的反馈是,她们几乎都在相似的处境下时,有相近的反应。
我意识到这或许不是个体的胆量问题而已,有可能就是男性与女性在生理上客观存在的差别、父权社会下的惯性思维、以及一些社会新闻,一起在女性的观念里产生化学反应,导致她们近乎本能地害怕受到伤害。
2
而网上那些针对男性的激烈声音,事实上的确在填补着这份性别带来的强弱落差。
这些声音虽然刺耳,但确实有提醒到男性:
要怎样照顾女性、尤其是陌生女性的情绪,要怎样让她们在与我们相遇时,与我们同享正常生活的权利。
编辑 Ovelar 曾经提到,在她自己一个人走夜路时,如果发现身后跟着一个男性,她会要么跑走,要么走得很慢,让身后的男性尽快走到自己前面去。要不然,她会很害怕。
Acher 听了 Ovelar 的分享后,同样讲了一个陌生男女走夜路的情景。
不同的是,Acher 作为男性,会原地先停留五分钟,让前面的女性走远了再走,为的正是不让那位女性像 Ovelar 这样提心吊胆。
Acher 说,这也是在网上学回来的。
他和我一样,在网络上看过很多针对全部男性的言论,也经常觉得生气和不公平,但又的确会被这些言论提醒到,原来男性的形象如今在许多女性心中已经相当糟糕,糟糕到只要一起乘坐电梯、一起走一条路,女性就已经感到害怕的地步。
也因此,在遇到这些场景时,他就开始会想象那个陌生女性心里在想什么,要怎样才能让她不觉得自己是坏人。
3
相信除了我以外,也会有许多男性朋友看见过这样的声音,然后会感到不舒服,而且觉得这样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趋势。
这时候不妨跳出来环顾四周。
就在昨天夜晚,网友 @爱在喜马拉雅山脚下 发布了一条微博,讲述的是她在北京国贸 B 出口,从北京消费水平最高的购物中心经过的时候,目睹了一个男人光天化日之下强暴陌生女性的事情。
这件事情发生的当下,鲍毓明性侵案仍风波未平,而我们可以非常遗憾、甚至心寒地看见,某些网站和新浪微博账号在发布关于此性侵案后,在其评论区里,不乏让人无法理解的言论,比如咬定李星星是自愿而鲍毓明是被仙人跳的、比如认为李星星活该而为鲍毓明叫好的,甚至有直接侮辱女性的。
再看回在疫情期间,女性医护人员的卫生用品得不到保障、医护人员专题的杂志封面和海报清一色为男性等各种事情,
我想到梁文道曾经在其音频节目《八分》里,有过这样一段论述:
'我总是有一种自己是幸存者的感觉。
我是一个男权主义社会底下的幸存者,我是一个异性恋主导社会底下的幸存者。
我在这个世界上面,很多我今天能享受到的东西,只是因为机会跟机遇,使得我能够享受到这些东西,跟我本人的品质其实没有多大的关系。
那么在这种时候,我实在没有理由去为自己的什么东西感到特别的庆贺的。'
在我的理解里,他口中所谓'男权主义社会底下的幸存者',其实背后代表着非常清醒的自我认知。
他非常明白,自己日常所享受的'常态',就是一种不公平。
这种不公平,也包括了前文所提到的,在电梯和夜路上那短短的 5 分钟。
梁文道的论述,让我想起了美国社会学家麦克 · 科密尔教授在 2001 年欧洲议会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发表的著名演讲《性别平等,不仅仅是为了女性》。
演讲中,他提到男性紧紧攥着特权并不会带来安全感。是时候站出来,拥抱平等感,正义感,为陪伴在身边重要的女性了。
4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某些垃圾男性犯下的罪名,为何要让全体男性连座?”
我的回答是,的确不公平。但我认为,应该去承受这种不公平。因为这些尖锐刺耳的声音,有它们暂时存在的必要和道理。
这些声音在提高女性地位、保护女性以及促进性别平等的过程中过,的确发挥了它们的作用。
但必须承认,这些声音不一定是百分百合理的、值得推崇的,只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底下,它会让更多人去讨论、或行动起来。
我乐观地相信,这个社会有它强大的自我修复功能,当性别的矛盾发展到一个地步时,我们也会开始达成越来越多的新共识,然后弥合成一个更好的明天。
这个明天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在我的想象里,在这个明天里,我们不是保护有子宫的人或者保护有阴茎的人,而是保护弱者;我们不是尊重女人或者尊重男人,而是尊重人。
5
数千年的文明里,作为男性,我们的父辈、我们的祖先,已经享受到太多父权主义的福利,而来到我们这一辈时,时代刚好也走到了拐角处。
你可能会问,凭什么要由我来承担这一切。
如果超越自身,观看整个历史,你可能也会觉得,历史就像一个小孩,如今是他即将又再长大一点的时候了。我们就站在他的膝骨之上,我们要做他生长的营养。
正如科密尔教授所说:
'男人们将理解也感受到,性别平等解放的不仅是女性,也是男性,因为二十一世纪的革命就是性别彻底平等的革命。'
我们没有办法,但我们有更好的未来。
公众号我要WhatYouNeed